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艾灸间断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观察
2019-09-12李明
李 明
海南省澄迈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5719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发病机制的临床常见的慢性内科疾病,病程日久常可产生多种并发症,糖尿病性肠道功能紊乱为其中之一,患者常表现为间歇性、无痛性、顽固性腹泻、腹胀或便秘,或两者交替,甚至大便失禁或肠梗阻等,患者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多与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相关,西医治疗常在控制血糖基础上,辅以对症处理,疗效不确定且容易反复,故如何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是临床工作者应努力解决的问题。本试验运用针刺—艾灸间断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肠道功能紊乱患者,以期最大限度为患者谋求疗效,提高生活质量,为本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的120例患者均为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糖尿病肠道功能紊乱的志愿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针灸组,各60例。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2.32±6.30)岁,平均病程(8.35±3.23)年;针灸组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龄(52.92±5.88)岁,平均病程(8.60±3.18)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1)符合糖尿病诊断[1-2];(2)有反复腹泻,或便秘,或两者交替等病史,且出现在糖尿病发现之时或之后;(3)排除由其他明确病因引起者,如慢性肠炎、肿瘤等;(4)可耐受针刺及艾灸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1)控制血糖: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及适当运动,受试者每人一本血糖记录本,指导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记录在册,方便复诊时帮助其调整血糖。腹泻者停用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降糖药。控制血糖基本达标(空腹<7mmol/L,餐后2h<10.0mmol/L,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2)对症治疗:腹泻者予以营养神经、调节肠道菌群、止泻,必要时予以抗生素治疗;便秘者予以营养神经、润肠通便等对症处理;(3)合并症处理: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患者进行相应处理。针灸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艾灸间断疗法,具体操作方法为:第1天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中脘、天枢、建里,毫针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5min,留针20min。第2天艾灸治疗,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均取双侧,温和灸,每穴15min,以局部有温热刺激感而无灼热感为宜,注意以纸板置于患者穴区皮肤上,防止灼伤。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选取中医临床证候积分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积分评价。其中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泻、腹胀或便秘,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记0、2、4、6分;次要临床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乏力,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分。治疗前、后各测评1次。
1.5 疗效评定标准[3]显效:患者腹泻、腹胀或便秘、食欲减退、乏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上述症状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5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50%,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4.675,P=0.03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腹泻、腹胀或便秘、食欲减退、乏力等临床症状积分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以及总积分均较前改善,但针灸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DM合并肠道功能紊乱临床十分常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相关,与高血糖引起的胃肠激素调节紊乱、胃肠道平滑肌细胞功能受损以及肠道微生态改变、菌群失调亦密切相关[4]。本病常发生于DM病程较长以及血糖控制较差者,合并腹泻时可呈水样泻,一日数次甚至数十次,严重者可导致电解质失衡、脱水,甚至血液黏稠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便秘者可导致眼底出血失明,亦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5],不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有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不容小视。西医治疗多以对症处理为主,停药后易反复,患者常需口服多种药物,药物的叠加可能带来更多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本病为继发于“消渴”之“泄泻”“便秘”,其病因病机多在于脾胃功能失司。脾胃同居中焦,两者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故气机升降相因、水谷运纳协调。脾湿困浊、胃气不利,则腹泻、腹胀不适。久病者,疾病累及于肾,肾气不足、阳气无以为生,则腹泻不止,肾气不行、腑气不通则腹胀便难解[6]。中医内服外治对本病均具有较好疗效,本试验选用针刺—艾灸间断疗效,针刺取中脘、建里、天枢、足三里,强健中焦,使脾升胃降,运化功能得复;艾灸取脾俞、胃俞、肾俞,以艾灸温补先天、后天之本,使肾气充沛、脾胃温煦,则诸症自除。针刺—艾灸间断治疗可减少针刺次数,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两者交替操作标本兼顾,相辅相成。试验表明,选取相同的穴位、运用相同的操作,均能显著改善肠道功能紊乱患者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提示所选穴位具有双向调节、维持肠道功能稳定的作用,特别适用于糖尿病性肠道功能紊乱患者治疗。
综上所述,针刺—艾灸间断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性肠道功能紊乱患者肠道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易于接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