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之精华,塑生物课堂之“四美”
2019-09-12王宏英
王宏英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达到为课堂增添美感,提升教学的艺术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共融美;探索美;情境美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明确指出:“在化学、数学、生物等学科的授课过程中,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很多的孩子在小学就开始背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之类的经典名句。但是他们很难将其所学背的传统文化和自己的学科、自身的素养的提升结合起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基础上将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生物课堂之中,打造课堂教学的共融美,探索美、情境美、德育美。
一、用传统文化知识,形成师生互动的共融美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的确,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传输,不是给予,而是一种师生间的平等交往和心灵的对话。但是,这种对话有着极其复杂的存在方式,或有形,或无声,或外显,或内隐,随时随地藏匿在师生的交往活动之中。在生物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传统文化可以使你的教学增添许多情趣。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我问学生:“种子的萌发的条件有哪些?”生答:“包括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种子为什么不先长出地面上的茎叶,引起人们的欢喜?”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下,我引导学生得出:内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种子萌发,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然后胚芽逐渐破土而出,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消失,一株新植物体诞生了。“欲长其叶,必先扎根”,根深才能叶茂。以此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注重培根,人的根在哪里?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告诉了我们“厚德载物”,人之根为“德”,“厚德”才能载物,没有厚德,无法承受厚物。如同大树无根自倒,插花虽美不能长久。我们中国儒家文化就是讲“德”的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亲尊师、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就是德的具体表现。由是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修养,做一个有德且厚德之人,再去寻找合适的岗位,燃烧自己的青春,温暖自己的同时,也温暖他人,照亮他人。
二、用传统文化的知识,形成师生交流的探索美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教师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会使师生的对话、互动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精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形成师生交流探索美的课堂。如:讲遗传变异这节课时,我问学生:“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动,说明了什么?你还知道类似的谚语有哪些?”一时间,学生思维大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虎父无犬子”“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紧接着我又问“有没有有关变异的谚语呢?”学生绞尽脑汁,一个一个踊跃发言,“一母生九子,个个不同”“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等等。沉闷的课堂不复存在。
三、用传统文化的知识,呈现课堂交流的情境美
实验证明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学生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开阔,情感丰富,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感觉,或“触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在生物教学中将成语、谜语、故事、诗词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将所学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如我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茎进行无性繁殖;用“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说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说明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趋利避害的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明春蚕“作茧自缚”后并没死而是化蛹成蛾,属于变态发育;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说明液泡内的色素;用“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说明鸟类繁殖行为是一种先天性行为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增强教学的美感。
四、用传统文化的知识,塑造课堂的德育美
德育为先,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其发展核心是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成人、成才”。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发展理念,通过形式多样的措施,引导学生修德做人。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受精,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绿色开花植物完成受精后,形成受精卵,新生命诞生了!花瓣、雄蕊、雌蕊的柱头、花柱等使命完成,纷纷掉落,不再消耗养分。鲜艳美丽的花瓣吸引昆虫,昆虫采蜜的同时,帮助植物完成传粉,受精卵形成,使命完成,就退去!每次讲课到这里,我都被植物感动得掉泪!草木舍身护犊之情不逊色于人啊!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说:“人非草木,怎知草木无情?”花之所为正是老子《道德經》反复昭示的“道”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人来到这个世界,也是带着使命的,履行使命是分内的职责,可是由于人们的贪心,贪功贪名贪利,在完成一个分内工作后,为自己歌功颂德,沾沾自喜,殊不知“满招损”?植物最美为花季,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存。人的一生,草木的一秋,人生也是如此,经历生、长、成、亡的过程。引导学生效仿花草,吸收养分,茁壮成长,开出自己人生最美的花,结出最甘甜的果实,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死而无憾。
总之,用传统文化之经典,彰显生物学中的“美”,给生物课插上了美的翅膀,不仅引领学生认识了生物世界,更从深层以道解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