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科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识别及综合护理干预
2019-09-12刘芳
刘 芳
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体检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79
下肢静脉血栓是骨外科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其主要因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静养,肢体因疼痛、肿胀,影响到肢体活动,血流动力出现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最终逐渐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对患者术后康复极为不利[1-2]。本文收集我院骨外科手术患者,对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骨外科手术患者250例,按照患者是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分为两组:75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为观察组,175例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3例,女42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9.5±4.4)岁;骨折部位:下肢骨折23例,骨盆骨折18例,髋臼骨折13例,多发复合骨折21例;对照组男67例,女108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6.5±4.2)岁;骨折部位:下肢骨折82例,骨盆骨折52例,髋臼骨折13例,多发复合骨折28例;观察组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均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患肢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温度明显升高,且色泽产生改变,无肺动脉栓塞及出血情况,排除18岁以下者、心肌梗死、血栓、脑栓塞、凝血功能障碍、脑梗死及肝肾功能障碍者;所有患者均对此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均于我院接受骨科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中使用止血带、手术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制动时间、合并慢性疾病、发生肺内感染情况等因素进行讨论,分析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影响因素识别 250例骨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75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和使用止血带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合并慢性疾病、术后制动时间及骨折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影响因素对比
2.2 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患者年龄、术后制动时间、合并慢性病、骨折部位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主要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骨科患者中常见并发症,其主要因患者骨折后,下肢活动受限,长时间卧床静养,静脉血流速度变缓,最终形成血栓。研究表明[3],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器官功能不断退化,抵抗力下降,更容易罹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当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术后更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如治疗期间侵入性治疗过多,很容易引起感染情况,加大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另外,在术中使用止血带、麻醉药品,也会引起患者静脉回流变缓,血液长时间处于高凝状态,最终可能引起下肢静脉血栓[4],因此,加强骨科术后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在护理过程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5-6]:(1)危险因素分析及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对骨科术后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危险分度,提前制定好预防方案;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力度,通过回授法、视频宣教法,详细向患者讲解下肢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如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危害及预防对策,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足踝被动运动方法、腓肠肌挤压方法、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药物防治等方式,减少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对于患者存在的错误认知需及时进行纠正;改变以往被动护理观念,转为主动护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2)推拿护理。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护理人员还可采取搬、摇等推拿手法,对患者踝关节、股四头肌、腓肠肌进行按揉、推擦、摇摆、拿揉;推拿过程中应注意避开切口。(3)出院护理。以护士长为组长,挑选科室内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5名,成立延续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跟踪护理;出院前指导患者掌握足底被动运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腓肠肌按摩及简单的按摩方式;患者出院后,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对患者家庭康复训练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每月定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监督患者锻炼,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本文收集我院250例骨科术后患者,其中75例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对其发生因素进行分析显示,年龄、术后制动时间、合并慢性病、骨折部位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主要因素,对此,骨科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应着重注意以上几点,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