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为单眼失明的前交通动脉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19-09-16蒲圣雄张小东
蒲圣雄,周 薇,张小东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四川南充 63700)
表现为视觉受损的颅内动脉瘤常见部位是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床突上段、眼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现报道1例呈现单侧、快速发展为失明的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3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0+d”入院。患者入院前20+d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模糊,数天内右眼视力逐渐下降至失明,伴头昏、恶心及全脑疼痛不适,以双侧颞部为主,呈跳痛、胀痛不适,无头晕、行走不稳、意识丧失、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至当地医院眼科就诊,头颅CT报告未见确切异常,临床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给予激素治疗1周效果不佳。为进一步诊治来本院就诊。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左眼视力正常,右眼无光感,双侧瞳孔不等大,左眼瞳孔直径3 mm,直接对光反射灵敏,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右眼瞳孔直径5 mm,右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灵敏,无眼睑下垂,双眼球居中,双眼球各项运动充分。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A~D:左侧视神经管后方短条状异常信号,T1WI(A、B)及T2WI(C、D)相上均以低信号为主(实心黑箭),与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信号相似(空心黑箭);E:三维重建显示前交通动脉囊状动脉瘤;F:轴位增强扫描显示动脉瘤部分突向右侧视神经管
图1患者影像资料
2 结 果
视觉诱发电位(VEP):右眼无光感;左视通路有传导障碍。眼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报告:双眼未见确切异常。但自行阅片发现在左侧视神经旁内侧有长T1及短T2异常信号(图1A~D),疑血管性病变。即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该病灶为前交通动脉瘤(图1E、F)。患者于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动脉瘤栓塞术,术中见:前交通动脉瘤开窗,下干向右前方突出形成囊袋状动脉瘤,窄颈,瘤体大小约6.4 mm×9.9 mm,成功行弹簧圈栓塞术。术后3 d患者视力有所恢复,1 m内看见医生的轮廓及白色工作服颜色。患者出院2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右眼视力较前明显好转,右眼50 m内可见人影,20 m内可识别人脸,行走及日常生活接近正常。
3 讨 论
前交通动脉瘤很少出现视觉通路压迫的症状[1],DATE等[2]报道了共217例前交通动脉瘤,出现视觉受损者仅占1%。PARK等[3]报道351例前交通动脉瘤中有3例出现单侧失明。前交通动脉瘤出现的视力损伤包括单眼暗点或失明、双颞侧偏盲、同向性偏盲,主要因动脉瘤压迫靠近Willis环的前部视觉通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4-10]。目前未破裂动脉瘤导致单眼失明的病例少见报道,致单眼失明的前交通动脉瘤形态似胡萝卜型,出现视觉症状的病例多为大型的(15~24 mm)或巨大的(>25 mm)动脉瘤[2],可能与动脉瘤生长方向有关[11]。本例动脉瘤形态呈胡萝卜型,大小仅6.4 mm×9.9 mm,该类小动脉瘤病例亦少有报道,考虑压迫右侧眶后视神经。
动脉瘤表现为视觉受损的原因包括:视觉通路的直接压迫[3];视神经或交叉部内动脉瘤的渗出[2];血栓栓塞和玻璃体积血(特森综合征)[12];视神经孔边缘的视神经牵拉变形或间接受压[13];前交通区域的小动脉瘤由于血管痉挛导致视神经后部血液供应减少,动脉瘤不直接压迫神经,可出现缺血性视神经炎[14]。动脉瘤太小通常不足以使视觉通路受压,而当体积足够大到能压迫视交叉或视神经时,又常常会导致破裂,出现剧烈头痛。本病例为出现单侧视神经受压的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少见报道,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主要易被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15]。因此,因单眼视力减退诊断球后视神经炎之前,必须排除前交通动脉瘤。
本病例在眼部MRI平扫时发现右侧视神经管后方存在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的异常血管信号,考虑动脉瘤可能性大。临床上大多数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MRI并非动脉瘤辅助检查[6]。当出现与临床症状相符合的长T1和短T2的非正常血管流空信号时,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较大动脉瘤可伴有血栓形成,出现信号不均匀,中央为流空信号,血栓为T1WI和T2WI高信号。对于前交通动脉瘤,出现症状与手术治疗的时间间隔是影响视力恢复的唯一因素[3],在动脉瘤压迫视神经后和未破裂前能够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患者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单眼视力丧失由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所致的病例少见报道,但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之前,必须排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的颅内原因。眼部MRI平扫也可能提示前交通动脉瘤,但仍需专门的脑血管影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