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勒胡日与中国园林影像在法国的出版

2019-09-13张春彦

中国园林 2019年8期
关键词:南巡圆明园中式

张春彦

纪 茜

1 概述

在十七八世纪中学西渐的过程中,欧洲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主要有2个渠道,一个是贸易,一个是宗教。来华传教士们通过书信、报告、著作、回忆录以及翻译中国典籍等形式,把一幅关于中国的“肖像”展示在欧洲人面前,大大增加了欧洲人关于中国和东方的知识。努马·布卢克(Numa Broc)在他的《法国旅行者在中国,感想和评论》一文内认为“中国文化大量的闯入欧洲人的意识”“中国的影像,在1700年以前是非常模糊不清的,但其清晰度在不断地提高,以至可以肯定,对一个路易十五时代的人来说,他对中华帝国的认识远远超越对一个遥远欧洲外省的认识”[1]。

18世纪的法国,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准备夺取政权,同劳动人民结成联盟,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启蒙运动”。这一时期,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从中国借用伦理思想甚至政治观念,掀起了更加深刻的“中国热”新高潮。在艺术领域,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洛可可艺术风格在法国发源,并很快遍及欧洲。欧洲艺术史界一般都认为洛可可风格是在中国艺术风格影响下产生的[2],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和漆器制造等方面。这一时期法国造园艺术因同时受到中国和英国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追求亲切而宁静的氛围,增加了许多自然的味道。

在法国兴起的“中国热”,使得上至君王重臣,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无人不对中国怀有强烈的兴趣,在华传教士们的出版物成了热门读物,来自中国的商品受到热烈的欢迎,有关中国的消息和知识不胫而走[3]。这些影像及文字信息中,有很多都涉及中国的建筑和园林,是今天研究中西园林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园林对世界影响的重要历史资料。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国造园艺术对西方曾有过广泛且深入的影响,当前学者对西传影像资料对西方园林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以及《圆明园四十景》这2套铜版画,认为二者作为完整反映中国园林的图像资料向西方传播了中国的建筑和园林文化,并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4];石听泉对避暑山庄铜版画的创作背景以及其在西方的传播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5];黄雅玲以圆明园铜版画的出版与传播为案例分析了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特点[6];而勒胡日《英中式园林》的出版背景以及其所包含的丰富的中国园林图像资料则少有相关研究,仅有个别学者,如陈志华在讨论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传播时[7],韩涛在探讨十七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影响下的法国园林时[8],曾对《英中式园林》进行过简要介绍,但并未深入展开。可见同样对中国园林东学西渐作出了贡献的《英中式园林》在相关研究领域并未得到广泛关注,因此这里对该丛书进行梳理并系统分析,是出于对中西园林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园林对世界影响的历史研究补充的需要。

图1 《英中式园林》第十四册扉页图考据(1-1 《英中式园林》第十四册扉页图[10],1-2 《南巡盛典》图录之“金山”[11],1-3 《金山志》图录之“金山南面图”[12], 1-4 《御制避暑山庄诗》之“天宇咸畅”[13])

2 勒胡日与《英中式园林》的出版

2.1 18世纪法国书籍出版背景

18世纪前,法国是中央集权统治的封建社会,建立了印刷特许制和封建皇家审查制度以限制新闻出版自由。通过研究,孚雷①重现了18世纪法国书籍出版的基本趋势:在特许出版的书籍中,整个18世纪,法律、历史和纯文学方面的书籍出版数量在书籍出版总数中所占的份额基本保持不变。但从1724—1789年间,2类书籍——“神学”与“科学和艺术”所占的份额颠倒了过来,代表世俗文化的艺术和科学类书籍填补了宗教书籍;默许出版的书籍也呈现类似的趋势,神学和法律书籍几近消失,纯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题材占绝对优势,其中科学和艺术方面的书籍增长尤为显著。这种趋势的变动,是18世纪法国集体趣味转变和易于接受新观念的显见征象[9]。

