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

2019-09-12管晨蓉

文教资料 2019年18期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满天星工作室

管晨蓉

摘    要: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是辅导员思政教育的一种探索模式,新时代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迎接辅导员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挑战,用好新媒体,占领新阵地,是需要学生、辅导员、学校配合,并深入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微信平台及志愿活动,结合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实践层面探索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工作    “满天星”工作室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号令)提到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有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辅导员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培养校园好网民,引导学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新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

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辅导员工作室及网络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是符合新时代教育的现实,也是和网络发展时代相关联的,有一定的创新性。随着网络的发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构建的四个方面

辅导员工作室是根据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开展专项的工作,发挥各自所长,实践交流,理论研究,让学生有一个合适的平台与辅导员交流。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要注重打造针对学生教育的个性化、实践性的互动方式,使和学生的交流由被动封闭变为主动开放,学生更愿意和辅导员说真话实话。高职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困难和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一)有效师生沟通

在问卷星调查里“学生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需求”的结果中看出,学生对于主动与辅导员面谈或是网络交流,一般较少,除了请假、生病等特殊原因外,一些学生表示与辅导员没有主动“交心”;对于辅导员的了解,除了部分学生干部外,一些学生并不清楚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并认为辅导员是做“杂事的”;在创新比赛等方面,超过80%的学生认为与自己无关,是学生干部或者感兴趣的学生才会参与的比赛。对于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沙龙、学习小组、座谈会,除大一学生外,高年级的学生认为“并没有说出真心话”。因此,辅导员工作室的建立有利于师生点对点的交流,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促进辅导员个人成长。通过多种形式开拓教育方式,问卷调查、市场调研,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平台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高校思政教育是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意识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有培养学生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建立辅导员工作室更有利于资源整合,培养优秀的职业院校学生。

(二)提高辅导员的素质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是符合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的。因此,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符合时代要求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是构建辅导员工作室的要义。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要求辅导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符合如今学生的思想动态,这需要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自己的方向,考取心理咨询、就业、创业等相关证书,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提升业务水平。与此同时,工作室的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切实解决学生过程中,培养科研能力,定期开展论文讨论、课题项目研究,邀请校内外专家走进校园,给辅导员们展开讲座,不断提升个人业务水平,推动整个辅导员队伍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创新学生工作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包括多种主题教育活动,信仰公开课,社会实践等,通过探索教育新模式,微信、微博等具有时效性的网络推送,开展师生服务与教育的各项工作,有利于丰富和扩宽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是在学生工作中的一大优势。了解学生成长成才迫切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创新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高职院校创新学生工作的同时,也要看到学生职业化的标准,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采用校内外活动结合的方式,将学生校内学习和校外活动相结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采用他们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

(四)学校层面支持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首先要有严格机制的准许,在学校层面的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促进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满足各类培训要求。从全局和整体上对辅导员工作室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统筹设计,提供经费和场地支持,提供专家及校外学者指导,专家的专长与辅导员日常工作相符,使辅导员工作室做到工作理念和目标一致,在辅导员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实践、业务水平上有所帮助,以班级学生为试点,将辅导员工作室里所有的辅导员调动起来,针对学生提出的困惑,解决问题。将学生的各类情况区分为A、B、C、D四个部分,以问题为导向出发,促使团队成员不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使团队科学可持续发展,保证辅导员工作室高水平有效率。

二、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满天星”工作室

2019年3月5日—12日期间,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用9个半天时间,围绕如何加强高校团的基层建设这一课题,进行调研,关注“散会两制一课”的开展,并关注“00后”学子的生活。“满天星”工作室建设于2016年,是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的辅导员工作室,此工作室秉承“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原则,为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新媒体平台、志愿活动提供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能有各种发挥优势和才华的地点,也让辅导员有机会提升个人能力和实力。

(一)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给学生机会实践创新,“满天星”工作室推出校园文化讲座,与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生活相关,深受学生们的喜欢;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联,联系二级院系,推出“酒店文化周”系列活动,此活动已经举办六年、十一届,将酒店管理专业和此专业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走近酒店、走近企业,将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与专业相连。在宿舍文化方面,打造“公寓化”的宿舍是酒店管理專业的校园文化特色,“满天星”工作室推出各种适合学生的比赛,使学生将个人的学和做合一。

(二)新媒体平台

“满天星”工作室的新媒体平台组织对新闻、微信、微博、抖音等线上平台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微小组,在小组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活动撰写新闻稿、拍摄新闻照片,通过学习网络软件等方式,在网上编写网络新闻。每位编辑都能有个人的作品集,通过表彰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探索兴趣爱好。在微小组的基础上,发掘有意向发展的同学,重点培训,并以点带面,从个体发展到群体,将广大同学联系带动起来。大学生吸收知识和适应新媒体的能力是最快的。因此,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的喜好和关注点,将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活动,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意,变学生做项目是“老师主导”的方式为“我喜欢”的方式。

(三)志愿活动

“满天星”工作室将志愿活动结合到日常的学生活动中,包括“雷锋月”看望老人,暑期社会实践、乡村实践学习,以踏实、肯干、坚守、专注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们。打造学习研究型学生团队,志愿活动中,工作室合理安排好分工,激发成员集体的智慧,促进成员持续的发展与进步。形成志愿活动的精确方案,并展开专题方案,结合新媒体平台,从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进行团队建设。志愿活動需要普及大学生们,设置素质学分,以此激发学生的志愿热情。

(四)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室的重要一环,辅导员工作室的建立,有利于解决传统的问答形式、谈心谈话形式、随机走访形式,可以从多层面与学生沟通交流,达到真正“走心”的效果。一方面,通过网络方式了解学生现在关心的动态,另一方面,全时全方位地学生交流,开设专题问答、职业规划,传播最新时事信息,并将最广大学生迫切想要了解的信息整合起来,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工作过程中,一些突发的情况可以通过工作室发声,以此减少“流言”带来的不可控。

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要凸显创新育人的理念,也要和学生思政精神相结合,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向着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工作室的建立,也是资源整合和模式的不断创新,对于青年人的关注点,如“花呗”“网红”等,可以给学生们空间讨论,最终得出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追梦要奔跑,消费要理性的“金句”。利用工作室发挥带头作用,树立行业标杆,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生、学校和辅导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优化知识结构,不断创新思路,打造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团队,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贴近学生所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实践的方式,促进学生和辅导员快速成长,以满足最广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实现师生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淑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途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

[2]杨鹤群.基于学生现实需求的高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2019(2).

[3]尹航.提高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2018(1).

[4]熊芬.高职院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8(1).

[5]张鹏.关于成立辅导员工作室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8(24).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2017SJBFDY426)。

猜你喜欢

辅导员工作满天星工作室
满天星
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