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叶天士从奇经论治月经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2019-09-16陈莞苏
陈莞苏 刘 迎
月经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均有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其中,奇经八脉理论是重要的成果之一。
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便有:“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明确指出了奇经与女子月经间的联系。至隋代《诸病源候论》中首次以冲任为纲阐述月经病的病机,此后历代医家均沿袭这一论点,使得调治奇经成为月经病的治疗准则之一。然而与奇经相关的女科医案至清代始见,其中,吴中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对众奇经论治月经病的理法方药都有详细的描述,为奇经理论的丰富和应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深入挖掘叶天士从奇经治疗月经病的用药规律,本文以《临证指南医案》“调经门”和“崩漏门”中的医案为研究对象,通过Excel 2003、SPSS 17.0软件,对相关医案所对涉及的处方用药进行频数分析及因子分析,以探索叶氏的用药规律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临证指南医案》[1]“调经门”及“崩漏门”中医案处方。
1.2 处方筛选分组复诊病案若病机无本质变化,则仅取首诊处方。剔除误诊及治疗无效的处方。共筛选出处方77张。其中,凡条文中涉及“督”“任”“冲”“带”“奇经”“奇脉”“维脉”“跷脉”等名称的处方均归为奇经组,其余归为非奇经组。奇经组涉及处方26张,非奇经组涉及处方51张。
1.3 处方录入与核对将上述筛选的处方录入Excel 2007,药物名称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规范。完成录入后,由双人负责录入数据的审核,以确保其准确性,为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1.4 统计学方法将规范后的中药按照出现标为“1”、不出现为“0”,录入Excel 2007进行频数及频率统计。同时选取各组中出现频率大于0.1的高频药物,将其数据导入SPSS 17.0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公因子提取,设定载荷系数大于0.4。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分析经统计,奇经组26张处方涉及药物73味,平均每张处方用药6.96味;非奇经组51张处方,涉及药物97种,平均每张处方用药6.61味,2组共同用药共49种。2组共有的高频药物包括:当归、茯苓、白芍、甘草、香附、大枣、生地黄、阿胶、桂枝,是桂枝汤和炙甘草汤的核心药物组成,体现了叶氏治疗月经病的总则在于滋养阴血、调和营卫。比较2组不同药物可见,奇经组包含了鹿角、紫河车、紫石英、海螵蛸等血肉有情之品,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及的“督脉为病,以鹿角以为温煦;任脉为病,用龟皮以为静摄;冲脉为病,用紫石英以为镇逆”“河车血肉温养,同石英收镇冲脉”等奇经用药经验是相一致的,可见叶氏对众奇经论治月经病已形成了完整且有效的理法方药体系。此外,非奇经组多用山楂、桃仁、延胡索、茺蔚子等活血破血之品,奇经组则多用人参、熟地黄、小茴香、艾叶等补气养血、温补经络之药,体现出叶氏治疗2组不同患者攻补侧重的不同。其中,2组用药频率大于等于10%的高频药物情况见表1。
2.2 高频药物因子分析对2组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均采用主因子分析,依据特征根值确定因子数,并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轴正交旋转。奇经组高频药物因子分析共得6个公因子,见表2;非奇经组高频药物因子分析共得5个公因子,见表3。表2、表3中的因子2、因子3基本一致。因子2为桂枝汤核心组成,有调和营卫气血之用;因子3中意义则在于滋养肝肾阴血,兼有化瘀止血之功。奇经组因子1为艾叶、小茴香等温通经络之品佐以紫石英、香附,起到温摄奇经、调达气血之用;因子4为《妇人大全良方》柏子仁丸的核心成分,原方主治月经耗损、经闭成痨;因子五中鹿角为温煦督脉之药,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有助于鹿角的运化,起到通补奇督的功效;因子6亦有滋养阴血之效,但较因子3更能宣补镇摄冲、带二脉。非奇经组因子1重在理气活血,兼能养血;因子4内含逍遥散之方义,有柔肝养血健脾之用;因子5则能健脾温中利水。非奇经组药物性味多平和,公因子组成多通补兼用,因子1更是重在通经活血,而奇经组的因子组成中多含温补镇摄之品,功效更以补虚为重。由此可见,叶天士认为月经病累及奇经者,多半虚损更甚,阴血亏虚之外更有阳气不足,甚则有虚损成痨之象,治疗时不宜多用通利之品,而应以补虚收摄为要。
表1 高频药物频数及频率统计
