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射频消融治疗无冠窦相关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

2019-09-16温旭涛谭海斌杨希立许兆延李健民黄欢愉

重庆医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标测高能量房室

温旭涛,谭海斌,杨希立,许兆延,李健民,黄欢愉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528000)

无冠窦(NCC)相关房性心动过速(ATANCC)是临床上较少见的心律失常,在房性心动过速(AT)中发生率为4.1%[1],其靶点在NCC,解剖靠近希氏束(HIS),消融存在一定风险,国内外对其已有一定报道;笔者对本院射频消融治疗ATANCC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ATANCC患者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1.3±11.7)岁,患者均有 (2.7±1.8)年的心悸发作史,合并有高血压2例,心动过速心肌病1 例,20例患者术前都有发作的心电图(ECG)或24 h动态ECG,符合导管消融治疗适应证。

1.2方法

1.2.1ECG 根据窦性心律和发作心动过速时的ECG分析心房P波、房室传导(PR)间期及室房传导(RP)间期,如考虑AT可能,进行初步定位。

1.2.2心内电生理检查(EPS) 所有患者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签署手术同意书。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操作,常规经股静脉,左锁骨下静脉,放置普通标测4极电极、10极冠状静脉窦电极,行心房或心室程控刺激(S1S1/S1S2/S1S2S3),必要时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重复上述程序刺激,用多导电生理记录仪记录高位右房(HRA)、HIS、右心室(RV)、冠状窦腔内图及体表同步12导联ECG,结合HIS不应期RS2、心动过速心室拖带后心房反应、拖带后间期及必要时静脉注射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等电生理检查方法,鉴别判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机制。确定AT,20例患者都使用ENSITE Velocty 4.0 Nav三维标测系统,以10极冠状静脉窦电极作为参考电极。穿刺右股静脉,送入SL1长鞘管,经鞘管送入10极环状标测电极至右心房,进行高密度标侧,如右心房的最早点在前上间隔 (距离HIS≤10 mm),进行房间隔穿刺,静脉注射普通肝素3 000 U(之后每1小时追加肝素1 000 U),在左心房进行高密度标测,标侧其最早点;最后穿刺右股动脉置入7 F动脉鞘管,送入6孔中弯冷盐水标测消融导管(I-ABL)至主动脉窦,在NCC进行标测,找出最早点,比较3处最早的局部电位及与HIS的距离。NCC靶点标准:(1)AT时,靶点局部电位较体表P波提前40 ms以上;(2)未见有HIS电位,或HIS电位振幅矮小;(3)高能量起搏输出(10 mA)不能夺获心室;(4)高能量起搏输出能夺获心室,但QRS时限大于120 ms。

1.2.3射频消融(RFCA) 消融前通过冷盐水消融导管的测孔进行造影,了解靶点局部解剖,采用连续能量滴定法温控模式进行消融,第一阶段(15 s):消融能量设置(22.5±2.6)W (20~25 W),50 ℃的能量放电,AT消失,未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第二阶段(75 s):设置能量增加至(31.3±3.2)W (25~35 W),(54.5±1.5)℃ (50~55 ℃)能量放电,继续给予补充放电至90 s。消融后,观察0.5 h,无复发,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再观察30 min。

1.2.4随访 门诊长期随访AT是否复发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悸患者及时行ECG检查;术后2个月后行动态ECG检查。

2 结 果

2.1ECG 房性P波振幅较低,P波的时限(81±9)ms及PR间期(92±8)ms明显比窦性P波的时限(105±10)ms和PR间期(145±17)ms短(P<0.01);P波:下壁导联(Ⅱ、Ⅲ、aVF)负正双向或负向,Ⅰ、aVR、aVL导联正向,V1导联先负后正,V2-V6导联为负向。AT时,RP>PR的有14例。ATANCC患者的体表发作ECG及靶点影像图,见图1。

