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2019-09-14张军瑾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和田劳动能力

◎ 张军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提到:“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对新一代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其中一项颇受关注的素养——实践创新,它包含了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点。劳动意识是指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等。也就是说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

一、课程目标:在劳动中创造,劳动就是创造

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以下简称“和田路小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注重学生的创造教育,推出了“发展教育的个性,构筑创造的乐园”的教育理念。和田路小学基于当下劳动教育的现状,提炼了本校的劳动教育愿景: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立意终身发展,创造成功生活。这一愿景旨在突破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在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各类劳动中融入新的要求:一是加强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强化新时代下劳动中的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加强对学生劳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用于改进和创新劳动、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劳动成果质量的劳动知识和能力;三是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具体包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诚实劳动以及社会责任感。

和田路小学将创造的种子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在创造性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并通过智慧创造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最终使学生具备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以项目化学习展开劳动教育课程

(一)链接项目化学习与劳动教育

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指向学习本质的学习方式,通过做项目,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育多方面的能力,以实现项目的最大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本知识转换成真实问题的解决,这是项目化学习的关键之处。

项目化学习与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项目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寻找答案、展现成果。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在劳动中的创造能力,没有创造,劳动只能是简单的重复;没有劳动,创造只能是纸上谈兵。

由此可见,项目化学习与劳动教育都注重创造性,这也是新时代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呼唤与要求之一。为此,和田路小学将项目化学习的机制引入劳动教育课程,以此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从五个方面设置劳动教育课程

和田路小学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在全校开展了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试验如何“在劳动中研究劳动”。和田路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围绕核心目标,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形成了五个模块的课程,如表1所示。

表1 和田路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

项目启动之初,学生从五大模块中挖掘想要解决的问题,并自由组成学习团队,共同确定团队要研究的课题。随后大家分头搜集信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对比、创新改造等方式完成课题,并用创意的方式展示成果。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要求成员通力协作。学生从中体验到了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社会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三、课程的实施:唤起劳动热情

(一)设立全开放的内容架构

劳动教育课程的框架不追求大而全的内容体系。所有的项目都是教师、家长、学生面对面探讨产生的,均来源于生活,可行性较强。这些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

五个模块的内容之间,并不追求严格意义上的均衡。课程框架的设计可以依据教学实际、学生需求调整。且该课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学生提出新的项目。

课程项目均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教育不光提供问题的解决平台,更倡导自主思维、发散思考,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项目,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整体上来看,五个模块之间的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例如,对于衣服(衣物)这一素材,“劳动·材料·工具”模块中有“怎样洗衣服才干净呢?”的项目,“劳动·方法·创新”模块中有“叠衣服如何做到快速整齐?”“衣服上纽扣掉了怎么办?”等项目。这些项目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背后的学问,以此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

(二)从劳动领域进行划分,重视项目研究

表1所示大体是从劳动相关要素的角度进行分类的结果为方便师生理解,我们也可以根据劳动所在的领域对项目进行划分,如表2所示。

表2 劳动项目的分类

这样的分类体系与《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所倡导的劳动教育应在“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五个方面中有机融入的精神是相吻合的,是这五个方面的具体深入和细化。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师生、家长对于学科延伸型劳动、校园服务型劳动、生活细节型劳动、职场体验型劳动非常感兴趣,所提的项目比较丰富;而公益志愿型劳动、文化感知型劳动的项目数较少,事实上这两类劳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培养全景式的劳动能力

从广义上说,劳动教育课程应当是包括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成果在内的体系化课程,这五个方面从多个角度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且实现了劳动素养的全覆盖,构成了全景式的劳动能力培养框架。和田路小学的劳动教育希望通过五大模块的课程培养学生在上述五个方面的素养,并培养学生十项具体的能力(见表3)。

表3 十项能力的具体内涵

这十项能力是当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急需培养的关键能力,彼此独立,又可同时运用。例如,“知道手割破了应该怎么办”项目,不仅需要调动危机应变能力,同时也要调动工具使用能力(简易包扎伤口)、知识迁移能力(了解伤口愈合的现象)、工序优化能力(首先应该做什么)等。综合运用多项能力,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策略。

