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哲学意蕴的多重飞跃

2019-09-12万庆

兵团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万庆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从思想史的角度讲,它也实现了从“群命运”思维向“类命运”思维、从人的价值局限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学意义、从人的命运被物化向自由全面发展、从二元对立思维向唯物辩证思维的多重飞跃。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意蕴;飞跃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4—0055—04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带来的南北差距问题日益严重,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向更高层级跨越的重要障碍。为切实增进人类社会共同福祉,应对全球治理难题,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从思想史的角度讲,它实现了多重意义的飞跃。

一、从“群命运”思维向“类命运”思维的飞跃

人类命运的社会性,决定了任何人都要与他人高度协作才能够生存。换言之,只有能够与人协作的人才能称得上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狼孩儿在回归人类社会之后,只能重新被教化,才能恢复社会学意义上“人”的身份。早在原始社会,部落与部落之间就认识到,冲突和战争不能解决问题,各种方式的协作,比如通婚、物品交换才能够实现人的共同发展。

人类的命运始终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生命个体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各自牺牲掉一些原本属于自我的利益,从而从集体的角度获得更大的利益。比如为了防止野兽的侵袭,夜间的轮流值守。对于值守者来说,值守当时是牺牲了自已休息的机会。但从整体而言,每个成员在不值守时可以获得质量更高的睡眠。人类进入到现代社会,意味着更小的自我牺牲,换取集体角度更大的利益。

人必须将自己的命运与其他人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生存下去。可以说,“共同体”就是人的生存方式。从人类出现那一天起,每个人的命运都脱离不开共同体的命运。只有在共同体中,生命与生命之间才能够通过交换结合存活下去。

人类对命运共同体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人们对彼此命运相关联的认识应该限于“群”。“群”是每一个个体生命直接、外在、生硬的结合。处于同一时期、相同地域的个体结合在一起,共同获取食物,共同创造能够生存下去的环境。但“群”的存在具有两面性,这种两面性自产生时就显得非常突出。“群”意味着人的聚合,也同时意味着分割。此“群”必然排斥彼“群”,并不断创造歧视彼“群”的文化。对其他“群”发动战争、掠夺财富、屠杀奴役人口几乎带有天然的正义性。时至今日,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从根本上讲,仍然属于“群”文化。从16世纪开始到非洲、美洲、大洋洲的殖民掠夺,到今天维持国际旧秩序,西方国家总是能够为自己的歪理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

但人终究属于同一“类”。比如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虽然经常发生争斗,但经济、文化的交往,以及人自身的融合才是主流。以“群”文化為视角,群与群之间,群内个体与个体之间,命运的不平等带有天然的合理性。在经济上、科技上领先的群欺凌、掠夺落后的群,以及群内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掠夺和控制亦具有天然合理性。但在“类”文化视角下,所有生命体自身都是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联合应该建立在对每个生命个体尊重的基础上。联合的目的是为了每个个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最终促进每个个体充分的发展,所以理想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长期聚集在一起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但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应该是差别,而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民族、区域的界限在被逐渐突破,经济、文化的交往与交流日益密切。交流的基础是彼此的平等,是我们所有人都同属于一“类”。当今世界出现的问题,是西方国家长期坚持的国际旧秩序造成的。从英国的重商主义到美国的利益优先,无论哪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具体形态,从根本上讲都是“群”文化的不同版本,都在阻碍着人类的共同进步。通向未来理想社会的路程还很遥远,但方向却逐渐清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在为引导人们走向未来之路,指明着方向。

二、从人的价值局限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学意义的飞跃

从生物学角度讲,人与其他动物的生物学意义是类似的。在动物的生命链条之中,出生—食物—繁殖—新生命的诞生,似乎仅仅是闭合的循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几乎与之是相似的,再伟大的人物最终也会直到自然生命的终结。

但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却能够突破这种闭合性。每一代人都能够不断突破前人的范围,将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地扩大。相对于前一代人,人类的交往范围越来越宽,从相邻部落,到遥远的族群,直到今天全球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提高了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身的能力。这不仅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工具的进步,也包括人类自然生命的不断延长。这种延长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更体现在人类学意义上。

一切物,包括无生命的物质和所有生命,都要与大自然都要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与自然界的交换与其他物种的不同,就在于他的指向性。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人自由自觉活动的人类本质。想要实现每一个个体的自由与自觉,恰恰要通过实现其他个体的自由与自觉。从16世纪大航海开始,欧洲国家作为强势力量出击到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其他大洲时,采取了剥夺弱势群体生存空间、劳动成果甚至生命、尊严的强盗逻辑。时至今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一已之私,仍然在粉饰这种强盗逻辑。这种逻辑是造成南北差距、恐怖主义等人类公敌的根源,也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之进行纠错的对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针对这种逻辑,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人类思想的宝贵财富。

人类可以在与自然交换的过程中,实现自然的人化,同时也实现自身的改造。人化自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物,也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能力。面对其他物种内在的自然本性,人类通过重新的组合和安置,能够激发它们内在的潜在能量。人类的命运,其实是对自然界自在生命重新赋予了新的含义,将人的生命形态从自然状态逐渐发展到自觉状态。从文化意义上理解,人类不仅可以有限地延长、丰富自己的自然生命,甚至可以将自己的社会价值延长到自然生命结束之后。西方国家主导下的现有国际秩序背后的逻辑,不仅体现在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合作扭曲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劳动成果的剥夺和占有,还体现在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有机统一扭曲为对立。如果所有社会成员选择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样的生活方式,我们至少还需要七个半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真正克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能够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三、从人的命运被物化向自由全面发展的飞跃

