利用木偶文化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2019-09-16郑榕榕
郑榕榕
木偶文化作为民间艺术资源的一种形式,以个性鲜明的造型,稚气夸张的动作,诙谐幽默的语言,深受幼儿的喜爱。因此,将传统木偶文化融入幼儿美术活动中,使其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不仅对木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积极的作用,也为幼儿提供了具有趣味性、互动性的艺术创作空间,培养了幼儿对木偶文化艺术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以艺术目标为指引,整合“偶育”内容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出的艺术领域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教育建议来看,“感受与创造并重”的艺术教育观贯穿始终,强调幼儿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养成。这为我们制定幼儿园木偶文化美术活动总目标和不同类型木偶文化美术活动目标指明了基本方向。(目标见下表)
目标建立后,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园的实际情况,认真地筛选能有效达成目标的教育内容。如以感受与欣赏为核心的大班绘画活动“猴趣”,选择深受幼儿喜爱的传统木偶剧《驯猴》为艺术创作素材,将提线木偶小猴的“趣”味与水墨画的韵味相结合,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艺术文化氛围中充分地欣赏与感知,挥洒笔墨大胆作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木偶文化相融合的大班科学小制作活动“眼睛会动的小木偶”,借助网络视频、园内作品资源、同伴经验分享、物质材料支持等多元课程资源,有效地助推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在体验操作中感受木偶文化的精彩;将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大班创意制作活动“创意嘴偶”,引导幼儿将大嘴偶的夸张与皮影偶的灵动巧妙融合,制作出“会开口说话”的皮影偶。我们有机地将木偶文化融入各类美术活动中,锐意创新,在继承的脉络中进一步弘扬木偶文化的艺术价值,赋予木偶文化新的生命力。
二、以主题活动为依托,丰富“偶育”课程
在我园浓郁的木偶文化氛围下,每个学期初,班级都会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设计相应的木偶主题活动。这样的主题往往会受到幼儿的关注,使他们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立足主题,将幼儿的情感、思维、想象和创造元素融入美术教育中,让美术活动真正成为丰富幼儿生命感知的“喷射口”。如在“皮影乐园”的主题活动中,通过“我喜欢的皮影戏”“不一样的皮影偶”“皮影的秘密”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幼儿对“皮影偶”有了立体丰富的认识,从而做好了认知经验方面的准备;“我的皮影我做主”的主题互动墙饰激发了幼儿美好的愿望,为美术活动的开展做好了情感表达方面的准备;“创偶”区域活动中“刻皮影”“画皮影”“刮画皮影”“做皮影”等活动,则为美术活动的开展做好了技能方面的铺垫。在丰富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多方位的准备下,版画活动“不一样的皮影”呼之而出,幼儿最后呈现的作品富有个性、充满童趣、生动流畅。同样,在“皮影乐园”这一主题中,怎样让幼儿去关注那些具有精湛的传统雕刻技艺的皮影偶,从艺术作品中汲取所需的艺术营养呢?创意写生画《我喜欢的皮影偶》这一内容的选择,就成为课程开展的需要。教师把幼儿写生的皮影偶形象或张贴在主题墙上或制作成书签,不仅加深了幼儿对皮影偶的认识,也为幼儿自主创作积累了多样的素材。幼儿的作品也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更加丰富而富有文化底蕴。
三、以园本课程为载体,创新“偶育”形式
我园在立足多年木偶教育园本课程研究的基础上,架构木偶文化与幼儿美术活动的桥梁,开展幼儿喜爱的木偶美术活动,从而拓展了幼儿对木偶文化的美的感受与理解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的创造表现。
1. 家园携手,激活偶艺作品
在开展木偶文化美术活动前,我们常常会采用全面性指导与互动式个体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不同主题的“亲子创偶活动”,以温馨提示、个别交谈、沟通了解等方式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引导亲子巧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物品,变成富有创意的木偶。如以生活中最为普通的“纸筒”作为主体材料,开展了“纸筒大变脸”活动。幼儿和家长们一起收集了大大小小的纸筒,并将其创作成斑马、鳄鱼、孔雀等玩偶;从幼儿喜欢的小动物入手,开展了“动物狂欢”活动,幼儿和家长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塑料彩色灯泡、油纸伞、纸袋、瓶瓶罐罐等,自制成各種造型可爱的动物木偶;选择用各种废旧鞋子自制“好玩的拖鞋偶”,借助各种废旧材料进行装饰,巧妙地将其变成一件件可爱的小木偶。一件件作品或大气粗犷或精美秀丽,却都折射出亲子层出不穷、令人赞叹的创意,家园携手也充分展现了我园传承弘扬木偶文化,推动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形式的多样性。
2. 人偶生情,展现审美创造
