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与脉冲射频治疗LIDP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2019-09-16陈德强李奕军邓文仕江文勇张家立
陈德强,杨 辉,李奕军,邓文仕,江文勇,张家立
(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宁 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宁 530000)
颈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是引起肩颈痛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过度劳累或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急、慢性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或颈部血管的现象。临床上多表现为颈部疼痛、麻木,肩背部放射性疼痛、胸闷心悸等,严重者可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1]。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脊柱微创技术不断涌现,LIDP的介入治疗也逐渐得到业内人士与人们的认可。相较于保守治疗与开放性手术来说,介入治疗具有创伤性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效果显著等优势[2-3],本课题主要针对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PNC)与脉冲射频(PRF)两种介入方法治疗LIDP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2-10月的LIDP患者68例,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24~65岁,平均(40.9±10.9)岁,病程3~15年,平均(5.2±0.3)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PNC治疗,B组采用PRF治疗。纳入标准:(1)经MRI、CT提示病变符合LIDP临床表现;(2)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年龄24~65岁,男女不限;(4)病程3~15年;(5)依从性好,在治疗期间不接受其他治疗方式。排除标准:(1)合并颈椎严重病变;(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3)怀孕或哺乳期妇女;(4)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者。
1.2方法
1.2.1A组 PNC:患者取仰卧位,垫高肩部,头稍向后仰,暴露颈部皮肤,确定进针点并做好标记。常规消毒铺巾,取1%利多卡因1 mL于穿刺点周围1.5~2.0 cm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选取病变部位所在的气管与颈动脉鞘之间的间隙,于C型臂机引导下,将一次性套管针送达病变部位椎间隙,过程中有落空感则表明穿刺成功。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连接颈椎专用低温等离子消融刀头,调整主机,首先将能量设为1档进行感觉神经测试,询问患者有无疼痛,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上肢肌肉收缩现象,若无以上刺激症状发生,表明该穿刺点可继续进行操作,若产生刺激现象则可将穿刺针退出2~3 mm再次进行生理刺激,无刺激症状产生后方可继续操作。随后将能量设为2档,踩压消融脚踏,将刀头往复旋转180°,持续时间大约为8 s,稍后退出1~2 mm穿刺针,由反方向进行相同的操作,操作完毕后旋出刀头与穿刺针,用无菌纺纱按压3~5 min,观察有无出血,随后加盖无菌敷料,佩戴颈托后送回病房。术后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预防脑出血和脑水肿的出现,颈托佩戴1个月后方可拆除。
1.2.2B组 PRF:患者取仰卧位,垫高肩部,头稍向后仰,暴露颈部皮肤,确定进针点并做好标记。常规消毒铺巾,取1%利多卡因1 mL于穿刺点周围1.5~2.0 cm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穿刺点与穿刺角度可根据患者术前MRI检查设定,穿刺过程应在C型臂机的引导下进行,穿刺完成后,证实穿刺针位于髓核内方可退出针芯,随后连接射频电极。治疗前需进行感觉神经测试,设置电压为0.3~0.5 V,频率50 Hz,患者自述疼痛;然后保持电压不变,转换测试频率为2 Hz,再次进行测试;以患者主诉不出现疼痛,而以颈部肌肉跳动为标准。随后设置频率为2 Hz,脉宽20 ms,输出功率56 V,脉冲温度为42 ℃,脉冲时间为120 s,可连续脉冲射频3次。治疗结束后,用无菌纺纱按压3~5 min,观察有无出血,随后加盖无菌敷料,佩戴颈托后送回病房。术后绝对卧床3 h,颈托佩戴1个月后方可拆除。
1.2.3观察指标 进行门诊复查,了解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并记录不同时间点(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对末次复查进行评价,采用Macnab疗效分级评定标准:优为颈痛完全消失,可恢复原来的工作与生活;良为稍有疼痛,对工作生活无影响;可为疼痛减轻,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差为疼痛无明显改变,甚至加重。有效率=(优+良)/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JOA、颈痛VAS、OID评分比较 与术前比较,A、B组术后1、3、6、12个月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JOA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ODI评分显著低于B组,JOA显著同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颈椎功能JOA比较分)
a: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b:P<0.05,与同期B组比较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点颈痛VAS比较分)
a: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b:P<0.05,与同期B组比较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ODI评分比较分)
a: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b:P<0.05,与同期B组比较
2.3颈椎功能Macnab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复查颈椎功能Macnab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末次复查颈椎Macnab疗效比较[n(%)]
a:P<0.05,与B组比较
3 讨 论
LIDP系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引起的。椎间盘由髓核与纤维环构成,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长期劳累和年龄增长等因素,髓核内水分流失,引起弹性受损,导致两侧小关节脱节,颈椎间盘张力增大,韧带组织裂开,髓核向外突起;同时颈椎间盘后侧的纤维环发生退变,并发生部分断裂,引起病变部位脊髓和颈神经根受压,从而出现颈痛和局部麻木的症状[4-5]。LIDP多发生于C5~C6,其次为C4~C5与C6~C7,多见于40岁以下人群,男性多于女性[6]。目前,治疗LIDP的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开放性手术治疗3种方式。这3种方式皆有各自的优缺点,保守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配合颈部牵引与功能锻炼为主,但治疗时间长、见效慢;传统的开放性手术虽然疗效明显,但创伤性大、术后恢复慢;而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现已广泛运用于LIDP的治疗中,此类方法能深达病变部位,在C臂机的引导下,清楚、明确地解决病变部位的问题所在,并且具有术程短、创伤性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等优势,减轻了人们担心与焦虑的心理。
PNC又称为“冷消融”技术[7],疗效显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LIDP的微创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等离子电刀在病变部位形成射频电场,并将射频能量作用于病变部位颈椎间盘髓核内部,对髓核内的胶原纤维进行气化、固化和收缩,从而对髓核组织进行重塑;PNC治疗的整个过程,将温度控制在40~70 ℃,在40 ℃的状态下进行髓核的消融与重塑,随后在70 ℃的状态下进行热凝封闭,其治疗的主要方式就是缩小髓核体积、降低椎间盘内压力,修补纤维环、抑制炎症介质表达,从而减轻椎间盘内压迫的症状[8-11],从根本缓解神经压迫。
而PRF作为射频治疗中的一种形式,是连续射频技术的改良,也是一种非神经毁损的射频技术[12]。相比于连续射频,脉冲射频因设置的电极尖端温度较低,具有低温下不易引起神经结构损伤的特点而受到关注。其原理是利用射频电极在病变椎间盘内形成脉冲电流,作用于神经组织附近,将病变部位的致痛因子、炎性介质和窦椎神经感受器灭活,进而中断疼痛信号的传导。整个过程处于42 ℃以下的低温,局部组织不受破坏,同时对神经组织起到了保护作用[13-15]。
PNC与PRF两种方法在治疗LIDP中都取得不错的疗效,同时因二者治疗目的、作用原理基本相同,作者将二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本研究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在术后1、3、6、12个月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JOA高于术前。在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二者在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有明显的差别,PNC术后的疗效较PRF更加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PRF仅仅是中断了疼痛信号的传导,而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富含易再生的神经吻合和变异,脉冲射频的作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疗效会逐渐消散[16]。而PNC直接作用于病变髓核,对髓核进行消融与重塑,从根本上解决了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症状,对预防颈椎间盘再次突出更为有效。
综上所述,PNC与PRF两种治疗方法对LIDP均有明显的疗效,但相比之下PNC术后恢复情况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