2.2 勒胡日其人

乔治·路易·勒胡日(Georges Louis LeRouge),1707年左右出生于汉诺威②,卒于1790年左右。勒胡日是18世纪地图学家、版画家及建筑师,法国路易十五国王的地理师,是众多地图、战争布局图的作者。其父是法国裔建筑师拉福斯(Louis Rémy de la Fosse,1659—1726),勒胡日于1727—1732年继续其父没有完成的工作——达姆施塔特的一张大地图,并绘制了由五大页图纸组成的阿尔萨斯地图,这些地图毫无疑问是出于军事的目的,而后他离开了这座城市。随后勒胡日完成了1733—1735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期间的众多地图。自1736年他开始在巴黎生活,1738年任中尉服务于法国元帅萨克森伯爵。1744年勒胡日出版了21页的荷兰地图,自1747年开始翻译来自英国的地图,1759年出版了由他创作的100页的“德国地图集”,其内有德语的文字说明。1789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致使其破产,自此以后很难找到有关他的线索,亦不知其确切去世时间,可能是1790年,也可能是更晚一些的1793或1794年。

2.3 《英中式园林》的出版

1773年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之后,除了地图作品以外,勒胡日开始出版在当时社会流行的一些园林的平面和图景,其顾客主要是法国上层社会的贵族们。自1775—1789年他系列出版了共包括492幅铜版画的作品,勒胡日把这些园林艺术影像重新赋予更详尽的形象。按照出版顺序,这部作品中的铜版画装在书册内,以32cm×44cm的版幅形式印刷,其中重要的图景和细节都是放大印刷并折叠装订,并且很多页面都包含一些附属的补充图案,有超过1500幅这样的细节图景。整部作品共包括21册,除了第五、六、十二、十八和十九册外,书名均为《英中式园林》(Jardins anglo-chinois),其中十四~十七册介绍的是中国园林,共计包括97幅版画。这些版画依照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原画或原雕版制作,这些图像资源是研究18世纪世界园林史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在与英国地图学家若克(John Rocque,1709—1762)合作的基础上,以及基于对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1796)作品的吸收借鉴③,勒胡日这一系列出版物,在当时促进了一些新的园林形式在法国以及欧洲的传播。面对这些新式园林,勒胡日较早地使用了“英中式园林”一词,要早于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1717—1797)。在第十五册扉页,作者写道:“尊敬的谢菲尔伯爵④曾于毕安库尔侯爵⑤在瑞典期间,向他介绍了北京的园林,并承诺在巴黎制作相应的刻本,以推动园林艺术的进步,因为众所周知,英国园林不过是对中国园林的复制。[10]”

除了主要介绍的中国园林以外,勒胡日还介绍了18世纪欧洲其他形式的园林,包括几何式的以及非几何式的园林,法式园林、英式园林或称为英中式的园林,以及分布在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这一时期欧洲最为重要的园林作品。图册包含园林的总平面,花坛,树园,寺庙,亭子,人工湖,河流,小农庄,圆形剧场,古代韵味、哥特式、西式或中式的楼阁,还有瀑布、喷泉、花格架、桥、兽园、鸟笼和温室等园林要素。

3 《英中式园林》中的中国园林

在勒胡日出版的系列丛书里,1785年10月—1786年10月所出版的第十四~十七册是介绍有关中国园林的,包括共计97幅版画,大部分为《圆明园四十景图》以及《南巡盛典》《清高宗南巡名胜图》⑥中所绘名山大川、行宫别墅、寺院道观和园林池馆等。通过对比发现,勒胡日在重新翻绘版画的时候,在融汇东方绘画风格的同时,忠实保留了绝大部分原版图的构图形式和重要景物,在一些细节刻画上增加了二次创作,也有个别版画细节部分较原图出入较大,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一整套关于中国园林的版画对原画的还原度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3.1 第十四册

