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应使用严谨的概念
2019-09-12赵丽敏
赵丽敏
【摘 要】 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是思维的细胞。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进行思维活动。概念就是事物的本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使用严谨的概念有助于研究内容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逻辑是思维的工具,马克思使用了严谨的概念,从而使《资本论》的概念运动之间具有逻辑性。相反,模糊的概念将导致研究内容产生歧义,我们要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再加以运用,这对我们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概念 经济学研究 严谨
在经济学研究中,使用正确的、经得起质疑的和实践检验的概念表述至关重要,任何一项研究都是源自对某一概念的探讨。笔者在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术概念严谨性的价值所在。在第二卷第一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中,“产业资本”这一概念引发了笔者进一步思考,联想到“第三产业”这一概念的使用是否准确。特别是诸如此类当下学术领域中的一些流行用语,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中使用更为频繁,所以我们要规范概念使用。
学术界对概念的定义、特点、结构、发展均有不同观点。吴家国认为,概念的形成,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概念形成以前。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人们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片面的现象有些感觉和印象。在实践中,人们使这种感觉和印象逐渐积累起来,并且加以综合整理,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终于抓到了事物的本质,这就形成了概念,于是人们的认识飞跃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即理性的阶段,所以说,概念就是事物的本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其特点是,概括性。概念既是已有的知识的总结,又是进一步认识的工具。刘邦凡等人指出,一个概念的结构诠释,至少有四个方面是必要的:什么是概念,概念的实现,概念结构与语义的对应,诠释者的自我实现。概念不是随意滥用的名称,必须基于四个方面。唐雪峰,谢赟等人基于相似性和理论驱动的归类理论将概念的归类和概念结构的研究与理论出现了两方面的转变。第一个方面是从概念定义属性的假设(经典观)到概念表征属性的观点(概率观);第二个方面是从概念以相似性组织的观点到概念围绕理论而组织的观点。他们认为,概念是人类思维与行为的基石,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一种观点并包括与其相关的所有特征,这些特征具有一致的心理表征。丁君军等人则基于人工构建规则的方法,形成了属性抽取的九大类描述规则,并对属性描述进行了数量关系和情感信息方面的分析,然后对学术概念属性抽取系统进行设计和实现。基于规则的方法,实现了学术文献中学术概念属性的抽取,提出了一套人工构建学术概念属性规则流程。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错误抽取的情况主要有:学术概念的词典不精、学术概念指代错误、没有属性的具体描述。
使用严谨的概念有助于研究内容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逻辑是思维的工具,马克思使用了规范的概念,从而使《资本论》的概念运动之间具有逻辑性。一方面,书中提出的“商品”、“价值”、“使用价值”概念,环环相扣,非常严谨。马克思将“商品”定义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明確指出劳动产品用于交换才能成为商品,没有歧义,并由此引出“使用价值”“价值”等概念,形成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货币资本”的概念为“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劳动力,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准备条件”。货币资本之所以能够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是因为它是资本,而是因为它是货币,货币之所以要买劳动力不是因为货币资本是货币,而是因为货币资本是资本。可见,“货币”、“资本”、“货币资本”这几个概念的运用是十分准确。《资本论》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是我们学习的范本,正是规范的概念的价值体现之处。
模糊的概念将导致研究内容产生歧义,现在学术界出现的模糊的概念造成学术研究的不严谨。如民族地区使用的“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概念都是不严谨的,我们要对其进行适当改造。
其一,“产业资本”中的“产”即“生”,“产业资本”是有生产能力的资本。然而第三产业是服务业,非生产行业,故用“第三产业”概念不甚合理。现在所引用的“第三产业”概念,有学者将商业、金融业、服务业均列入其中,笔者疑惑,以上产业中未生出“产”,也从未“产生”过剩余价值。商业资本仅仅是实现剩余价值,并没有生产过程。例如,人们买来商品便立即卖掉,这一交易没有任何生产过程只是价值形式由买到卖的变化,商品自身价值发生了增殖,但全过程的价值总和并没有增加。没有生产过程,就不能叫产业,产业资本更无从提起。西方资产阶级极力抹杀产业资本,认为一切资本都能发生价值增殖,进而剥削工人劳动力价值。所以出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概念,我们要有反映自己国家情况的语言,因此,“第三产业”概念可以直接使用其具体名词“商业”、“服务业”、“金融业”进行阐述。
其二,在1980年出版的《世界保护战略》(WCS)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此后该词被联合国、国际组织出版的文件广泛宣传其思想,对此概念的内涵却缺乏明确界定。这在当时学术界引起了很大讨论,生态经济学家与古典经济学家的争论最为激烈。古典经济学派中最具影响力的增长经济学大师Solow认为“可持续发展”主要指资源的永续利用,此后,此概念也常被少数民族研究者引用。此概念的子概念是“可持续”,核心是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个不准确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视角来看什么是发展问题,即,发展是事物的质变,质变是突变性的、中断的;事物量变才是持续的;质变后在新的基础上开始量变,所以发展是间断的质变。就好比种子刚种下,便开花结果、瓜熟蒂落,这显然不现实。所以如果发展可持续,那么事物就没有量变的相对静止,人类也就不能认识任何事物。可见发展是从来都是不可持续的,即“持续”与“发展”这两者不可结合使用,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持续”或“发展”概念,比如增长是可持续的,这是合理的表述。
其三,“保护环境”这一概念的实质是要创造有利于人们生活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意思是创造有利于人们生存的生态。好比大自然突降冰雹,会破坏生存环境,于是人类人为加以阻止,上述行为没有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回归自然”字面概念是回到原始居住环境,可是大山已经是作为人类的旅游产品,被生产出来,成为改造过的环境。只有真正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才叫大自然,但现在看来这种地方几乎没有,“回归自然”是不可能的。可以用“环境产品”来进行概念的替代。此外,学界还有很多概念界定存在争议,如在中国,“国语”是否等同于“汉语”,“中华民族”与“中国”是否等同;“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和“国家民族中的民族”又该如何辨析,“融合”是可否与“交融”互换等等,我们在研究中都应严格准确地使用。
规范学术概念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学术概念的严谨性是论文写作的内在要求,使用某一概念时应该了解其语言背景、形式,明确其内涵是否具有歧义、争论。学术论文在做到与时俱进、引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概念的同时,要坚持从概念的严谨性出发,避免步入思维逻辑的误区,以求达到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及准确性。
就学术研究而言,我们应当注重学术概念的严谨性,并在此基础上用辨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著名学者、业界知名人士的观点,发挥求知、探索精神,敢于质疑权威,以谦逊态度学习,以增加经验。然后,吸收正确的学术概念,然后对于有问题的要进行适当改造再应用,此学术精神是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基石,得此精神,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 吴家国.什么是概念[J].前线,1962(06):20-21.
[2] 唐雪峰,谢赟,莫雷.概念及概念结构研究新进展[J].心理学探新,2000(04):21-25.
[3] 丁君军,郑彦宁,化柏林.基于规则的学术概念属性抽取[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12):10-14+33.
[4] 刘邦凡,杨炳均.论概念的结构诠释[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06):36-39.
[5] 資本论[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著, 1975
[6] 蒲勇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起源、发展与理论纷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1):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