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课堂有效性
2019-09-12林佳佳
林佳佳
摘 要:如何让小学生热爱古诗词,让古诗词的魅力陪伴他们是当代小学语文老师的必修课。给诗词编曲进行歌唱,不仅可以通过声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古诗词,而且能为朗读和理解找到情感的共鸣点、激发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孩子们乐学、爱学。
关键词:诗词教学;音乐;歌唱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的文化凝结在语言文字上最精华的部分便是古典诗词。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两汉乐府、六朝五、七言律诗的酝酿到唐朝诗歌的鼎盛气象真正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光明与自信,此后又有宋词的峰峦叠嶂,元曲之散曲、小令等等各有所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直接接触传统文化,其在传承古典诗词的作用中尤为关键。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古诗词课堂教学面临的困难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却常常为如何给学生上好一门古诗词课而苦恼。有的学生苦于背诵,选择逃避,无论老师重复多少遍课文,堂下的学生尽是呵欠连连,点头如小鸡啄米。有的学生难以进入古诗词的情境,尽管老师在课上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地表演,他们眼中依旧茫然。老师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由于应试的压力,许多老师往往依据已有的教学模板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把古诗词当作知识点,而不是当成一个作品来进行讲解。或枯燥,或冷漠,或理解不到位形成误读,这些都是常见的对古典文化传承的伤害。
(二)教学古诗词产生困难的原因
教学古诗词产生困难的原因有诸多因素。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是由于时代变化,古诗词中的意象远离教室、城市中的孩子,所以产生隔阂;另一方面是由于有些古诗词深厚含蓄的意蕴、曲折丰富的情感表达给现在习惯于娱乐化图像、视频的学生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另外,学生缺乏审美能力的培养,缺乏学习毅力的锻炼也是他们难以习惯古诗词的重要原因。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除了普遍存在的应试压力,还应当考虑现实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具备的一种想法,认为古诗词教学玩花样比较浪费精力,而且效果也不显著。
要解决古诗词教学上的问题,笔者以为应当从学与教两个方面入手,双管齐下。而针对这个问题,将古诗词唱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学理层面的优势结合
(一)发挥诗词本身的语言优势性
从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我们知道中华古典的诗词本身属于歌词,是用来配乐吟唱的。即便是现代诗歌同样具备音乐性,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盈柔和的语言中道不尽依依惜別之情,戴望舒的《雨巷》,忧愁叹息中述不尽彷徨悠长。在《诗经》时代,《雅》《颂》便是典礼上的乐章,歌舞乐一体,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最典型的便是宋词,原本在宴席上便是觥筹交错间酬客的语言,之后雅化也不改它的风流韵致。北宋姜夔为自己的17首词自注工尺谱,至今保存。现代作曲家有不少人将古诗词重新谱曲,进行演唱,最著名的莫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且中国诗词极富韵律,格律和形式的规范让它优美动听,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歌唱本身便是发挥其语言的优势性。
又因为学生平常与人交往说话,有的时候并不能准确体会其中的语义和语气,而将现代规范的散文式的读音、语速、语调加入情感表达更生动、真切、灵动的音乐,能让学生对语言本身产生“陌生化”的体验。“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情感哀伤的诗词用调子低沉、舒缓的音乐来表达,心情昂扬高兴的诗词便用短促的、高涨的乐声来传递,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本身蕴含的感情,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一举多得。
(二)具备增强记忆的效果
以上两点是从诗词本身出发,其实从教育心理的角度来说,把诗词唱起来也属于记忆的一种方式。在小学生知识积累还不丰富的情况下,他们认知每行诗词是按照字和词组进行的,所以要让他们一下子理解、记忆整首诗词就会有相当的难度,通过歌唱和音乐的调子把诗词本身的连贯性组合起来,就帮助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是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组织、整理记忆的单元,使其条理化,并减少记忆项目,将个个词组通过歌唱连接成一个个画面,这是运用场景的方法辅助记忆。所以将诗词唱起来,综合巧妙地运用记忆方法,增强记忆的效果。
(三)有效地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
在诗词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课前预习是成功的一半。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语文学习中,越来越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做好课前预习,对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习诗词,课前预习至关重要。基于诗词本身的特点和小学阶段的学情,在诗词文本的预习中,引入配乐吟唱版的诗词歌曲,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完成诗词文本从陌生到“熟悉”的过渡,引导学生产生对诗词文本的自主体验,找到情感的共鸣点,初步体悟诗词本身的情感基调,而且还能增强记忆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诗词文本的兴趣,进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提供广泛学习诗词的可能性