2.2EPS及RFCA 20例ATANCC,在右房间隔(RAS)的最早点都位于HIS束的后方或后下方,左房间隔(LAS)电位较NCC及RAS晚(表1,图2、3),最终靶点在NCC(其中,4例最早位点在RAS,但最早位点距离HIS≤5 mm,放弃右侧试行消融),局部腔内图显示小A(0.222±0.028)mv,小V(0.192±0.024)mv,A/V≥1(图3);NCC最早点中,有HIS电位2例,电位振幅小。高能量起搏输出能夺获心室2例,其中1例室上性QRS波群(重新选取靶点);靶点距离HIS的距离(9.0±1.5)mm,手术成功率100%,未出现并发症,总手术时间为(73.3±9.4)min,建模时间(6.1±1.7)min,平均X射线曝光时间为(4.4±1.3)min,放电次数(1.6±0.8)次;放电时间(1.8±0.3)min。随访(1.2±0.6)年,未见有复发。

表1 HIS附近不同解剖部位的比较

图1 ATANCC患者的体表发作ECG及靶点影像图

A:RAS;B:LAS

图2ATANCC患者的RAS及LAS的最早激动点

A:最早激动点;B:消融靶点图

图3ATANCC患者NCC的最早激动点及消融靶点图

3 讨 论

部分AT起源于HIS附近的解剖位置(房间隔、NCC),导致消融时存在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较其他部分房室消融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NCC与HIS在解剖上是比邻关系[2-3],ATANCC的ECG有一定的特征[4-5]:P波较窦性P波时限窄,下壁导联负正双向或负向,V1导联先负后正及V2-V6负向,PR间期较窦性短,与起源点靠近房室结,先前上房间隔最先除极,继之,向后下及两侧除极有关。术前根据其ECG特征可以进行初步定位,制订手术策略。

本组对HIS附近的3个解剖位点进行标测及比较,LAS测得局部电位较其他两个位点晚,在所有病例中都未选择LAS进行消融,有文献认为HIS附近起源的AT,NCC激动早于RAS,而RAS激动略早于LAS[6-8],作者并不完全同意,本组病例中有4例患者最早激动点在RAS,但在NCC消融成功[9-11]。对于怀疑HIS附近起源房性心律失常,其标测的方向应首先选择RAS,而后是NCC。本组研究认为对于RAS靶点距离HIS≤5 mm,应放弃消融,对于距离HIS>5 mm的靶点可以进行试行消融,但消融前建议标测出AH间期小于或等于30 ms的位点(表明是HIS近段,可大体了解房室结位置,避免损伤房室结)并时刻密切注意房室传导关系和消融导管的稳定性,如不成功,建议选择NCC[8]。本研究表明使用三维标测系统(如ENSITE系统)结合高能量起搏输出,采取连续能量滴定法消融,能提高其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三维标测系统有以下优势:(1)能直观建立心律失常基质的局部解剖结构(包括HIS的走向);(2)能测量靶点至HIS的距离;(3)消融过程中能观察导管的稳定性;(4)能对消融过的位点进行标记;(5)减少X射线曝光时间。有文献报道采用冷盐水灌注消融模式[8],但笔者认为,其损伤的深度更深,与温控消融相比,发生房室传导阻滞风险可能更高。本研究认为大部分病例在NCC靶点上虽无HIS电位,但并不意味着消融是绝对安全的,能完全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12],因此本研究认为消融前使用高能量起搏输出方式,根据其是否夺获心室,及QRS形态,来进一步间接判断靶点与HIS的关系,如夺获心室,QRS为室上性 (时限小于120 ms),重新选取靶点;如夺获心室,QRS为室性 (时限大于120 ms)或不能夺获,进行放电消融,有利于减少HIS损伤。本研究最早靶点位于右侧HIS附近(<5 mm)病例有4例,高能量起搏输出,夺获心室(室上性QRS),放弃右侧消融,进行NCC标测,但并非最早的电生理靶点,高能量起搏输出,不能夺获心室,放电消融成功,未复发,考虑靶点虽并不是最好电生理靶点,但实际靶点距离起源点距离在消融能量有效损伤范围内,仍然有效。本研究中消融前通过冷盐水消融导管进行局部造影[13],可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异常开口,避免损伤冠状动脉。

总之,ATANCC患者ECG有一定的特征性,在三维标测指导下RFCA治疗ATANCC是有效及安全的。

猜你喜欢

标测高能量房室
托卡马克中磁流体不稳定性与高能量离子相互作用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终点的探讨
高能量早餐有益心脏健康
高精密度标测技术在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PaSO起搏标测软件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高能量姿势》
Ripple标测技术及其在复杂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房室阻滞表现多变的临床心电图分析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