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旅游资源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19-09-12

福建茶叶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期刊文献

张 琦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85)

1 引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依托,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1。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需求向多样化、创新化转变,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推陈出新。国内学者纷纷聚焦旅游资源的基本内容、方法论、评价、开发模式等,推动了旅游资源研究的发展。

知识图谱分析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文献研究分析中,在旅游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分布在区域旅游2、体育旅游3、旅游消费4、滨海旅游5、全域旅游6等研究中。本文基于1992-2018年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辅以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旅游资源研究文献进行信息挖掘整理,将研究结果以可视化知识图谱形式展示,厘清二十余年旅游资源研究发展历程、研究力量、研究热点等,希望能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本文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在期刊高级检索中设置来源类别为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发表年度从1992年到2018年,其余为默认设置,检索篇名为“旅游资源”(数据检索下载时间为2019年1月30日)。随后逐条检查文献,剔除重复值整理后得到2700篇供本文分析探讨的样本文献数据。将这些数据从中国知网中按照Refworks格式导出,保存为以download_1992-2018命名的txt格式文本,将文本导入CiteSpace软件,运用CNKI格式转换模块将其转换为可分析数据。数据中包含的内容有每篇文献的文章题目(T1)、关键词(K1)、摘要(AB)、作者姓名(A1)、作者机构(AD)、期刊名称(JF)等。

2.2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Mag)分析法是通过对文献数据挖掘、分析、计量和图形绘制,以可视化图谱的方式将某一学科或领域的核心结构、发展历程及知识框架展现出来。本文基于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识别并显示1992年至2018年间“旅游资源”研究发展的趋势和动态、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机构研究情况等。

3 计量结果与知识图谱分析

3.1 我国旅游资源研究发展历程

对文献年度发文量的分析是了解旅游资源研究进度和划分研究阶段的定量化依据,文献数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旅游资源研究的发展水平。通过对2700篇文献的整理和归纳,了解近30年的旅游资源研究进度及不同研究阶段的特点。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2-2018年文献数量呈现出了先递增后递减并逐步稳定的趋势,可将旅游资源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1)稳步上升期(1992-2002年)。此阶段的年度发文数量波动较小,基本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表明这个时期旅游资源的研究成果较少,关注度不断提升。其中,首篇论文是1992年北京旅游学院科研室顾维舟发表于《旅游学刊》的《旅游资源价值分类初探》一文。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位置,旅游业第一次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同年,中科院地理所、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编写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出版,此技术标准激发了学者对于旅游资源学术研究兴趣。本阶段的研究基本围绕在旅游资源普查、评价和开发,研究对象多为森林、地质和滨海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力度不够。(2)高速发展期(2003-2011年)。此阶段的年度发文量快速递增并趋于稳定,2006年更是达到峰值195篇,表明该时期旅游资源研究受重视程度不断攀升。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旅游业逐步恢复。2004年,《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发布,此标准推动了学者对我国旅游资源的关注。学者对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区/景区研究关注度高,研究领域更加细致和深入,细分方向拓展到乡村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宗教旅游等。(3)平稳发展期(2012-2018年)。文章数量出现了下滑态势,旅游资源研究进入成熟期和瓶颈期。探其原因,中国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旅游研究的主题和内容不仅局限于资源开发和管理等传统旅游研究范围,学者对旅游影响、旅游体验、旅游市场、旅游研究理论与方法等关注度不断提高,对旅游资源研究趋于成熟,仍保持一定热度。

图1 历年旅游资源文献发表数量图

3.2 我国旅游资源发文期刊分析

对旅游资源文献发文期刊进行探讨,既能为学者发表旅游资源论文提供指导,也方便主编把握期刊方向。SCI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中发表旅游资源相关文章数量在30篇及以上发期刊共有19种,载文量共有1091篇,占发文总量的40%。刊载旅游资源文献数量前5名的期刊依次是《福建茶叶》、《安徽农业科学》、《旅游学刊》、《经济地理》和《资源开发与市场》(图 2)。