在法国有关出版物的皇家审查制度下,书籍出版前要接受国家的预先审查,审查者在第十四册扉页的审核词中写道:“……勒胡日出版的97幅中国皇帝行宫(Maisons de Plaisances de l' Empereur de la Chine)版画会非常有益于园林艺术的发展”“美丽悦目,品目繁多”,落款日期为1785年8月3日。这一册主题为“中国园林”(Des Jardins Chinois),收录版画共计11幅,首页注明了本册共包括11座中国皇帝主要行宫版画,仿制自北京的绢画版本。除基本介绍外,本册并未对所收录版画进行名称方面的标示,且各幅版画之间画风差异较大,明显从属于不同系列,是原图确认最为困难的一册,目前仅有扉页图能够基本确定其来源。

以皇家行宫为参考范围,从其环境特点及建筑组成来看,扉页图最有可能描绘的是镇江金山行宫,乾隆皇帝南巡时曾驻地于此,但此图显然不是翻刻《南巡盛典》图录中的“金山”一图,而是更接近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卢见曾(1690—1768)所撰《金山志》图录中的金山“南面图”(图3),从构图视角、岛上建筑排布到一些重要建筑的细节上都与其有较高重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出入,不排除勒胡日翻刻时进行了二次创作。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此图翻刻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内府刻行的朱墨套印本《御制避暑山庄诗》之第十八景“天宇咸畅”,除取景视角以及主要元素即洲与塔以外,勒胡日所翻刻的版画与天宇咸畅原图出入要更大一些。而在此之前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1682—1764)于1724年左右已将铜版画版本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带回欧洲,且马国贤版“天宇咸畅”与原版几乎没有出入,由此来看,勒胡日此图是翻刻“天宇咸畅”的可能性要稍低一些,其细节重合部分也不如《金山志》“南面图”更高(图1)。

3.2 第十五册

第十五册主题为“中国园林,中国皇帝的花园”(Des Jardins Chinois, Jardins de l' Empereur de la Chine),共包括28幅版画。这一册介绍的是圆明园四十景。

图2 《英中式园林》第十五册版画来源对比(2-1 《英中式园林》第十五册“慈云普护”[10], 2-2 圆明园四十景木刻本“慈云普护”[14],2-3 绢本“慈云普护”[15])

图3 勒胡日在《英中式园林》版画重绘时新添的元素[10]

圆明园四十景在乾隆初年建成时制作过2版分景图,一为彩绘绢本《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另一种为朱墨套印本《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彩绘绢本于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九月由沈源、唐岱奉敕绘制完成;乾隆十年(1745年),武英殿刊刻了由孙祜、沈源绘图的朱墨套印本《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即木刻版;后又有由内阁学士张若霭绘制的版本,此绘本为墨线白描,绘制内容、画面构图与木刻版本相同;此外另有光绪年间石印摹本2版,均摹自乾隆十年孙祜、沈源所绘木刻版本⑦。这些版本的圆明园图景在清帝国和欧洲大陆流传,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圆明园这一帝王离宫的影响。

这一册的第二页,作者写道:“为了更好地适应西方的语言,前一册应叫作‘中国皇帝的宫殿’(Palais de l' Empereur de la Chine)。本次出版的版画保留了原北京版本的风格,即笔触、风景等都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如原版一样远处进行了留白。”从画面内容、构图方式以及细节处理来看(附图以“慈云普护”为例),勒胡日出版的圆明园四十景图较之原版彩绘绢本,与孙祜、沈源绘图的木刻本更为相似(图2),因此推断其为《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木刻本的摹本。整册图从首页至尾页依次对应四十景中的澹泊宁静、日天琳宇、汇芳书院、鸿慈永祜、月地云居、山高水长、武陵春色、万方安和、长春仙馆、茹古涵今、坦坦荡荡、杏花春馆、上下天光、慈云普护、碧桐书院、天然图画、镂月开云、九州清晏、勤政亲贤、正大光明、洞天深处、曲院风荷、坐石临流、廓然大公、涵虚朗鉴、夹镜鸣琴、别有洞天、接秀山房。可能是出于篇幅考虑,本册只收录了28张,余下12张延至第十六册。原版圆明园四十景图自正大光明起,至洞天深处结束,有其固定排图顺序,而勒胡日显然忽略了中国古代的开本规则,颠倒了图画的顺序。

