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简算能力的策略
2019-09-16伍春芳
伍春芳
“数的运算”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而简便计算是“数的运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相关算式的特点,依据一些数学定律、法则、性质等,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数和运算符号的变化,使计算变得简便的过程。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讲清算理,夯实简便计算的基础
计算教学的重点是算理的教学。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即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为计算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因此,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简便计算,是简便计算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我创设了一个很简单的情境,先请6个同学走出教室,在走廊等候。问:同学们,我们班一共有46人,怎样用算式表示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个同学?46-6。再请4个同学走出教室。又问:现在又怎样表示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6-6-4=36(人)。接着请教室外面的同学回座位坐下,再请这10位一起走出教室。问:这样,又怎样用算式表示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个同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6-10=36(人)。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根据刚才10个同学的进出情况,说说为什么两道算式的得数相等吗?由于刚才的直观演示,学生纷纷回答“第一次,10个同学分两次走出教室;第二次,10个同学一次性走出教室。两次都是一共出去10个同学。所以教室里剩下的人数相等,都是36人。”“第一次的10个同学怎么得出来的?”“6+4=10”同学们的发现真是太棒了!也就是说,只要是有同学走出教室,就用减法表示。也不管分两次还是一次,一共走出教室的人数相等,教室里剩下的人数就也相等,所以46-6 -4=46-(6+4)。
又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从教室的图书角要购买新书展开:《小小科学家》每本15元,第一组的同学买了12本,第二组的同学买了18本,一共用去多少钱?按照已学知识“单价×数量=总价”,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5×12+15×18=180+270=450(元)。肯定学生思维的同时,我让其思考“15×12”和“15×18”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15×12”表示12个15,“15×18”表示18个15。然后又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得出“12个15加上18个15”就是“(12+18)个15,即30个15”,可得出450。我大力表扬学生 ,这是多么重要的发现啊!然后板书“15×12+15×18=15×(12+18)”。这就是学生感悟算理的过程。这算理也为今后学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至此,我并不急于出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字母公式。而是继续强化算理,顺势提出问题“第二组的同学比第一组的同学多花了多少钱?”有了前面的经历,学生很快说出15×(18-12),18个15减去12个15相当于(18-12)个15,即6个15口算可得出90。
二、指导方法,提高简便计算的能力
(一)培养数感
1.牢记特殊值
除了掌握运算定律,对于一些特殊的值,我也要求学生一定要牢记。例如,学生因为记住了“25×4=100,125×8=1000”,所以在计算“25×38×4”和“125×9×8” 这类型题目时,才会合理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通过特殊值,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促使学生在遇到相关的题目时,敏锐察觉数的特点,灵活运用合适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把简便计算穿插在日常教学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解题前要仔细观察算式中数和运算符号的特点,先判断能否简算,再合理运用所学的定律和性质。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简算或部分能简算的尽量进行简算。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计算4.5×16,我问学生“怎样算简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纷纷发表意见。4.5的末位是5,16可以拆分成4×4或者2乘8,因此有以下两种算法:
(1)4.5×16=4.5×2×8=9×8=72
(2)4.5×16=4.5×4×4=18×4=72
以上題目是直接从算式中发现数的特点而进行简便计算。但有时原算式是不能进行简算的,要先算局部,才出现可简算的数据。这就要求学生要边算边观察了。如计算98.6-20.4÷3-43.2,观察题目,只能按顺序计算,先算除法,98.6-20.4÷3-43.2 = 98.6-6.8-43.2。此时数感强的同学就能发现6.8和43.2能凑整为50,于是运用减法性质计算如下:
98.6-20.4÷3-43.2= 98.6-6.8-43.2= 98.6-(6.8+43.2)=98.6-50=48.6
(二)时刻启动简算意识
不管是计算教学、图形教学,还是应用题教学。只要涉及到计算,我都不忘把“怎样算简便?”“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挂在嘴边。时刻向学生传达一种信息:简便计算不仅仅是“计算题”的专利,只要涉及计算的领域都要启动简算意识,特别是应用到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中。因为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它应用到生活,并指导生活。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堆圆锥形小麦,底面半径为6米,高3米。把小麦全部装进底面半径是4米的圆柱形粮仓,正好装满。这个圆柱形粮仓的高是多少米?
学生一般会受思维定势限制,先算出圆锥的体积即圆柱的体积,再用圆锥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高。列出算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