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神经炎不同H-B分级与红外线热成像仪关系探讨*

2019-09-12廖秋菊罗付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7期
关键词:面肌神经炎面瘫

廖秋菊 张 芸 罗付连

1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医院康复医学科 361101; 2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

面神经炎是指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Bell)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急性期给予针灸治疗可以疏通面部经络气血、激发经气,缩短病程,减轻面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提高治愈率,具有显著的疗效,并可降低面肌痉挛等后遗症的发生率,且操作简捷,副作用少,易被患者接受。针刺治疗选穴时主观因素可影响选穴,对治疗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延误治疗时机和增加后遗症的产生。医学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感应人体体表红外热辐射信号,显示体表温度值,动态观察相关区域的温度对比信息,来诊断疾病和判断机体恢复情况[1]。医学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客观、可视的医学检测技术在中医学研究方面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常临床上多以House-Brackmann分级评定面神经麻痹程度,但此方法主观性强,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面神经炎不同H-B分级与红外线热成像仪温度的关系,为临床针灸治疗面神经炎选穴及针灸疗效的评价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对象 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的80例面神经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46.12±3.14)岁。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均符合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2];(2)均为单侧发病,且在本次治疗前未接受过其他治疗;(3)发病在3d内;(4)患者知情同意,配合治疗。排除标准:(1)中耳炎、乳突炎、肿瘤和化脓性下颌淋巴结炎等引起的面瘫;(2)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外伤神经损害所致面瘫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神经或精神系统疾病者。(6)H-B面神经分级Ⅴ级以下患者。

1.2 方法 实验仪器为伟联科技医用红外线成像系统V1.05 ATIR-M301,采用320×240先进的非致冷焦平面红外探测技术,每秒可采集50帧红外热图,温度分辨率≤0.05℃,空间分辨率<1.0mrad,目标测温范围20~40℃,所呈图像清晰、直观。无风、无尘、无阳光直射、无强热辐射源存在。摄像时,患者平坐休息 20min,消除紧张情绪,进行面部热像图的检测。患者距离红外摄像头 1.5m,面部和红外热像仪的镜头在同一水平,根据患者面部温度选择合适的温标,睁眼、屏气数秒钟,取患者正、左、右三个面的红外热像进行图像记录。面神经炎患者的针刺治疗方法:取阳白、鱼腰、颧髎、颊车、地仓等穴,皮肤常规消毒,以规格为 0.30mm×25mm 的毫针轻刺,得气即止,平补平泻,留针30min, 1次/d。在急性期,每隔2d拍摄1次红外热像;急性期后,每隔 5d拍摄1次红外热像。

1.3 评估方法 H-B分级(House-Brackman,H-B): Ⅰ 级:所有面肌活动正常; Ⅱ 级:面肌运动轻度无力,静止时双侧对称,无面肌痉挛及联带运动; Ⅲ 级:面部静止时对称,但活动时两侧明显不对称,面肌痉挛和联带运动明显但不严重; Ⅳ 级:面肌明显瘫痪,伴面部变形,面肌挛缩和联带运动明显; Ⅴ 级:面肌有轻微运动,静止和运动时不对称明显,额纹消失,闭目不全; Ⅵ 级:面肌无任何运动,面部不对称,面肌无联带运动和痉挛。判断标准: Ⅰ 级:治愈;Ⅱ 级:显效; Ⅲ 级:有效; Ⅳ~Ⅵ级:无效[3]。

2 结果

2.1 面神经炎患者急性期与痊愈后穴位温差比较 患者健侧与患侧所表现出的红外热辐射强度的差异急性期内均>0.3℃,痊愈后均<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面神经炎患者急性期与痊愈后穴位温差比较

2.2 面神经炎患者穴位温差与 H-B面神经分级评分相关系数 阳白、鱼腰、颊车、地仓、颧髎在健侧与患侧所表现出的红外热辐射强度的穴位温差与面神经炎患者H-B 面神经分级评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面神经炎患者穴位温差与HB面神经分级评分相关系数表

3 讨论

基于红外热成像原理,红外探测器接收红外辐射能,检测人体体表各点发射的红外热辐射强度,采用先进的红外信息采集技术,将其转变为便于测量的电信号,再经过模数转换、数字信号处理等,对患者身体表面及热区温度进行检测、记录、成像,以二维温度不同颜色显示各点温度,形成可直观感知和分析的可见温度分布图像。红外热成像技术提供了一个相对直观的、可视化的现代科研平台,在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和辨证施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医学的数据化、可视化及客观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时,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为快速、准确地找到“热敏点”提供客观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痹痛型颈椎病辨证治疗提供辨证论治和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可用于辅助诊断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通过客观数据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可视化佐证[4]。

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量患者锻炼后双侧肘关节的温度差,指导肘关节骨化性肌炎松解术后的康复锻炼,双肘温度差控制在 2 ℃左右相对安全,温度差超过 3 ℃则需调整锻炼强度和锻炼方法,延长冷疗时间以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炎性反应,可更好地缓解肘关节疼痛[5]。红外热成像技术也多用于临床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研究发现,周围性面瘫患者相较于健康人面部左右对称性较差,呈现患侧温度低,健侧温度高的现象[6]。研究显示,面瘫患者发病时,患侧的皮温低于健侧的温度,针刺具有疏经通络的作用,改善面瘫患者面部组织的血流灌注量,进一步增强经络线上的组织能量代谢,治疗后患侧的皮温升高,通过针刺时面部红外辐射与面瘫患者面部温度的关系,探讨经络实质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作用机制[7]。面神经炎发病时,患侧的面神经功能失调,肌肉运动功能丧失,代谢降低,血流量减少,导致病变区的平均温度降低,这就使患者面部左右两侧温差值变化较大。

本研究在针灸治疗中运用医学红外热成像技术指导针灸的穴位选择,选取患者健患双侧温差>0.5℃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在红外热像上表现为健侧与患侧鲜明的色彩对比,定量统计阳白、鱼腰、地仓、颧髎、颊车5个穴位的温差,健侧与患侧所表现出的红外热辐射强度的差异急性期内均>0.3℃,痊愈后均<0.3℃,反映患者面部温差变化的基本情况。在急性期内,面神经炎炎症和水肿加重,髓鞘及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交感神经丧失对病变区的血流量的调节作用,这就使两侧的温差进一步扩大,随后,临床症状显著缓解,面神经的功能逐步恢复,两侧的温差逐渐缩小,恢复正常。同时结果也显示两侧的温差与面神经炎病情的时间过程基本同步。阳白、鱼腰、颊车、地仓、颧髎等在健侧与患侧所表现出的红外热辐射强度的穴位温差与面神经炎患者H-B 面神经分级评分呈正相关,因此可以将两侧的温差作为一种轻中度单侧面神经炎的临床评估指标。

综上所述,面神经炎发病后患侧在红外热像上表现为不规则的低温区,患侧与健侧的温差与面神经炎不同H-B分级正相关,由此可见与红外线热成像仪在面神经炎瘫病变程度和指导临床选穴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面肌神经炎面瘫
视神经炎的悖论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面肌痉挛最常见的问题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
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