依托着园所浓郁的木偶文化氛围,幼儿每天都能见到小木偶,他们不仅把它当作是一种玩具,更是把它当作 “朋友”。随着幼儿与小木偶之间人偶情谊的增进,他们开始萌发扮演“人偶”的想法。于是,我们就与幼儿一同收集了很多有关“人偶”的视频、照片,当看到这些精彩的人偶表演时,幼儿会表现得非常激动。因此,我们开始尝试将现代的“人体彩绘”与传统的“木偶文化”相融合,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尝试在脸部上进行作画,享受面部彩绘的新奇乐趣。在彩绘的基础上,幼儿用自制的服饰装扮成木偶娃娃,或随音乐自由展示,或结伴创编故事情节进行表演。这些都为幼儿打开一扇独特的艺术创作之门,让幼儿的审美创想得到展现和延伸。
四、以传统偶戏为素材,优化“偶育”策略
泉州作为提线木偶之乡,有着许多经典提线木偶剧目,如《火焰山》《小沙弥下山》《驯猴》等,这些剧目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木偶角色神情俱佳,动态各异,教师可以把这些美好的元素都变成有效的美术教育素材,因“戏”施教,优化教学策略。
1. 善用资源、充分感知
创作是建立在个体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活动,充分地感知与欣赏是幼儿独立创作的前提。传统提线木偶作为珍贵的木偶文化遗产,如果想把“木偶”请进课堂具有一定的困难性,更多时候教师只能提供木偶剧表演视频或者木偶图片等让幼儿欣赏感知。但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园所所在的地域优势,挖掘社区中的木偶资源,不断为幼儿创造与木偶“见面”的机会。如在元宵节期间,木偶剧院会上演经典剧目《闹元宵》,教师就以“家庭假日小组”的形式,带领幼儿走进木偶剧院,零距离感受、欣赏木偶表演,观察剧目中不同角色的木偶形象特征。“活教材”的视觉冲击效果帮助幼儿积累了更多有益经验。
2. 动作体验、丰富创作
体验式学习利用幼儿的动作体验可以增强作品的创造性,也更易被幼儿接受。在利用传统木偶戏开展美术活动的过程中,表现木偶的各种动态是幼儿学习的难点,如果教师面面俱到地示范讲解小木偶表演的各种动作,就会限制幼儿的创作,使作品千篇一律。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和幼儿在充分欣赏木偶剧的基础上,会为幼儿准备一些类似的木偶,让幼儿在木偶表演游戏中加深对木偶剧的理解,并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体验小木偶的不同动态。在经验的驱使下,幼儿饶有兴趣地模仿着木偶戏中小木偶的各种动态,生动的木偶表演和动作模仿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在表演的过程中也让幼儿对各个木偶角色的形象特点、动态造型有了更深入的感知和体验,巧妙地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使幼儿创作的作品内容丰富生动,富有情趣。
3. 因“材”施教、化难为简
前期的欣赏、感知、体验活动,为幼儿的自主创作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如果要求幼儿把看到或者喜欢的木偶画出来,这对于幼儿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选择适宜的创作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还能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化难为简”:第一次“简化初形”,我们运用“剪影”的方式,引导幼儿把木偶的动态造型轮廓描画下来,并将其剪下来,形成“剪纸”技艺中“阴阳”两种的表现形式,使之成为幼儿再次创作的素材。第二次“简化激趣”,我们引导幼儿讨论装饰的方法,有的说:“可以给小木偶画上漂亮的衣服。”有的说:“可以用线描畫的方法进行装饰。”还有的说:“将不同颜色、图案的纸张点在有木偶镂空造型的纸张下面,衬托出不一样的效果。”于是新一轮的“创作”就开始了,线描画、拓印画、色彩装饰、水墨晕染……通过不同的绘画形式,幼儿将自己对传统艺术美的感受展现出来,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各自创作的“木偶”作品布置成一幅长卷,根据戏中的剧情添画背景,更好地展现了木偶戏中的精彩场景。
五、以社区资源为智库,拓宽“偶育”渠道
社区是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它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了进一步拓宽木偶美术教育的渠道,我们积极组织和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社区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木偶美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把泉州木偶雕刻传承人陈俊翔老师请进课堂,开展了“传承优秀木偶文化”艺术体验活动,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木偶艺术的了解,也激发了幼儿的艺术创造热情。在陈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幼儿用轻彩泥塑出了许多造型可爱的动物木偶头,收获了满满的成功感。此外,我们还充分发挥社区的多元课程资源,与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电视台《刺桐花》栏目一起策划和组织了“刺桐故事偶来演”“亲子游学系列专题活动”“辽南皮影欣赏与制作”和“闽南提线木偶欣赏与制作”等活动,让幼儿体验到赏偶、创偶、演偶的乐趣,大力地推进了幼儿对中国传统皮影和提线木偶文化的认识,也增进了亲子间的亲密关系,更体现了学园扎实开展木偶美术活动,传承弘扬优秀木偶文化的力度和实效性。
利用木偶文化开展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美术活动,不仅让木偶文化熠熠生辉,让幼儿美术教育更具特色,也让每一位幼儿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