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边界 走向自然
——哈哈沟(Ha-ha)在园林中的形成、发展及应用研究

2019-09-13

中国园林 2019年8期
关键词:花园边界风景

赵 晶

林晗芷

李宜静

18世纪时期,英国的自然风景园逐渐形成并发展,自然风景园的风貌与周围广袤的乡村景观非常相像,花园与自然的风景融合为一体,人们已经难以判断何处是花园的边界,园内外的土地连成了一片,风景已无本质上的区别。这种内外的统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哈哈沟(Haha)的出现以及良好应用。哈哈沟又称为隐垣或者界沟,在形态上,哈哈沟是与下沉墙体组合的一种干壕沟,往往挖掘于花园边缘(图1)。据说走近沟渠查看的人惊奇万分而感慨惊呼:“哈哈!”哈哈沟这一称谓由此而来。英国理论家斯蒂芬·斯维泽尔(Stephen Switzer)绘制的哈哈沟结构图形象地阐释了其原理:哈哈沟内侧一般是较陡的砖石质地挡土墙,外侧则是相对较缓的土坡,在防御动物侵扰的同时打开边界,使园林与周围的自然相互融合[1](图2)。哈哈沟内侧的挡土墙通常是“石砌重力式”,依靠自身重力抵御土地压力从而保持稳定。由于挡土墙对石材和砌筑工艺的要求,哈哈沟一般建造在石材丰富的丘陵地区[2]。

在功能上,哈哈沟用凹陷埋深于土壤中的隐形屏障,代替用篱笆围合起来高起的围墙屏障,一方面,界定园林的范围、区别园林内外,另一方面,把动物的活动范围限制在牧场内以防御侵扰,又避免观赏乡村远景的视线受到阻挡,同时还营造出花园和周边的乡村一体的假象,使得园林的视野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园林与周围广袤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完全取消了园林与自然之间的界限[5],园外的丘陵、树丛、牧场和羊群等成为园林极妙的借景。哈哈沟在英国的风景园中使用非常普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和应用于多个国家的多种园林类型,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 哈哈沟的起源及其争议

学界对于哈哈沟的起源目前依然存在争议,总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主要的可能性。在17—18世纪时期,哈哈沟出现在斯陀园(Stowe Landscape Garden)、布伦海姆宫苑(Blenheim Palace Gardens)和希勒斯顿庄园(Hillesdon House)等众多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中,因此也成为哈哈沟起源的重要考证依据。

1.1 斯陀园中的哈哈沟

目前学界最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哈哈沟由查尔斯·布里奇曼(Charles Bridgeman,1690—1738)率先使用。布里奇曼从1713年开始在斯陀园工作,1718年,布里奇曼设计了具有栅栏功能的水沟渠,被认为是最早的哈哈沟。这条哈哈沟沿着一条酸橙树道延伸开来,限定了花园的边界,并且形成了一条向南贯穿全园的狭长景深视线。哈哈沟在斯陀园中的运用不仅开放了花园的边界,还使斯陀园中原有互不联系的两片区域连在一起并且得到了景观上的提升。这两片区域之间的沼泽地区域被称为侯姆公园(Home Park,图3),布里奇曼和凡布缕(John Vanbrugh)在两片区域与侯姆公园的边界处都使用了哈哈沟,侯姆公园因而也成为连接两部分花园为一体的关键。他们在侯姆公园中放牧牛马等牲畜,使整个景观更有田园风光的特色。1725年,哈哈沟再次得以建设,连通花园和林园,并最终形成了成熟的形态,是一条外壁倾斜、内壁竖直的干沟,两侧沟壁顶部同与之相连的地坪同高[6](图4)。1786年,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在访问斯陀园之后,发出了“花园完全由哈哈沟环绕”的感叹[7]。

