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皂苷钠在不稳定心绞痛中临床应用
2019-09-13钟小明杨莤玲朱景贵
钟小明,朱 琴,杨莤玲,朱景贵
(江西省瑞金市中医院内科,江西 瑞金 342500)
七叶皂苷钠属于一种三萜皂苷钠盐,临床治疗中,七叶皂苷钠多被用于脑水肿及伴发的脑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但在治疗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方面鲜有报道。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多于常规扩张冠状动脉、调脂、抗栓等治疗,且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通过改善冠脉循环、防止水肿,且提高心肌细胞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改善症状和预后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9例,女75例,年龄32~91岁,平均62.2岁,心绞痛类型:静息型96例,初发劳力型49例,恶化劳力型52例,变异型18例,梗死后心绞痛1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1例与对照组1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均满足《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1]中的相关标准;排除标准:(1)心绞痛发作时间超过1 h,且经药物干预后难以缓解;(2)发作期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3)肾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患者均给予卧床休养、吸氧支持、心电监护。治疗期间,两组均给予硝酸甘油、调脂抗栓药物,无相应禁忌征者加服倍它洛克阿斯匹林、氯比格雷,给予B受体阻滞剂、硝酸脂类药物后,患者仍有心绞痛症状,或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水平,需要加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病情严重者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治疗组加用七叶皂苷钠20 mg配液静脉滴注,1次/d,7 d为一疗程,治疗前后两组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监护,注意观察监护结果,观察胸痛持续时间、ST段变化程度,累计7 d硝酸甘油用量,并先后均进行血常规、检测cTnI、CK-MB、肝功能、肾功能和心功能指标,并记录患者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症状及持续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1疗程结束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结果显示为正常,可视为显效;心绞痛发作情况好转,心电图结果显示降低ST段回升>0.05 mv,或倒置T波变浅>25%,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可视为有效;均不满足上述标准者,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缺血性ST段、胸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疗效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缓解、缺血性ST段改变及硝酸甘油用量、胸痛持续时间情况,见表1、表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后缺血性ST段、胸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后缺血性ST段、胸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比较(±s)
组别 n 缺血ST段改善幅度(mv) 胸痛持续时间(min) 硝酸甘油用量(mg)治疗组 121 0.81±0.65 8.05±4.22 16.42±8.56对照组 113 0.60±0.48 17.26±5.46 22.52±11.45 P/<0.05 <0.01 <0.01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3例出现注射部位发胀、疼痛,经调节输液速度后缓解,1例出现注射部位皮肤红肿,经热敷消失,无其它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常规肝能、肾功能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
3 讨 论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指的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之间的心绞痛综合症,属于急性冠脉综合症,其发病机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现象,血栓形成和自溶过程的动态平衡,导致冠脉发生阻塞,或血管狭窄或痉挛,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缺氧改变,心肌细胞受急性缺氧缺血的影响,局部可产生肿胀、渗出,进一步引起心肌细胞变性、萎缩,心肌纤维化,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治疗,可能恶化为心肌梗死甚至猝死[3]。其治疗关键是改善心肌供氧,短时间内控制心绞痛发作,稳定病情。研究表明,七叶皂苷钠能够通过抑制炎症,或增加创伤引起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来发挥抗炎症、抗渗出、减轻水肿作用,同时还具有抗氧自由基效果,从而可以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继而消除局部组织水肿的作用[4]。本试验通过不稳定心绞痛治疗效果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ST-T变化的观察,结果显示七叶皂苷钠治疗组疼痛症状持续时间缩短,心肌缺血现象得以改善,同时减少了硝酸甘油的使用量,且没有明显副作用,几乎不影响肝肾功能。由此认为,七叶皂苷钠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可能有改善冠脉循环、防止水肿、提高心肌细胞耐受性,控制其病情发展,预后良好,具有疗效确切、方法简便的优点,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