表2 奇经组高频药物因子分析结果
表3 非奇经组高频药物因子分析结果
3 讨论
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调经门”“崩漏门”中处方的分组数据挖掘分析,得出上述有关高频药物与核心药组的挖掘结果,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叶氏从奇经论治月经病的用药规律。
3.1 用药广博 处方精当本次纳入统计的77例病案中,涉及奇经为病的仅26例,但叶氏用药却达73味,其中45味与非奇经组一致,28味为奇经组的特有药,可见叶天士用药之广博,也侧面反映出月经病累及奇经往往病深日久,症情复杂,若局限于某几味女科常用之品不能有效治疗。叶氏选药虽灵活广泛,处方却以精当著称。奇经组26张处方平均用药不到7味,最多13味,最少一张处方仅用鲍鱼汁送服“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只涉及3味药。叶氏能以小方治重病,在于其辨证准确,见微知著。如“王氏,居经三月”一案,从“劳碌致病”这一病因,判其“胃阳不足,冲脉乏血贮注”,处方仅5味药便见效。再如“崩漏门”中有一“经漏三年”的多次复诊病案,该患者八脉皆失其司,病情复杂,但叶氏从夏季这一发病时间提出“脾胃主令,保之为要……早进通阴以理奇经,随用清暑益气之剂”,此后多次复诊,随症加减不过两三味。由此可见,叶氏选药之精当,一味之换,深意存焉。正如华岫云所评:“案中评证,方中议药,咸合于理,据理设施,自必有当。”
3.2 法涉八脉 药达奇经叶天士对奇经论治月经病的重要贡献,主要在于他扩展了奇经辨证及奇经药物归经的理论。本次纳入统计的26条奇经组病例中,八脉均有涉及,其中17条与冲脉相关,除冲脉外,没有单一经脉致病的病例。体现出叶天士对奇经病的认识,继承了《黄帝内经》关于太冲脉与女子生理关系的论述,认为女子月事“所重在冲脉”。同时,叶氏认为八脉相互关联,月经病的病机非单一经脉致病所能解释,提出“任脉为之担任,带脉为之约束,刚维跷脉之拥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明确了奇经八脉与月经的关系,使奇经辨证更具可行性。在处方用药上,叶氏认为“冲脉奇经在下焦,须固摄奇脉之药,乃能按经循络耳”,提出了奇经专用药。从上述高频药物和公因子药组的结果看,龚商年总结的 “冲脉为病,用紫石英以为镇逆;任脉为病,用龟板以为静摄;督脉为病,用鹿角以为温煦;带脉为病,用当归以为宣补”确为叶氏奇经用药经验。
3.3 血肉有情 通补为要据本次统计结果来看,奇经组温补药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非奇经组,而破气活血之品则较少使用,可见叶氏认为奇经病以虚证为主,且病深日久,精血阳气俱损,当以补益为要。叶氏补益奇经的特色在于“通补”二字,叶氏所说的通补并非简单地把补益药与通利药合用,而是选择药物时当选柔润宣通之药。血肉有情之品大多味咸性温、质地柔润,如叶氏所言:“五液全涸,草木药饵总属无情,不能治精血之惫,故无效,当以血肉充养,取其通补奇经”“柔剂阳药,通奇脉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高频药物统计结果中也显示,奇经组中鹿角、紫河车、阿胶、海螵蛸等均为高频用药,除此以外,脊髓、龟甲、人乳、虎骨、鲍鱼汁等均仅在奇经病案中使用。此外,叶氏通补治法也有强调流通气血、通经达络之意[2],如其所言:“奇脉之结实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 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加之女子生理常气有余而血不足,气血失和,则月事不调,如《黄帝内经》所言:“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故叶氏从奇经论治月经病也时刻不忘调达气血。从奇经组因子分析结果来看,核心药组或用艾叶、小茴香温通经络,入血分而行气分;或用桂枝振奋心阳,推动血液运行。其余如生地黄,《神农本草经》称其可“逐血痹”,茯苓能引阳入阴,善通胃阳,有补肾利湿、温阳纳气之功[3,4];泽兰芳香透达,徐大椿称其“质阴而气阳,故能行乎人身之阴,而发之阳也”[5],以上种种,均体现了叶氏通补奇经的用药特色。
4 展望与不足
本研究通过对比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月经病奇经组和非奇经组的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出叶氏从奇经论治月经病时处方灵活精当,善用血肉有情之品,注重奇经气血流通,更以专药引领药力直达奇经。
但上述结论的得出主要基于对高频次药物的分析,而叶氏用药广博,高频药物研究难以取代对医案原文个体化的挖掘和研究。此外,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为古代文献,样本量较小,而且本次研究仅对月经病的相关病案进行分组比对,没有与其他奇经致病的病种相比较,故分析结果亦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仍需进行更细致的挖掘与分析,以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用药规律以备临床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