1.2 法国早期军事领域的防御工程构筑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哈哈沟最早受到了法国的军事工程的启发。法国军事工程师沃邦(Se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1633—1707)修筑堡垒,在城池之外挖掘壕沟以防御敌人的进攻,1667—1688年的10多年间,他把法国变成堡垒之国。法国人更加形象地称之为“狼沟”(Saut-de-loup)。1709年,法国学者德扎利埃·达让维尔(A.J.Dezallierd' Argenville)在其著作《造园的理论与实践》(La Théorie et la Prariqique du Jardinage)中对这一防御构筑进行了介绍:“一种开敞性的围墙被称为狼沟(Claire-voie),它由一条深沟构成……这种边沟常常被使用的原因是它不像别墅的围墙一样限定花园范围。[3]”通过这段描述可以得知,这种狼沟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功能上都与后来的哈哈沟非常相似。达让维尔提出园林应以固定的壕沟作为边界,当游人走到园路尽头时,才会突然发现眼皮底下的结构。

图1 哈哈沟墙与传统园林界墙的对比[3]

图2 哈哈沟结构图[4]

图3 1718年在斯陀园中构建的分隔侯姆公园的哈哈沟[8]

图4 1725年成熟形态的哈哈沟[8]

1.3 布伦海姆宫苑中的相似设施

还有学者认为哈哈沟更早出现在英国布伦海姆宫苑。1712年,考古学家威廉·斯图克利(William Stukeley)记述了布伦海姆宫苑中一种特征与哈哈沟十分相似的构筑,尽管他没有给出专有名称:“花园……虽然已经与林园分隔开,但是彼此在视觉上还是一体的,外墙下开挖的壕沟,使人们还能望见四周景色,并清除了视野中有碍观瞻和遮挡视线的败景。[3]”这个花园在林园的外部,其实也可以说花园是林园的一部分,因为设计师设法通过将外部的围墙下沉进入壕坑以获得外部广阔的视线,并且有效去除了影响视线的不良阻碍物。

1.4 希勒斯顿庄园中的哈哈沟

图5 霍华德庄园中的哈哈沟(作者摄)

图6 斯陀园中的哈哈沟(作者摄)

图7 罗珊海姆园的花园与林园连成一片(作者摄)

图8 从罗珊海姆园看对岸乡村建筑和中世纪门楼[14]

哈哈沟还有可能最早出现在白金汉郡(Bukinghamshire)中的希勒斯顿庄园(Hillesdon House)中废弃的花园。从1664年开始,花园中的河床和路径重新向外扩展修建,高起的防御工事构筑修建在花园的边缘,使得视线可以无遮挡地穿越乡村[3]。希勒斯顿庄园防御工事的设计想法与哈哈沟的起源有一定微妙关系,布伦海姆宫苑、斯陀园、邓库姆园(Duncombe)这些地方都建设了壕沟或堡垒似的哈哈沟,很像17—18世纪的防御工事,阻断进入同时提供无遮挡的外面风景。但是没有明显的事实支撑该花园当时在构筑的形式上已经确定,尤其是它与景观的联系性不强,高起的防御工事很有可能是强调突出的,而不是要隐藏起来的。

1.5 下沉墙堤

1694—1695年,英国园林中出现了下沉墙堤(bastions),它模仿中世纪时期城墙上的步道,以获得开阔的视野。后来这种下沉墙堤在园林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包括斯陀园、霍华德庄园(Castle Howard)、布伦海姆宫苑和利文斯庄园(Levens Hall & Gardens)等。利文斯庄园的主人巴格特(Bagot)家族曾宣称在这座园林的西边设有下沉栅栏来搭配“下沉墙堤”。这是英国已知最早的类似哈哈沟的构筑物,在时间上远比布里奇曼要早[9]。

1.6 早期鹿园

早期英国的鹿园往往用壕沟划定边界。这种边界往往靠园内一侧陡峭,靠外一侧平缓,方便小鹿一跃而起跨入园内却无法轻易离开,与哈哈沟的形态及功能十分相似。随着统治者授予大家捕杀鹿群的权利,鹿园逐渐在英国普及,这种壕沟也随之变得常见,甚至最后壕沟的深度和围篱的高度都有统一规定[10]。

虽然对于哈哈沟的起源,学界依然有争议,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对于起源的论述,哈哈沟都从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分隔、防御和隐藏等。哈哈沟从出现开始,就是防止动物袭击的一种分离和分隔边界的处理方式,并且进行了较为消隐的处理,不易被人们所发现,而这些特征也在后续哈哈沟的利用中得以延续。