中华古典诗词浩瀚如烟,课堂上教授的诗词只是沧海一粟,而我们对诗词学习却不能止步于此。
把诗词唱起来,开拓了我们诗词学习和传承的新思路。它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降低了学习古典诗词的难度,这为小学生广泛接触和学习诗词提供了可能。对于习惯了“快餐式”网络文化的现代人来说,古诗词以一种新的形式,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并被普遍接受。这对于原本门前冷落的诗词学习和举步维艰的古诗词传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三、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把诗词唱起来,唱出诗趣、唱出诗味、唱出诗情是诗词教育的成功尝试。近代学者李叔作《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传唱了一代又一代,便是音乐辅助的记忆,歌唱渲染的情感。央视综合频道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在古典诗词经典中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既注重主题表达的时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诗词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的同时传递人文价值和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根溯源,树立了国人的文化自信。这与语文诗词教学的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刺激感官并诱发联想,传递文化内涵
在低年级的诗词教学实践中,歌唱的方式是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笔者以汉乐府民歌《江南》为例,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们选择的音乐是风中采莲《水云间》的《江南》。
《江南》这首诗句式整齐,节奏轻快,回环复沓,读来朗朗上口,妙趣横生。歌唱的过程中,不自觉联想到采莲女在采莲舟上,穿梭在与人齐高的莲池中,莲叶田田,倒影在水里,成为鱼儿的荫蔽。鱼儿在水中自在活泼,时而东,時而西,时而潜入水中,时而跃出水面,随着歌唱时时变换调子。音乐的调子跳跃、欢快,如鱼儿一般灵动,如水乡的人儿一般鲜明可爱。歌唱的画面感和意境油然而生,可以对学生的听觉产生良性刺激。在教学中,为渗透江南水乡的采莲风俗文化往往用文字介绍、图片、播放视频等一种或多种方式相结合,但其效果都不如配乐吟唱的效果好。因为音乐的旋律可以很快刺激感官,触发记忆的开关,诱发联想,调用记忆中的江南水乡的意象自动填补诗词的留白,进而形成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单纯的文字、图片或视频所不能替代。
(二)歌唱产生语言的新鲜感
骆宾王的《咏鹅》作为儿童诗词启蒙的佳作之一,其语言清新欢快,写得自然、真切、传神,读来朗朗上口,低年级学生早已耳熟能详。正是因为太熟悉了,当学生再学这首诗时,课堂上总是缺少激情和乐趣。由于年龄小,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反复机械诵读,容易造成学生精神疲劳。可当王迅和王恒屹版的《咏鹅》旋律一响起,学生顿时兴趣盎然,“鹅鹅鹅”,声声呼唤,次次不同,妙趣横生。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诗人对鹅的喜爱,句句显而易见。歌唱《咏鹅》,不仅让诗的趣味性更浓厚,也增强了诗本身感情上的表达效果,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潜移默化,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
除了在课堂上针对具体诗词的教学穿插运用歌唱的方式之外,在课下,里里外外也可以通过歌唱营造良好的氛围,这其实属于一种隐形的课程。笔者正在尝试通过定时播放诗文歌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把《春晓》的旋律当成上课的序幕,把《唱唐诗》的轻松旋律当成放松休息的信号;用餐时,播放《悯农》可以提醒学生爱惜粮食;放学时,全班吟唱《登鹳雀楼》踏上回家的路……在班级布置诗词一角、黑板上每日写一首小诗,课间多媒体播送歌唱版的当日小诗,把诗歌融入环境的布置中,可以突出“诗情画意”的主题。这样耳濡目染,诗词学习就会成为日常,变成习惯,何愁古典诗词被冷落呢?
四、传承与创新
传承古诗词经典需要创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传统诗词经典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属性。“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的《苔》名不见经传,但是乡村教师梁俊为其编曲配乐,孩子们天籁般动人的声音吟唱,令人惊艳,家喻户晓。一次吟唱,让一首默默无闻的小诗,成为经典;一次吟唱,让人们认识了山村最朴实的老师和孩子。
当诗词披上流行的外衣,静止的汉字幻化成音符在耳边萦绕,古典的诗词就会以一种创新的面貌呈现,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融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给诗词编曲,把诗词唱出来,这是最易于传播的方式,也符合现代流行趋势。这样的方式在诗词教学课堂上的运用同样给孩子们带来有别于传统诗词教学课堂的不一样的感受。
五、小结
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却往往忽视了美育,忽视了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美的宝库。如何在专门的艺术课程之外培养小学生的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语文古诗词的运用不可或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师应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领略诗歌的美感,让他们在歌唱的过程中想象诗词的意境,这样的美的体验,不仅让学生受益终生,也是老师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