3.3 第十六册

第十六册主题依然是“中国园林,中国皇帝的花园”(Des Jardins Chinois, Jardins de l' Empereur de la Chine),与中国园林相关的版画共有28幅。这一册前12幅介绍的是圆明园四十景版画,后16幅摘自《南巡盛典》。在该册扉页的左上位置,作者写道:“前十二幅版画是斯德哥尔摩的谢菲尔伯爵寄给我的,后十六幅取自皇家机构。”

第十六册中的前12幅图依旧是摹自孙祜、沈源所绘的圆明园四十景图,按顺序依次为蓬岛瑶台、平湖秋月、澡身浴德、方壶胜境、四宜书屋、西峰秀色、北远山村、鱼跃鸢飞、多稼如云、濂溪乐处、水木明瑟、映水兰香。加上前册的28幅,勒胡日将圆明园四十景整个系列完整地翻印了出来。与四十景相关的整套铜版画中建筑与植物皆采用西洋画法,建筑物的架构、植物及地形布局等,基本遵照了孙祜和沈源的版本以及中国版画的规则。然而,正如同马国贤在复刻避暑山庄铜版画时一样,勒胡日在版画重绘时也进行了一些改动,将中国画师刻意留白之处进行了填充,增添了一些其他元素,比如澡身浴德高台上的小鹿,九州清晏、夹镜鸣琴等图水面留白处的帆船,以及鸿慈永祜、映水兰香等有水景的图中作为点缀出现的水鸟等(图3),除此之外,勒胡日版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基本忠实还原了原图的精髓。

第十六册中的后16幅则在《南巡盛典》中可找到对应的原图。《南巡盛典》是由清代两江总督高晋等人编撰,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共计一百二十卷,其中《名胜》篇是《南巡盛典》中的精华,计有图版310幅。《名胜》中所录的原画以地域划分,分为直隶、山东、江南以及浙江四大部分,其中江南部分共计70张图,编号自36至105,勒胡日在第十六、十七册中出版的46张翻刻自《南巡盛典》的版画皆来源于《名胜》篇中的“江南”这一部分。本册所录版画按顺序依次对应原书图录中的云龙山、顺河集行宫、珍珠泉、德云庵、叠浪崖、幽居庵、天开岩、玲峰池、万松山房、栖霞行宫、紫峰阁、彩虹明镜、栖霞寺、燕子矶、后湖、鸡鸣山这16处名胜。同圆明园四十景图一样,勒胡日在出版《南巡盛典》版画时也未按照原有的图序排列。

3.4 第十七册

第十七册主题为“英中式园林”(D e s jardins Anglo-Chinois)。共包括30幅版画,内容延续上册,原画均取自于《南巡盛典》。在该册扉页的左上位置,作者写道“第十六册中的第十二幅是谢菲尔伯爵寄来的一套中的第一幅,第十七册中的第三十幅是皇帝离开北京途中居住的第一座房子(惠济祠),最后一座是第十六册中的第十三幅(云龙山)”。可见勒胡日本人对其所翻刻的图画内容是有一定了解的。

图4 “寄畅园”对比图(4-1 《英中式园林》第十七册“寄畅园”[10],4-2 《南巡盛典》图录之“寄畅园”[11])

图5 “叠浪崖”对比图(5-1 《英中式园林》第十七册“叠浪崖”[10],5-2 《南巡盛典》图录之“叠浪崖”[11])