2 哈哈沟在英国自然风景园中的发展与演变

随着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发展,哈哈沟的作用有所改变,从开始的围墙防御和分隔到扩大视野,再到内外景观的相互融合统一,规划设计范围逐步扩大。随着哈哈沟的使用,风景园的规划范围和风景园林设计视野不断拓展,哈哈沟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18世纪10—20年代,英国早期的自然风景园发展还并不成熟,园内外的风景差别较大,哈哈沟具有非常明显的防御和分隔作用,很多哈哈沟与带有军事防御作用的棱堡相结合,并分隔园内外的风景。霍华德庄园和斯陀园中的哈哈沟都有这个特点。从远处看去,林荫大道多数时候仍有高大绿篱的边界感,而在节点处将树篱打断,通过平台和醒目的建筑,园内外景观被连在一起(图5、6)。哈哈沟取消了视野上的屏障,扩大了视线范围,越过哈哈沟从园内向外望去,让人可以明显地意识到这里是“打开的边界”。

18世纪30—50年代,英国自然风景园逐渐走向成熟,这个时期由于园林和自然景色的融合,哈哈沟的区隔意义在逐渐弱化直至消失,变成了用来防御攻击性动物侵袭的简单功能设施。哈哈沟两侧的风景不再有本质的区别,园林不再担任建筑与自然的过渡角色,而是融入田园风光。威廉·肯特(William Kent)借助哈哈沟越过藩篱,不再将风景园林的范围局限于哈哈沟之内。在萨里郡的克莱尔蒙特庄园(Clarmont Landscape Garden)中,肯特使用了曲线形的双面墙沟渠作为园林的边界,越过哈哈沟,园林与周围景致很自然地融合。在他看来,整个自然都是设计范围,他所进行的园林设计不是用花园美化自然,也不是用自然美化花园,而是美化自然本身[11]。

图9 布朗平面中边界以间断的树带处理[15]

图10 布朗的作品与周边农田与村庄的融合与统一[16]

图11 莱兹荒漠园中毁坏的柱廊[17]

此外,造园者延续了哈哈沟的功能,对哈哈沟以外视线所及范围之处的自然景色都统一考量进行了规划设计。肯特在1737—1741年间改造罗珊海姆园(Rousham)时,将花园范围以外切尔威尔河(Cherwell)对岸的田园风光也看作是花园的一部分,这在蒲柏看来是“与乡村呼应”[12](图7)。罗珊海姆园的布局刻意要在园中向外眺望,但是对岸的风景十分平淡,于是肯特在对岸的村庄里进行了一些设计。他在村落里加上了哥特的装饰,并且在1.5km以外建造了一个中世纪的三拱式大门(图8),正对花园内的府邸,使对岸的小品也成为罗珊海姆园景色的一部分[13]。由此可见,肯特的设计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花园的内部,而是越过哈哈沟,将花园范围之外的村庄、田野等要素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6]。肯特通过对哈哈沟的应用,将花园与林园连成了一片,超越了花园的围墙,将自然看作是自己的花园。

18世纪60—70年代,布朗(Lancelot Brown)时期牧野化的造园风格使园林和自然之间完全无须过渡。林园吞没了花园,大片缓坡草坪成了园林的主体,其上散布着自然式种植的树丛和牛羊群。布朗追求广阔、纯净和简约景观,大片缓坡草地上以树丛、牛羊和湖泊为点缀,哈哈沟只用于少量场所的必要分隔。布朗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哈哈沟,有的园林甚至取消哈哈沟,只在边界种植树带(图9)。布朗在查兹沃斯园(Chatsworth Park)中重塑了地形,将几何式花园改为起伏开阔的大草坪,并让草坪直接通到了建筑边上,草坪上有树丛自然式散落,随着地势的变化,有山丘、溪流、池塘分布其上,边界处使用哈哈沟,从而把花园和林园合二为一。这两部分都采用了自然式树丛,景观风貌上也高度一致,从府邸远远望去,花园林园已然是一个整体。这个时期园林和周围的自然高度融合,行走其中甚至会怀疑身处园林还是已然园外(图10)。

