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方言打开文本的情感之门
2019-09-12黄庆芬
摘 要:在语文教学时,让学生通过默读、齐读、个别读等常用的朗读方式,对于有些文章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而借助方言则可以打开文本的情感之门,实现情感的共通共融,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关键词:方言;情感;《老人与海鸥》
常言道:“一二年级的课堂书声琅琅,中高年级的课堂死气沉沉。”小学低年级时,孩子们摇头晃脑,声情并茂甚至夸张地大声朗读的情景,在后来很难再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表现欲下降,对读不再那么热衷,也很难读出儿时那种味儿。在语文教学时,老师让学生通过默读、齐读、个别读等朗读方式,感悟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的确能起到一定成效。但有些文章,采用这些惯用朗读模式,泛泛而读,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教学时,我另辟蹊径,借助方言,打开文本的情感之门,实现情感的共通共融,从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一次,我在翻看手机上的小视频时,里面用我们这儿的方言讲述生活中的瑣事,觉得有趣亲切。我忽生新念,我何尝不能借助方言,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呢?今年上半年,当我再次执教《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时,我借助方言,架起一座情感桥,实现情感链接,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朗读,走进老人心里,实现情感突破,效果非常不错。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老人与海鸥之间感人的故事。课文结构清晰,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生前为海鸥做的事,表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通过老人死后,海鸥们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展示海鸥对老人那份动人的情。老人对海鸥的爱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是出现后面壮观场景的原因,它是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理解了老人对海鸥的爱,对海鸥在老人死后的感人举动,就不难理解了。老人对海鸥的爱这部分内容,理解不难,难的是如何通过朗读来表现老人对海鸥的爱,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时,我抓住老人呼唤海鸥和介绍海鸥重情义这两处为情感切入点,利用方言,实现情感突破。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这段话中,老人自然而亲切地呼唤,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儿女,饱含对海鸥的爱。课文写老人对海鸥的呼唤,只是概括地描述:“抑扬顿挫地唱着”“亲昵地变了调的地方话”,学生很难感受。而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却浸润着老人的爱意,这一声声如歌似曲地呼唤,更是老人爱海鸥最直接的表露。生活中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更快地走进老人心里。我引导学生抓住“抑扬顿挫地唱着”“变了调的地方话”,通过方言,重现生活场景,搭建情感桥梁,进而模仿老人来呼唤海鸥,切身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
课堂实录:“你们平时怎样呼朋引伴地出去玩的?叶静雯,喊上你几位好朋友出去玩吧!用方言,平时怎么说就怎么说。”叶静雯站起来,略带羞涩地喊道:“亭子(黄伊婷)、梦子(黄思梦)、小玉子(张晓玉),外出玩去!”“这是你对好朋友的昵称吧!就像‘独脚‘灰头‘红嘴也是老人根据海鸥的特点取的,对海鸥的昵称!”“课文中说老人用变了调的地方话呼唤海鸥,那你也用变了调的地方话呼唤你的好朋友去玩。”叶静雯喊了起来:“亭子、梦子、小玉子、倩倩,走喽!”下面一阵欢笑。“我听出来了,你喊的时候,你变了调的地方话,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有时声音长,有时声音短,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什么?”“抑扬顿挫。”“对,就是抑扬顿挫。你们也用抑扬顿挫的地方话,呼唤海鸥来吃食吧!”学生放开喊了起来。“海鸥就是老人的儿女,用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来呼唤。”学生又呼喊起来,就像“老人”在呼喊海鸥,那么情真意切!方言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亲近了老人,情感自然流出。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啧啧……”这段话是老人介绍海鸥,字里行间流淌着老人对海鸥的喜爱与赞美。尤其“啧啧”这个拟声词,是老人发自肺腑之言,由衷之爱,是点睛之笔。只有爱之深,才能言之切。好多学生却忽视了这个词,只是按照读音,一板一眼地读成“啧(zé)啧(zé)”,不仅破坏了语言的美感,更读不出对海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能否读好这个词,关乎学生理解老人对海鸥的情意程度。“啧啧”这个拟声词,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词中包含的情感,我运用方言讲述了一个生活场景:“黄伊婷,前几天,你奶奶看到徐老师的小孙子长得又白又胖,你奶奶一边用手摸着小宝的脸,一边满是欢喜地说:这小宝这么胖乎乎的,多可爱啊!啧啧(ze ze)……这皮肤,啧啧(ze ze)……多白哟!”学生一边听着,一边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在老人眼中,海鸥就像是他的什么(儿女)?黄伊婷,你奶奶见到可爱的小孩,都这样由衷地赞美。何况老人眼中的海鸥,就是他的儿女,他更是喜欢得不得了。现在你再来读一读,注意‘啧啧。”黄伊婷又站起来读了一遍,同学们也读了一遍,“啧啧”由心而发,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方言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老人的距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读才能入心。
《老人与海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前几次教学,没有找到情感突破口,学生感受不深,没有激起内心的波澜。这次教学,用方言搭建情感桥梁,学生真正地走进老人心里,与老人情感融会贯通,达到高度一致。为课文的学习,降低了坡度,活跃了课堂气氛。用方言打开文本的情感之门,竟然收到如此效果。
作者简介:
黄庆芬,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双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