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惯培养的角度谈农村高中学生的时政教育
2019-09-12马亚梅
摘 要:让学生形成关注时政的习惯,是高中时政教育的关键,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高中学生受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对时政不重视、不积累,没有养成关注时政的良好习惯。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要形成合力,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习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手机等媒体的优势,注重方法创新;通过各种活动,营造关注时政、学习时政的良好氛围,助力时政教育。
关键词:时政教育;高中政治;习惯培养
时政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中政治课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近年来,高中政治考试题,尤其是高考题多依托时政材料、结合社会热点,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素养。时政材料是教材知识的延伸,是学生瞭望世界的窗口,是各类试题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讲,时政教育就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生命线。
然而在农村地区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际中,这条“生命线”常常被忽视,发挥不出“生命线”的作用。时政教育落后,课本知识和时政脱节,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这些严重制约了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成功的教育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的良好习惯,是做好时政教育工作的关键,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使命,也是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将以漳县二中为例,通过分析农村高中学生关注时政习惯培养的现状,探究制约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 农村高中学生关注时政的习惯培养现状
1. 学生对时政缺乏正确的认识,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调查发现,90%的学生认为学好课本知识就行了,关心时政的意识淡薄,不主动学习时政知识。时政知识匮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意识淡薄、能力低下。理论与实践、课本与时政基本处于脱节状态。
2. 学校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正面引导。相关的教育活动较少,基本没有为学生营造出关注时政的文化氛围。
二、 制约农村高中学生养成关注时政习惯的因素
(一) 社会方面
农村地区往往比较落后。以我县为例,经济滞后、教育水平低下、人口素质普遍不高。家长及周围人群的政治参与意识、法律意识淡薄。“两耳不闻天下事”的社会氛围影响、制约着学生,让他们在长期的熏染中也养成了不关注时政的习惯。
(二) 学校方面
对时政重要性的宣传太少,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我校,几乎很少举行有关时政习惯培养的活动。对学生关注时政习惯的培养上,缺少关注、重视,更缺少创新、方法。教师们常抱怨学生的时政知识积累太少,分析时政的能力太差。但却很少真正去寻根问源,从习惯的培养方面下功夫。
(三) 学生方面
1. 对时政作用的认识不充分,思想上不重视。
2. 原来的学习习惯阻碍着新习惯的养成。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时期就形成懒散、消极的习惯,不关注时事政策,不自主挖掘知识。这些不良习惯伴随着学生,使他们在高中阶段很难主动、自觉地去延伸课堂知识,关注时政。
三、 培养农村高中学生关注时政习惯的建议
(一) 学校方面
1.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具有渗透性。德里本说:“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学生长期生活在一种氛围里,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一氛围的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环境的渗透性特征,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营造关注时政、评议时政的学校氛围,形成良好的时政教育风气,让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
2. 提供便捷的服务平台。学校可以利用宣传栏、广播等平台,宣传最新时事政策,方便学生及时了解时政。同时,在校刊、广播、宣传栏、板报等平台开辟时政评议专栏,选出学生的优秀评议作品进行展出、朗诵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关注时政的习惯。
(二) 教师方面
1. 加强思想动员,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习惯养成的主体。高中政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让学生意识到关注时政习惯的养成对于提高时政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性,进而了解时政、关注时政。
2. 注重方法指导,突出引路功能
时政新闻纷繁复杂,对于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的农村学生来讲,关注时政往往不知道从何处入手。高中政治教师要发挥好其“引路人”的作用,为学生指方向、讲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信心坚持下去,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同时,农村学生在学习上多比较被动,兴趣和信心往往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布置作业等形式,对学生形成监督,使学生的习惯得以保持。
3. 利用新兴技术,力求形式多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在校园中变得常见。教室里都有现代化教学设备,也有專门的微机室等场所。网络基本普及,智能手机也成为高中学生的生活必需品。这些为学生获取时政材料提供了便捷。教师可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通过手机等设备搜集时政材料并在课内进行展示、汇报。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能保持关注时政的习惯。同时,要注重形式的创新,不仅要有汇报,还要有竞赛、辩论等,让学生在关注的同时学会评议、参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助其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
4. 坚持因材施教,体现个性差异
无论是时政教育还是习惯培养,都要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的学生,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的科学性。
(三) 学生方面
高中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关注时政、了解国家大事。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多积累时政知识,提高时政素养。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德里本.学校教育对学生规范的贡献[J].哈佛教育评论,1967,37(2):211.
[2]王丽蓉.论中学政治课堂中的时政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2(3):112.
作者简介:
马亚梅,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