3 哈哈沟的应用、演变和影响

3.1 哈哈沟在其他国家风景园中的应用

哈哈沟最初应用于英国的自然式风景园,其在后期的发展应用中又影响了其他国家的园林。18世纪英国风景式造园理论和作品传播到了法国,促进了法国风景式园林的形成。法国贵族蒙维尔(François Racine de Monville)在1774—1789年间兴建的莱兹荒漠园(Le Désert de Retz)是当时最著名的风景式园林之一。为扩大园林的空间感,蒙维尔在庄园与约扬瓦尔修道院(le Prieure de Joyenval)之间设置了哈哈沟。只有进入府邸“毁坏的柱廊”(La Colonnedétruite)的顶层,才能欣赏到园中开阔的环境(图11)。后来小芒萨尔在兴建凡尔赛宫苑里的特里阿农宫苑(Les Jardins du Grand et Petit Trianon)也曾经运用哈哈沟作为庄园的围护体系。

3.2 哈哈沟的演变与影响

哈哈沟在后期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自然风景园,它作为一种隔离边界,还影响了多个国家的多种园林类型,其设计与评价时都提到运用哈哈沟的手法,这是一种哈哈沟的演变,也表明了哈哈沟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这些园林包括私人宅园、城市开放空间、动物园、疗养花园等。此时演变的哈哈沟已经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它或是一道干壕沟,抑或是一堵矮墙,或者已经突破了哈哈沟最初的隐形隔离边界的方式,产生了一些变形。无论是哪种园林类型的应用,究其本质而言,哈哈沟是一种“边界”,既有效分隔空间又不遮挡视线,在其后期的发展中,结合不同的要素和设计手法,产生了一些变形和影响,甚至有一些设计已经突破了哈哈沟本身的概念范围。

3.2.1 私人宅园

受英国自然风景园影响,18—19世纪,美国出现了很多集住宅、牧场、蔬果园于一体的私人庄园,兼具生产性和美观性,为了各分区互不干扰,同时不影响园内向外远眺的视线,用类似哈哈沟的方式处理边界和分隔,最初的哈哈沟一侧是砖墙另一侧是土坡,后来根据地形、位置、用途等衍生出更多形式。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以自然式风格重新规划了弗农山庄(the Landscape at Mount Vernon),摆脱了几何布局的束缚,划分为生活区、农场、鹿园、菜园、葡萄园等,为了不让栅栏破坏优美的风景,在园内设置四道哈哈沟分隔区域。1785年他建造了3道哈哈沟,以保证牛羊待在牧场里的同时把牧场的分隔带隐形[18](图12)。1792年,华盛顿在鹿园围墙倒塌的位置修筑一道哈哈沟。鹿园坐落在弗农山庄与波托马克河之间的陡坡上,哈哈沟建成后,从房屋俯瞰波托马克河时视线毫无遮挡,开阔壮丽的河水、郁郁葱葱的树丛尽收眼底。此外,托马斯·杰斐逊的蒙蒂赛洛园(Monticello)和自然学家吉尔伯特·怀特(Gilbert White)的家庭花园里都有哈哈沟的建设。

图12 弗农山庄的哈哈沟[18]

图13 巴斯新月广场中的哈哈沟(作者摄)

图14 新加坡动物中哈哈沟植物和水体结合合阻隔动物(作者摄)

图15 比奇沃斯庇护所的边界[22]

3.2.2 城市开放空间

18世纪,工业革命导致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变差等问题,城市景观恶化,人们想逃离城市回到乡村。于是自然风景园造园手法便应用于城市规划中,给城市带来田园气息。哈哈沟作为自然风景园中的重要元素,不断演变应用到城市中,如今在街道旁、建筑边都可以看到类似哈哈沟的设施,还有人认为大型高速公路、河流从城市中穿过时,会通过下沉来达到视觉上消隐的灵感也来自于哈哈沟。

巴斯(Bath)景观规划中哈哈沟的应用具有代表性。1767年,巴斯的新月广场(Landsdowne Crescent)位于城市边缘,前面是开阔的田野,设计师小约翰·伍德(John Wood)把自然风光也纳入到规划范围,将广场面向自然的一面打开,呈半开放型。广场大致划分为靠近建筑的休闲娱乐区和远离建筑的牧场,从建筑向田野扩展有一定的高差,设置了一道横跨草坪的哈哈沟分隔休息区和牧场(图13)。整体看来,建筑、街道、草坪、牧场由高到低排列,在人的活动空间里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山下的风光,同时牛、羊群无法越过哈哈沟干扰人类活动。哈哈沟每隔一段距离都嵌有台阶,方便牧民上下通行。哈哈沟的设置让新月广场兼具了实用性和美观性。曾有人这样赞赏巴斯,“在这里可以看到草地、山丘、田野、羊群,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所有景色”[19]。

