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中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及安全影响

2019-09-16陈晓芹黄苑利梁彩倩钟丽君刘星奇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血药浓度胺碘酮心率

陈晓芹,黄苑利,梁彩倩,钟丽君,刘星奇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 510630

目前,急诊类型中,快速型心律失常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同样是造成患者猝死的主要因素[1]。临床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因为机体中,心室承担着心脏泵血供应,因此,心律失常发病期间,极易造成血流动力学波动,加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力衰竭、低血压等临床病症,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增加猝死发生率,因此,需进一步治疗该病[2]。诸多疾病治疗方案中,据有关资料显示[3],现阶段药物治疗是常用治疗方法之一,而胺碘酮是其中作用效果相对明显的一种,治疗期间,该方法具有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急诊中[4]。基于此,该次实验针对该院2018年1—12月接收的74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进行探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实验74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均为该院接收,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37例)中,21例男患,16例女患;年龄 45~83 岁,均值(62.35±2.41)岁;NYHA 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和Ⅲ级分别有7例、17例和13例;原发疾病类型: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和风湿性心脏病9例、13例、4例、2例、3例和6例;研究组(37例)中,22例男患,15例女患;年龄46~81 岁,均值(62.45±2.39)岁;NYHA 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和Ⅲ级分别有8例、16例和13例;原发疾病类型: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和风湿性心脏病8例、14例、3例、3例、4例和5例;在基线资料上,包括NYHA心功能、年龄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快速型心律失常者;②由患者本人同意并签署研究同意书者;③具备完整临床资料者。排除标准:①存在肝脏、心脏及肾脏功能障碍者;②合并精神异常、心理障碍者;③语言沟通障碍者;④因个人因素拒绝或者中途选择退出者;⑤由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紊乱及药物中毒等引起的心律失常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心律平治疗方案:将70 mg心律平(国药准字 H44020249;规格:35 mg×5 支)与生理盐水 20 mL 混合静脉推注,时间为 10~15 min,后按照 0.5~1.0 mg/min的速度维持静脉滴注,并且在复律成功后,口服心律平片(国药准字 H31020492;规格:50 mg×100 片),150 mg/次,3次/d。

1.2.2 研究组 胺碘酮治疗方案:将150 mg胺碘酮(批准文号:H20120497,3 mL,0.15 g)与生理盐水 20 mL 混合仪器静脉滴注,如果未取得显著效果,平均15~30 min再次静脉推注150 mg胺碘酮,后以1.0 mg/min速度维持静脉滴注,6 h后,调整维持滴注速度为0.5 mg/min,24 h药物使用总剂量应在2.0 g以下。复律成功率,口服胺碘酮片(国药准字 H31021872);规格:0.2 g×24 s),1 片/次,3 次/d。 两组均接受为期7 d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统计各组血压、心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PR间期、Q-T间期。不良反应包括血压降低、窦性心动过缓、消化道症状。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0统计学软件准确分析该次研究数据,采用(±s)表示的计量资料,检验值为t值;采用率(%)表示的计数资料,检验值为χ2,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血压、心率

在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方面,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压及心率比较(±s)

表1 两组血压及心率比较(±s)

组别 心率(次/m i n)对照组(n=3 7)研究组(n=3 7)t值P值血压(m m H g)舒张压 收缩压1 4 7.5 2±7.4 8 1 3 4.2 5±9.6 3 6.6 1 9 0.0 0 0 6 6.3 2±4.1 8 5 5.1 5±3.4 9 1 2.4 7 7 0.0 0 0 8 9.4 1±6.3 5 7 5.1 4±5.3 2 1 0.4 7 8 0.0 0 0

2.2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快速型心律失常致使每搏输出量降低,从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心室舒张时间,导致心率加快,导致心肌损伤严重,降低了心功能,最终导致其他疾病,包括心力衰竭、低血压等,该病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因素[5]。目前,临床治疗原则以早向窦性心律转变或者降低心室率为主,该方法可防治血流动力学变化,避免诱发其他严重并发症,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而现阶段药物治疗在所有治疗方法中占据主导作用,因此,如何对高效、快速及安全性高的药物进行合理选择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其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中占据主要作用。

根据该次实验结果分析,在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方面,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可见,胺碘酮药物的应用有助于患者心率改善,降低血压水平,避免心率过速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研究组是5.41%,对照组是21.62%,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该结果分析,胺碘酮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其可避免其他疾病的发生,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次研究结果与相关结果一致[6],其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压及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2.5%,对照组是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该次实验具有一定可信性。

据有关资料显示,胺碘酮是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作用机制如下:其可对钾通道抑制,该药物具有非竞争性β受体阻滞功效,将心肌细胞膜钾通道阻滞,其可使房室、心房、心室动作电位时间增加,避免诱发心脏颤动,阻断房室旁路、房室节及心房传导,对快速心律失常时间进行控制,使心律失常风险降低[7],因此给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在治疗诸多心律失常中效果明显,与此同时,其能够对冠脉血管平滑肌直接作用,促进冠脉血流量增加,使心肌耗氧量减少,此外,胺碘酮有助于外周血管阻力、主动脉压降低,而且其不具备负性肌力,血液动力学效应明显,在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治疗难度大的疾病中,效果更为明显[8]。首次应用胺碘酮期间,联合静脉滴注及推注方法,有助于保证血药浓度平稳,静脉给药方法具有作用时间短,缩短半衰期等特点,急诊治疗期间,可于短时间内抵达血药浓度,后通过制剂口服方式,可对血药浓度进一步维持,将抗心律失常作用充分展现出来[9]。而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以窦性心动过缓、血压降低等为主,原因如下:胺碘酮具有外周血管扩张作用,使心脏做工减少,此外,其有助于心肌耗氧量降低,利用缓慢静脉推注方式,有助于减轻心动过缓等临床病症,使血液及早提高,该现象可能与药物非竞争性阻断存在紧密联系,所以,注射胺碘酮期间,禁止过度注射,防止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疾病发展速度、用药状况等观察,根据具体因素开展相应的处理方法[10]。

胺碘酮可对心律失常发作状况有效控制,使由心律失常造成的死亡率降低。胺碘酮又被称为乙胺碘唑酮,属于含碘苯丙呋喃药物中的一种,其能够对皮肤组织、肝部及肺部直接作用。血药浓度与剂量以线性关系呈现出来。对于处于血浆中的胺碘酮而言,其可有效结合清蛋白,急诊治疗期间,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快速心律失常时间进行控制,避免再次诱发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期间,往往采取静脉注射方法,后利用静脉滴注维持,在此基础上,有助于血药浓度处于平稳状态,及早将机体中药物作用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急诊复律后应继续采取制剂治疗,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由该次实验结果分析,研究组治疗效果均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快速型心律失常疾病急诊治疗期间,胺碘酮治疗效果明显,在心率、血压等症状改善的同时,有助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值得采纳并推广。

猜你喜欢

血药浓度胺碘酮心率
心率多少才健康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麻黄对甘草3个成分血药浓度的影响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