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从“心”开始

2019-09-16谢承伶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工作坊教案研修

谢承伶

2006年,我以一名特岗教师的身份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特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所以,在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里,理科毕业的我先后被安排教英语、生物,但最终我还是扎根在了语文“园地”里。

2008年,我开始了语文教育之路。因为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对口,要想在语文教育讲台上站稳脚,我必须从头学起。于是,我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我经常向老教师请教并听他们的课,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坚持广泛阅读,特别是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杂志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所带班级在第一次期末检测时,在年级七个班中取得第一名。后來,我信心大增,经常执教公开课,慢慢地在阅读教学上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2013年夏,经过选调考试的遴选,我从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进入一所具有百年历史、拥有五千余名学生的城市学校。

2017年夏,我又通过选拔考核来到现在的主城区学校。同年12月,我有幸加入了“李斌名师工作坊”。原本以为进入名师工作坊会让我保持更多的专业自信,可没想到这是一个以习作教学研究为主的工作坊,当时我真有一种“入错行”的感觉。因为从教以来,我几乎都是在低段摸爬滚打,对于习作教学我没有亲身实践,完全不知道从何做起。

为了我们能在习作教学方面有所突破,导师每个月都会推荐一些关于习作方面的理论书籍让我们共读,并要求每月至少写一篇随笔。每到月末,必须晒出本月的阅读书目及写作文章,供大家相互学习,也用来相互提醒,敦促大家共同进步。不知是很久没看理论书籍的原因,还是因为习作教学方面的理论对我而言太陌生、太深奥,我完全找不到像看其他书时的快感,而是像吃了安眠药一样迷迷糊糊,拿着书就想睡觉。在家里,我和老公谈了心里的苦闷和感受,他决定做我的督促者,约定每晚9点到9点半为我们家的阅读时间,我们一家三口根据各自所需进行阅读。为了让我们的约定能持续,每晚九点,手机闹钟都会雷打不动地响起来。在“每天一闹”和“每月一晒”的影响下,我渐渐地进入了状态。原来,真正的专业阅读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读到书中某一部分和作者产生共鸣后,更是觉得自己也有做专家的天赋,也觉得颇有成就。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不需要闹钟和“作业”的提醒,也能坚持每天阅读和不定时地写随笔了。很快,我在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尝到了写作的甜头,撰写的成长叙事类文章获得区级特等奖的好成绩。这样无形的坚持,这项特别的厚礼,这种自我内驱的魔力,让我的阅读和写作从专业自醒走向了专业自觉。

“理论有别于实践”。的确,尽管在以前的基础上多看了些书和写了些随笔,但到真正需要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输出时,才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去年寒假,导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寒假作业”——每个人根据给出的主题撰写一篇习作教学设计。假期总是在不经意间溜走,转眼间就快到开学的日子了,也意味着我们要交“作业”了,可我还一字未动。不是不想做,而是真不知从何写起。也可能是因为我有个同行且同学科的老公,让我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依赖,总想着关键时刻他会帮我一把。可谁知这次他却坚决只负责帮我搜集推荐文献资料,以至于在新年还没过完时,我都急哭了好几次,看来是真的只能靠自己了。于是,我开始重新读相关文献,认真拜读别人的优秀习作教案,边读边思考“如果我来写这个教案,我会怎么写”。经过几天的针对性学习,我感觉有点眉目了,便随着自己的感觉开始动笔。经过两天的努力,终于写完了习作教案第一稿。当我满身轻松地拿去给老公看时,他毫不客气地说:“我大概知道你要干什么了,但我却不知道你要怎么干!”听了他的话,我瞬间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在他的建议下,我又开始了第二轮苦战。之后,我不满足于他一人的建议,还请我们工作坊的伙伴们帮我看教案、提建议,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假期结束,我如期交了“作业”。

工作坊新学期的第一次研修,导师问我:“你的教案试讲了没有?”我摇摇头,算是如实地回复了导师,但我心里却有个疑问:“每一篇教案写了之后都要试讲吗?为什么呀?”后来,我试讲后向导师反馈了试讲的情况,耐心的导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教案需要试讲的原因,以及我的教案应该怎么改进。每改一次稿,导师都会根据我们的教案和我们详细地交流,引导我们怎样才可以把教案设计得更具有操作性。我们每周在一起共同研修的时间有限,导师便把最需要指导学习的几个伙伴儿另外拉进一个群“开小灶”,然后抽时间在群里通过线上语音电话的方式进行细致指导。在他一次又一次的耐心帮助下,我收获了很多,发现习作教案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了。其实习作教案和阅读教案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唯一不同的是习作教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可视化支架,让学生在每一次支架的引导下习得知识。

这次“作业”让我知道了,任何好的理论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内化,用心转换出“成品”后才是最可行的。也让我看到了伙伴们在研修过程中的团结互助,以及导师对我们每个人的良苦用心和不折不扣的专业引领,还让我明白了专业成长是自己的事儿,只有自己的内心发生了转变,成长才会真正开始!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星湖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工作坊教案研修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麻阳:相聚工作坊研修共提升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