理解人类的命运,一定要把握人类命运超越物质的特殊属性。人类依赖于物质世界,但超越了物质世界,这种超越性是唯有人类才特有的。把握人类命运,就一定要把握这种超越的特质。而既依赖于物质世界又超越物质世界的那个关键点,在于人的价值的特殊性。

在马克思以往的哲学史上,或者陷入唯心主义将人神化,或者陷入机械唯物主义将人物化。方向一旦搞错,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如近代唯物主义往往仅在生物学意义上理解人的生命,在他们的视野下,人与动物属于无差别的存在,最终只能将人进行物化的理解。唯心主义者看到了人的生命与其他物种的不同,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主张将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从人的本质中剔除,认为“观念”“理念”才真正属于人,最终走向将人神化、绝对化、理性化的程度。

既要突破对人物化的理解,又不可过分神化。正视人的本质的关键点,在于认识到实践在实现人的本质中的关键作用。动物只能依附自然,以适应自然的方式来生存,而人类则可以自主地改造自然,真正实现自主。“一旦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3]人类特有的实践方式,让人类能够将命运掌控在自己手里,这是人类命运区别于其他动物生命的根本。

从这个角度讲,人类命运不再完全受自然的支配,而是通过实践获得了自主支配自身命运的权利。动物的命运与其生物生命直接同一,人类则能够超越生物生命的局限,主宰自己的命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动物对于生命的不同关系,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在哲学史上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换言之,人的命运具有双重意义,既源于生物生命,又超越了生物生命。人类的命运价值,就不能够仅仅从物质多寡的角度进行衡量。

人类通过实践扩大了自己的活动空间,通过与其他部落、民族、种族、文明、国家的学习和借鉴,增强了实践的能力,再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践范围。没有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大航海、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等就无法实现;同样,没有红薯、玉米、土豆、花生、辣椒等粮食作物传到中国,中国也无法实现人口爆发式的增长。“开放合作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逻辑。”[4]是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各个文明之间的开放与合作,各个文明之间的开放与合作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不断地改写自己的命运,不是造物主的恩宠,更不是西方强势文明对其他大洲的恩赐,而是各个文明相互交流、學习、借鉴的结果。各个文明之间,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命运早已息息相关。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应该以伤害他国利益为前提。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始终都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恩主心态,甚至以掠夺、压榨发展中国家利益为荣。这种心态也成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大障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在彼此开放中实现共享发展、互惠共赢。也唯有大家都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才能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共同繁荣和包容性增长。

四、从二元对立思维向唯物辩证思维的飞跃

在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超越于一切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人的存在依赖于物质生命的存在,但人存在的意义又超越了物质生命本身。人源于物质世界,又超越物质世界;人限于生命而存在,又具有超越生命存在的意义。人具备一般自然规定的物种存在,而这种存在的意义是由人自己规定的。

人是灵与肉的结合,更准确的说,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这种有别于其他一切物种的物质,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显露出来了。人的身体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人的精神却可以超越现实世界、改造现实世界。人不仅用自己的直观感受来体验世界,更能够用理性来改造客观世界。

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爱相杀数千年,都无法驳倒对方,最终走向“抽象化”的程度,是因为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硬生生地割裂。这种对人的本质的抽象化理解,最终会导致抽象的人性观。人作为特殊的存在,恰好在于基于物又超于物的特质。要全面地把握人的本质,就一定要破除这种预定的、单向的、不变的物化观点,从而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起来。

人类的命运受制于自然,但又不完全取决于自然;源于物质,又超越了物质,这就是人类命运的双重性。第一重属性,人要和动物一样,维持自己的自然生命、本能生命、物质生命、有形生命、肉体生命,这是自然属性规定的生命;第二属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的,人类可以自主定义的生命,这是由社会属性规定的生命。人从出生时获得肉体的生命,这仅仅是作为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人类还要通过社会文化系统接受教育,自我学习,才能够形成由自我决定的自主生命。自然的生命和文化的生命,这就是人类命运的两重属性。

人类不是消极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是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地区、民族都拥有自由创造的权利,而这种创造本身也是对人类命运走向的最大贡献。人类文明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正是在各民族不断自主决定自已的命运过程中,积极创造出来的。各个民族千差万别,岂能由某一种文明的标准,来决定其他文明的是非?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突破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是当代鲜活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体现了人类命运的多重属性。其一是客观性,我们必须承认人类命运的客观性是基于所有人都共有的自然属性;其二是主观能动性,各个文明中的人都为改变人类命运做出努力,并非某些强势文明恩赐的结果;其三是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对自我命运的创造有所差异与不同;其四是发展性,人类命运永远都处于不断创造的过程之中,它基于过去的存在,又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其五是多样性,各个民族、各个文明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西方中心论为视角,将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各民族文化进行扁平化处理,不是正确面对人类命运的方式。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被提出之前,国际舞台上始终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强国争霸。西方国家维护着资本优先的强盗逻辑,披上普世价值外衣的各类学说只不过是更换了马甲的西方中心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非简单等同于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的主张,而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准确把握,阐明了各个文明都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为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方向。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是解决世界难题的建设性方案,还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实现了思想史上的多重飞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

[4]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开放经济[N].人民日报,2018-7-28(01).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