(四)推动实战化学科融合

在劳动教育的项目中,有些项目仅需运用一门学科知识,如“摩擦产生的静电真的能吸附小灰尘吗?”;但更多的项目是基于实际存在的问题,需要调用多门学科知识,如“如何进行垃圾分类?”项目,不仅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同时也要调用物理知识。在这个项目中,有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重新设计了有储藏收纳功能的分类垃圾桶。该项目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和田路小学梳理了《科学与技术》教材中和劳动相关的内容,在劳动教育课程对这些内容做进一步的拓展和补充,具体内容见表4。

表4 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拓展

和田路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通过实战化的学科融合,让劳动像种子一般扎根在学生的心田。

四、劳动项目的特点

劳动教育课程的关键点在于唤起劳动热情。通过项目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所感悟,这为他们进一步探寻自身价值、开创未来积蓄了内生动力。

在实践“劳动·创造·幸福”课程中,和田路小学的师生秉承革新精神,在允许试错的教育氛围中不断成长。当回顾反思课程实践的经验时,学校总结发现劳动项目需要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劳动项目须来源于生活,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在101个项目中,大多是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唯有源于生活,项目的开展才能更鲜活。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实际存在的,且最终都要拿出解决方案。

(2)劳动项目研究时长灵活,项目难度有弹性。大多数项目学生只需1—5天即可完成,也有一些项目值得学生长期追踪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发现(尤其是劳动职业精神类的项目)。 劳动项目的难度有一定弹性。有些项目,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挑战,五年级的学生同样也能从中找到劳动乐趣,培养新的劳动技能,如观察能力、研究能力、创作能力等。

(3)劳动项目要有助于学生深度调研和思考。有的项目需要学生做特别的调查,如“快递是怎样送到我们手中的”项目,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利用双休日走访快递公司,和快递小哥进行沟通,观察和记录购物网站上的物流信息,还亲自去家附近的快递存放点取一次快递。这样的调研令学生对研究的小项目越来越感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4)劳动项目的形式与内容都要与劳动价值观保持统一。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劳动形式与内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学生劳动的效果。和田路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主要采取团队协作、自主研究的形式,其内容涵盖了劳动教育的五大方面,涉及了劳动素养的各个方面。

每个项目从启动到实施均由导师带队,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支持,导师由教师或家长组成。值得注意的是,在项目式劳动教育中,并不要求教师采取单一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教师更多的是一位观察者和引导者。劳动项目成果的呈现要以学生的视角表现出来。和田路小学所有的劳动项目,都是请学生代表用孩子们的语言和视角写就的,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关切点,这也让师生有机会对劳动形式进行精心设计。

五、课程评价:制订更利于分享劳动成果的评价策略

对课程的评价,几乎决定了课程的实施质量。和田路小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不仅会从项目本身(包括研究过程、资料的搜集、成果展示)来展开,同时也会从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劳动成果)来考察,但学校并不追求完美的评价体系,只是希望引导师生共同评价以促发展。

这样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获得了公平发展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热情、智慧投入到项目中,他们成了教师眼中的劳动者和开创者。学生通过劳动教育项目的分享,公开劳动成果,获得了大量的学习机会。由此,学生的劳动热情得到了激励,劳动素养也会明显提高。

六、小结

和田路小学以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为依据,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围绕已初步确立的劳动教育五个方面内容,形成了初步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推进劳动教育。学校还依据内容和方式的统整原则,将劳动教育课程逐步补充到学校已有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中。

目前的“劳动·创造·幸福”课程建设,难免还有成人辅助的痕迹,有研究不够深入、流于形式的情况,有些项目选题还不够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不凸显。这些问题关乎我们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怎么认识、过程和结果孰轻孰重的价值判断,而这更需要项目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创造时,真正树立起让每个孩子都会创造的理念,提升学生能力,提升教师“在劳动中研究和创造”的能力。这是一场持久的创新劳动攻坚战。

猜你喜欢

和田劳动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和田出土《法华经》古藏译本的初步研究报告(二)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