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临床观察
2019-09-16徐启锋巩法亮夏贞茹
徐启锋 王 静 巩法亮 夏贞茹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步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群中的脑卒中发生情况不断增多,对老年人群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脑卒中是一种对老年人群威胁极大的急性疾病,缺血性脑卒中会引起一系列后遗症,比如言语、认知和运动功能的障碍,这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而肌肉痉挛又是这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患者肌张力增高、协调能力下降、行动迟缓,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打乱患者的生活节奏。临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巴氯芬片、a型肉毒毒素等,巴氯芬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巴氯芬服用后不良反应较多,患者耐受性差。本文主要研究中医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的方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患者女19例,男27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8.17±4.85)岁;病程1~120 d,平均病程(48.19±9.65)d;偏瘫位置左22例,右24例。对照组患者女21例,男25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7.89±4.48)岁;病程1~122 d,平均病程(50.21±9.39) d;偏瘫位置左23例,右23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位置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经检测,肌张力分级标准>0级;患者无其他严重致命性疾病;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认知功能严重障碍,无法保证其治疗依从性者;合并其它肝肾、心血管疾病者;无法接受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者;遵医依从性差者。
1.3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物理治疗方式,患者收治入院后卧床休息,给予脑细胞活化剂、营养脑神经细胞、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治疗方式。待病情稳定后,进行一定的康复安排,以帮助患者恢复基本的运动功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具体如下:1)穴位按摩: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使患者处于平静状态,排空尿液。首先对患者的上肢进行穴位按摩,取患者曲泽、天府、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穴位,进行拿捏与揉按,放松患者肌肉状态。然后对患者的下肢进行穴位按摩,取患者仰卧位,虎口夹住患者膝关节,利用食指、拇指按压两侧膝眼穴,同时另一只手按压足三里穴与昆仑穴,之后依次对伏兔、血海、梁丘以及阳陵穴进行按压,完毕后沿着大腿根部向膝关节、足背应用法。最后对患者足底进行穴位按摩,取患者仰卧位,以点按的方式对头、额窦、小脑与脑干区进行按摩,使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每日1次,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20 min左右,连续按摩1个月。2)温针灸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具体生理状况,制定针灸策略。首先取患者下肢足三里穴、阳陵泉穴、三阴交穴,上肢内外关曲池穴、合谷穴,头部百会穴、人中穴,使用0.32 mm×40 mm毫针直针刺入,将点燃的艾柱套于毫针尾部,进行温针灸约30 min,1次/d,持续1个月。针灸过程中如患者灼痛难忍,则及时收针。
1.4 观察指标1)肌张力评价采用MAS评定表评价,依据肌张力程度分IV级、III级、II级、I+级、I级、0级,分别记5分、4分、3分、2分、1分、0分。2)运动障碍程度采用FMMS评测表评定,依据运动受损情况分为轻度、中度、明显、严重,分别代表96~99分、85~95分、50~84分、<50分。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I测评表评定,分为10项测评内容,分值越高则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AS(4.31±0.81)分、FMMS(71.27±11.71)分、BI(82.19±13.27)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MAS(2.78±0.69)分、FMMS(56.47±9.53)分、BI(61.36±9.8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MAS、FMMS、BI评分对比 (例,
3 讨论
目前,尚未明确缺血性脑卒中的具体发病机制,但多数学者认为这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相关,患者在发病后往往会出现认知功能、神经功能、运动功能障碍[1]。临床治疗脑卒中,主要服用或注射巴氯芬,辅以牵伸运动的康复治疗,这种方式被广泛地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之中。巴氯芬为解痉药,是Y-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作用于脊髓的骨骼肌松驰剂、镇静剂,该药药理作用是通过激活GABAβ-受体,从而使门冬氨酸的释放得到控制,最终达到抑制突触和多突触反射在脊髓里的传递,取得解痉挛的疗效[2]。临床应用中,巴氯芬取得较为理想的解痉疗效,但是巴氯芬有较多的不良反应,服用初期是不良反应多发期,主要表现为日间镇静、嗜睡、恶心,偶尔出现头晕、无力、精神错乱、眩晕、口干、呕吐、头痛、失眠的症状[3~5],同时对患者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发生抑郁、肌痛肌无力、眼球震颤、幻觉、噩梦等症状,也会对患者胃肠道、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造成损害以及其他不良作用。由于长期服用,危险性极大,因此有必要探究更为安全的治疗方式,本次研究采用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的方式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脑卒中后肌痉挛属于中医学“痉证、筋病”的范畴,俗称脑中风[6],由于脑卒中常表现为脊髓到脑神经之间组织的损害,又统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因为脑组织控制肌肉的能力减退,或脑卒中后,脑组织受到损害,以至于脊髓下运动神经元失控,使其处于过度兴奋状态,过度兴奋状态的主要表现是肌肉痉挛,这时患者肌张力增高,四肢僵硬,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会导致患者肌腱短缩、关节强直等并发症。本次研究是采用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的方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针灸可以活血通络、滋阴柔肝,按摩可以改善肌肉痉挛,减轻患者肌肉兴奋状态。观察组患者采用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的治疗方式,使患者的肌张力、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通过MAS、FMMS、BI评分测量表的对比,均反映出中医针灸结合穴位按摩的治疗方式,好于服用巴氯芬片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认为[7],脑卒中后采用针灸联合按摩方式,能够刺激脑部神经反射与功能重组,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肌张力的效果,该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均表现为患者肌张力得到改善,运动能力得到恢复。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采用中医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的治疗方式,在临床疗效上好于服用巴氯芬片,并且安全性高于巴氯芬,应用时无毒副作用,患者治疗中无难以忍受的痛苦,不会对患者神经、肝肾、心血管、泌尿系统造成损害,保持1月以上的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能够大大改善患者肌张力,减轻肌肉痉挛,适合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