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对小学生道德情感的陶冶
2019-09-12兰玉江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老祖先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道德、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有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做人方面大有裨益。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小学生;道德情感
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几千年来各个领域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来说,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国学经典文化。国学经典文化浩如烟海,如古代的诗词、《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等传统经典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感以及为人处世,个人修养、孝亲敬老、知恩图报等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这些对学生的成长、做人、情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等的培养和形成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和行为的规范
一部《弟子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孩子的“行为规范大全”,对小孩子的行为规范、礼仪、礼节、礼貌、孝亲敬老等方面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形成都具有明确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1.规范孩子的礼仪、礼节和文明礼貌行为
国学经典中国的启蒙教材《弟子规》,倡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和行為习惯,如“龙传人,最文明,重礼仪,有传统”“青少年,礼弄懂,生活中,多践行”“待父母,有孝心,见师长,把礼行,先称呼,再鞠躬”……《弟子规》中明确教导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懂礼仪。在学生的朗读和背诵中,这些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催化作用。
2.规范孩子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如《弟子规》中:“……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些句子,通俗易懂,读起来又朗朗上口,从孩子的生活、卫生、行为等习惯入手,提出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其生活行为,既符合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规律,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和规范十分重要。
二、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书”之一的《论语》可谓是一部道德修养的“专著”。“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人们“行重于言”,要少说多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诉人们,要向贤能的人学习和看齐。这些名句,字字珠玑,学生诵读和学习这些名句,不但能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而且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端正品行,学会做人。
2.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和方法的培养
例如:《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思结合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优点,弥补和改进自己的不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阐明了学习应有的端正态度。学习这些经典名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态度和方法都是一种规范,是“润物细无声”的陶冶和感化。
三、传统文化中的名人典故,能鼓励学生发奋有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中国古代的经典《三字经》,就是一部鲜活生动的儿童启蒙教材,当中不乏道德和情感培养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生动鲜活,能有效鼓励学生奋力拼搏,更好地完成学业。如勉励学生学习要克服困难,勤奋刻苦的典故:“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学生不但喜欢内中人物的传奇故事,而且对他们也是心存敬畏,会被他们的意志、毅力感化,主动克服困难,增强吃苦精神,逐渐培养起坚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传统文化能有效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美德
传统文化有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能提高人的综合素养,能使人变得为人处世识大局、顾大体,心胸广,眼界阔,格局大,格调高,还能形成善良、坚韧,谦和、内敛、低调,忍让等传统美德,是学生将来事业成功的“垫脚石”,对一个人最终走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内在基础。传统文化的陶冶和感化作用,是任何其他的知识和资源都无法具备和取代的。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陶冶,还是对其人格的培养和塑造,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涂晓东.浅析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情感道德陶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3(5).
作者简介:兰玉江(1966—),男,回族,甘肃平凉崆峒区人,大专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作文教学。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