3.2.3 动物园

现代的动物园常以“开放式概念”进行设计,运用哈哈沟的概念,将其作为天然屏障代替栅栏和铁笼等,哈哈沟演变为结合植物或者水体,使人们视线畅通且安全地观察凶猛的野兽。

新加坡动物园(Singapore Zoo)是最早提出“开放式”概念的动物园之一,通过利用哈哈沟把人与动物从空间上分隔开,同时为动物提供充足的生活空间和类似于野生栖息地的环境[20-21]。哈哈沟保证游客和动物在空间上互不干扰,视线上却毫无阻隔,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体验(图14)。此外,美国底特律动物园(Detroit Zoo)、西班牙奥帕克瓦伦西亚动物园(Bioparc Valencia)、爱尔兰都柏林(Dublin)的凤凰公园(Phoenix Park)等都采用了哈哈沟的方式来阻隔动物。

3.2.4 疗养花园

澳大利亚很多精神庇护中心都借鉴哈哈沟的结构处理园林边界,一侧是垂直砖墙,另一侧是倾斜的草坡,砖墙一侧靠近庇护中心内部,并高出内侧地面一定距离。此前,为了防止患者逃跑,精神庇护所的边界通常是一堵高墙,给墙内外的人都带来很强的压抑感。改造后,这面略微高出地面的墙壁既可以让庇护中心的病人欣赏到外面的景色,又可以隔离患者,从中心外围看来也没有高墙壁垒的监禁感。这种方法很快在澳大利亚流行开来,被基由庇护所(Kew Asylum)、阿拉德勒心理医院(Aradale Mental Hospital)、亚拉弯庇护所(Yarra Bend Asylum)、比奇沃斯庇护所(Beechworth Asylum)等多家精神庇护中心采用,有些设施直到现在还被保留(图15)。

4 哈哈沟的意义

英国著名园林史学家霍拉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1717—1797)将哈哈沟这个有如神来之笔的处理手法,看作是对规则式园林的“致命一击”,在风景园的发展过程中,将划定边界的围墙改为不十分明显可见的壕沟是最为首屈一指的[1]。他认为哈哈沟是自然风景园初期最重要的一笔,也是风景园发展后来所有步骤的第一步[3],因为它使得风景园林师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哈哈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打开边界后,为园林内外浑然一体提供了便利,为林园取代花园,乃至风景园林设计其实就是装点自然本身观点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对于风景园林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4.1 拓展视野

视野决定了高度,就如同望远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不同的深度和远度的事物,显微镜的发明则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它们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哈哈沟的出现使得人们看待自然时所站的角度更高,其应用使园林的视野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视线没有阻隔,园林外的野、丘陵、树丛、牧场、羊群等都通通成为园内的借景,并从视觉上成为花园的组成部分,使人们的视野可以延伸到周围的林地。哈哈沟促进了风景园在视线上的外向性拓展,使人们对于自然和世界有了更为宏观的认知,成为推动风景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6]。

4.2 打开边界

在哈哈沟出现之前,栅栏、墙、树篱是园林师在设计中阻碍花园成为整个自然一部分的障碍。哈哈沟替代了围墙,打开了边界。园林与自然的边界消失,融为一体。由此,风景园不仅仅是针对一个花园或者地块,而是面向了整个自然,它实现了空间上的流动,风景园因此推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范畴,风景园林师的设计范围不再局限于园内,村庄、田野,甚至更远处的自然都被纳入到规划范围,越过藩篱,以整个自然为花园,整个自然都是风景园林的规划范围,风景园林其实是在装点自然本身。

5 结语

哈哈沟作为一种保证园林与毗连的风景具有连续性的边界处理手法,代替了围栏的阻挡,使园林向自然逐步过渡,在英国的自然风景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兼具防御功能和美化功能,从其产生至今,应用于多个国家以及多种不同的园林类型,由此可见哈哈沟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花园边界风景
守住你的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