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声让我心神不安
2019-09-12马志国
马志国
这一天,我接待了一位六旬老太太的来访。“我就是害怕声音,总是心神不安的,还失眠……”刚刚落座,老人便开始诉说自己的症状。
经过沟通,我知道了这位老人的情况。老人退休三四年了。半年前的一天,在家中猛然听到邻居新装防盗门关门时的“叮当”声,当时感到震耳欲聋,难以平静。从此,就整天注意邻居的关门声,不能放松。一次,老人去找邻居,请邻居不要把门关得那么响。可是,邻居家还是常常弄出很大的响声。
老人本来谨小慎微、心细认真,且爱生气、易紧张,一直神经衰弱,常服镇静药。自从这件事以后,老人终日躺在床上忧虑重重,事事依赖丈夫和已出嫁的两个女儿。说到这儿,老人不无自责地说:“就这样,家人对我好,病就轻;对我不好,就加重。我整个儿成了老小孩……”
根据老人的症状,可见老人的问题属于声响恐惧症。那么,究竟老人为什么对关门声那么敏感呢?
老年人对声响敏感的原因很多。一是可能耳朵对某些声音频率的反应较敏感。二是可能因这类声音受过刺激性的心理创伤。三是可能有人格特征的原因。一般来说,有类似强迫型人格的人,对某些过敏性的刺激有强迫性的过分反应;有类似癔症型人格的人,对某些刺激容易发生过分的情感反应。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响声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就是说声响不单纯是听觉上的刺激,而是代表了与此相关的某种情绪的刺激。就这位老人的情况来说,很可能是对邻居有钱,装防盗门有“嫉妒”的心态,以及对邻居有“敌意”的心态,于是表现为对门响的过敏和反感,后来慢慢地泛化为对所有声响的过敏。
沟通至此,老人说:“不瞒您说,还真是这样。我对楼上楼下的门响都不太在意,就是对门一有门响,心里就特别紧张。对门那家的防盗门厚实漂亮。可开始的时候我们没装防盗门,后来为了不被对门比下去才装的。还有,对门那个40多岁的女主人,一见面就觉得不顺眼,感到她挺横的,心里就讨厌她……”老人的话证实了我的推测。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老人的这个“怪病”越来越重呢?
很明显的一点是,老人的家人都把她当成病情很重的患者,让她由此获得了许多“继发性”的利益,即得到被人照顾和关心的好处。一般来说,人到了老年以后,会为丧失了一些在家庭中的影响力而感到寂寞,于是往往靠生病来取得家人的关心。扮演患者真的获得了被人照顾的好处,于是,潜意识里也就更加愿意扮演患者了。这种心病表现在躯体上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軀体化障碍”。
怎样帮助老人不再扮演患者,走出心理困扰呢?
首先需要帮助老人明白她的困扰并不是单纯的音响问题,而是情绪问题,是与邻居的人际关系问题。因此,我提出第一条建议:老人对害怕的事不能躲,别再想搬家或跟邻居吵架,而要反过来,跟邻居和好。有了和睦的关系,就不会对邻居那么嫉妒和敌视。所以,老人不妨找机会主动与邻居和解,到对方家串门,让自己在和好的心情下去习惯邻居的门响。这样自然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敏感性反应。
老人合作得比较好。第二次来访时,老人很高兴地说她已与邻居和解,到对方家去串门,得到邻居的尊重与了解。邻居还让她亲手开关那个防盗门几次,习惯了那个声音。老人说:“这个办法真管用,现在,对关门的响声已经不再那么害怕、过敏了。”
事情就是这样,在认知调节基础上的行为疗法,不仅可以消除心理上的情结,也起到了脱敏的作用。我表示了对老人的赞赏和肯定,趁机指出,长期扮演患者的角色,不但家庭生活不正常,别人受不了,对自己说来也是病症不愈的一种原因。因此,我再次建议,要老人改变生活方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自己的退休生活充实起来。还特别提醒,让丈夫长期留在家照顾自己,不仅影响丈夫的工作,日子长了还会影响彼此感情,应该让丈夫去上班。
不久后,在家人的帮助与督促下,老人开始做家务,洗菜、做饭、看孩子,可以做许多事情了。老人的活动范围与时间逐渐增加,不但能做家务,还开始参加老年大学的活动。老人自己说,别人都说我像换了个人似的。
小链接
什么是躯体化障碍?
心理学上发现,躯体化障碍又称“体化症”,指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或心理上出现问题后,表现出的对挫折的反应的“躯体化”,主要以身体的症状呈现。这些身体症状通常与自主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有关,因长久的心理紧张或颓丧,这些系统出现障碍。我们平时所说的“神经衰弱”其实就是躯体化障碍。心理咨询中常常发现,一些中小学生上学就上吐下泻,接回家就好了,这也是常见的躯体化障碍。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经常感觉身体不适,如头痛、头晕、耳鸣、胃口欠佳、恶心、心慌、胸痛、腰酸、背痛、四肢无力、消化不良、腹泻、便秘、月经不调等,身体检查却查不出特别的躯体毛病,可能与心情有关时,就可能属于“躯体化障碍”了。
不用嘲笑别人,生活中我们也会这样,明明是遭遇了心理上的困难与挫折,却表现为躯体的症状。所以,当我们身体有许多不适的现象时,先要找医生诊断。排除了身体疾病之后,就要从心理方面重新考虑问题,积极地进行心灵的自我救助,或者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调节,化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况,寻求心理平衡,从而使躯体症状不治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