全册30幅版画依次摹自《南巡盛典》之《名胜》篇江南部分的清凉山、报恩寺、江宁行宫、宝华山、龙潭行宫、上方山、石湖、穹窿山、高义园、法螺寺、千尺雪、寒山别墅、华山、支硎山、香雪海、邓尉山、灵岩山、虎丘、苏州府行宫、寄畅园、惠山、甘露寺、焦山、钱家港行宫、金山、锦春园、高旻寺行宫、法净寺、天宁寺行宫、惠济祠30处名胜,勒胡日在出版时对这些名胜在图上还进行了标注。至于为何在《南巡盛典》众多名胜中选择这些进行翻刻出版,这一点无从考证。同样,勒胡日在翻刻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如实遵照了原图内容,但也进行了一些改动和二次创作,举例来说,勒胡日对一些原图稍显单薄的,例如寄畅园、报恩寺,进行了背景的细化与丰富,使画面更为饱满(图4);习惯性地在一些有水的场景中加入了帆船、水鸟等元素,如惠山、钱家港行宫等;后湖等则在一些次要部分被进行了简化处理;栖霞行宫不知何故跟原版是呈镜像关系……还有一部分图与原图存在较多出入,例如对一些建筑的透视关系进行了大幅调整,在背景不变的情况下紫峰阁建筑透视进行了左右调换;再例如德云庵、叠浪崖,虽然能看出勒胡日版和原版都是描绘的同一处景点,但构图视角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图5);甚至还出现了翻刻版画比原版细节内容更多的情况,如法净寺,原版中被遮挡的园林在勒胡日所绘的版画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达,假使光靠原版图像,勒胡日几乎不可能补全这些信息。对于为何出现这种现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南巡盛典》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完成初稿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成书,中间经历过数次修改,勒胡日拿到的也许是其中一版中间稿,才造成了勒胡日版画与现今流传下来的《南巡盛典》图存在差异。

4 结语:《英中式园林》的影响

在18世纪50年代左右,著名的欧洲传教士马国贤与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已成为清皇家园林面向欧洲的最佳代言人,但不能忽视勒胡日在中国园林西传中所作出的贡献。勒胡日所翻刻出版的与中国园林相关的这些铜版画,出版于1785—1786年间,与原图完稿时间间隔并不长,将当时中国乾隆时期的园林,上至皇家离宫,下至地方名胜,带到了欧洲大众视野之下,极大地满足了欧洲人对中国园林的猎奇心理,成为获取中国资讯的第一手资料。这一系列版画大部分忠实反映了原画的内容与特色,因此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对中国园林在西方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勒胡日出版的版画作为研究中国园林极重要的图像来源,被多次引用到国外关于中国园林的写作中,其中圆明园《夹镜鸣琴》一画,更是在劳顿的(J.C.Loudon)⑧1824年出版的《园艺百科》(An Encyclopaedia of Garedening)中与戈泰恩(Marie Louise Gothein)⑨1914年出版的《园林艺术史》(Geschichte der Gartenkunst)中被相继使用。时至今日,勒胡日有关中国园林的出版物还在继续丰富和影响着西方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和实践。

注释:

① 孚雷(François Furet,1927—1997),20世纪法国历史学家,以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研究著称。

② 法国国家图书馆部分文献资料将其出生年标注为1712年。

③ 1776年勒胡日出版的《英中式园林》第5册就是钱伯斯“设计”一书的法文版。

④ 卡尔·弗雷德里克·谢菲尔伯爵(1715—1786),1742—1752年间任法兰西皇家全权公使。

⑤ 夏尔·毕安库尔侯爵(1747—1786)、准将,曾多次造访北欧宫廷,并向国王和国务秘书汇报这些国家的情况。

⑥ 《清高宗南巡名胜图》二十四景, 清佚名绘,绢本,着色,计二十四幅。此本各家书目未见著录,为传世罕本。本图集所绘的二十四幅江南名胜景致,与《南巡盛典》“名胜”门中江南名胜图的部分图目重复。

⑦ 本文图片即引自孙祜、沈源《御制圆明园图咏》光绪十三年天津石印书屋石印摹本。

⑧ 劳顿(John Claudius Loudon,1783—1843)在19世纪30年代是英国最重要的园艺师。他以替有钱人设计花园而出名,同时他也是一个著名的景观、园艺作家和思想家。其思想理论对美国近现代景观园林的先驱安德鲁·杰克逊·唐宁(Andrew Jackson Downing,1815—1852)有着直接的影响。

⑨ 戈泰恩(Marie Louise Gothein,1863—1931)德国园林史学家和作家。

猜你喜欢

南巡圆明园中式
《乾隆南巡图》研究述略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印象·圆明园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蓝光·雍锦湾中式雅奢样板房
一路向南
游圆明园有感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泰国游大事记
浅谈邓小平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