图2 刊载旅游资源文献数量30篇及以上的期刊

3.3 我国旅游资源研究基金资助分析

基金资助论文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不同类别基金组织、企事业单位等资助项目主持人和参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表论文。统计表明,在与旅游资源相关的2700篇文献中,基金资助的文章共有1148篇,占比全部文章的43%,基金论文比高。从表1中可知,有1个基金资助的文章数量占比总数量的66.72%,2个基金资助的文章数量占比总数量的24.13%,3个及以上基金资助的文章数量占比总数量的9.15%。在基金资助类型方面,省部级基金资助数量最多,占比56.38%;其次是国家级基金(20.91%)、院校科研机构(14.78%)、市县级(4.47%)和其他类型基金(3.46%)。(见表2)

表1 我国旅游资源文献基金资助数量统计(1992-2018年)

表2 我国旅游资源文献基金资助类型统计(1992-2018年)

3.4 我国旅游资源研究力量分析

我国旅游资源研究力量主要体现在研究机构和发文作者两方面,是旅游资源研究在空间维度上的映射。

3.4.1 发文作者分析

根据普赖斯定律(Price's Law),即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是一群高生产力作者所写,这一作者集合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普赖斯定律也可以表示为杰出作者最低产作者发表论文数mp≈0.749,为最高发文量杰出作者的论文数量7。本研究中=13,可得mp=3.61≈4,则发表论文不少于4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见表3)。钟林生、成升魁、马耀峰、黄震方、卢丽刚、薛亮等作者为旅游资源研究贡献了巨大力量。如钟林生研究了中国旅游资源评价以及草原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成升魁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佛教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上。从发文数量上看,钟林生以13篇的发文量位居第一,成升魁以10篇的发文量位居第二,二者是旅游资源研究的核心人物。我国旅游资源发文作者可视化后(图3),钟林生、成升魁、马耀峰与其他作者合作度高;其余作者之间的关联度相对较低,倾向于独立研究。

表3 我国旅游资源核心作者及其发文量统计(1992-2018年)

3.4.2 研究机构分析

1992-2018年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旅游资源研究机构有29家(见表4),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其中,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量最高同为54篇,远远超出其他研究机构,成为旅游资源研究的中坚力量。发文量排名前9名的研究机构依次为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地理类学院贡献度较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其他科研机构联系最为密切(图4)。通过对前2名研究机构发表文献的梳理,旅游资源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研究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陕西、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第二,从研究主题来看,主要集中在资源特征与评价、资源开发与优化、区域资源对比分析等传统命题,创新性研究包括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灾害风险评估、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关系、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结构等。

表4 发文量5篇及以上的旅游资源研究机构(1992-2018年)

图4 旅游资源研究机构可视化图谱

3.5 我国旅游资源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学术论文研究主题的高度浓缩,在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分析中,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互相之间的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学科领域中知识的内在联系8。图5显示了不同年份旅游资源研究的关键词情况,图谱中共有节点419个(N=419),连接 1678 条(E=1678),网络密度为 0.0192(D=0.0192),表明研究的内容关联性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与图5文字大小成正比,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说明研究关注度越强;中心度越高说明关键词的影响力越大。同时考虑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结合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5),对旅游资源研究排名前20的关键词进行排序(表5)。其中,频次最高的是旅游资源,其次是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等。基于热点关键词研究,结合高被引量文献进行具体分析。

3.5.1 高频关键词分析

(1)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开发/开发模式

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开发/开发模式作为旅游资源研究的热点,研究主题主要围绕农业乡村、红色旅游、历史文化、茶文化旅游资源展开研究。农业乡村方面,刘鑫峰等(2014)分析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深度开发和特色品牌建设措施,李文博等(2014)对西藏林芝县五个乡村的旅游资源分类并评价;红色旅游方面,陈丽军等(2012)调查评价了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方面,朱德亮(2013)探索了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张中旺(2009)为汉江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王昌玉(2018)、陈诚(2018)关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整合。

(2)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

学者们深入探讨了生态旅游的开发、保护、管理模式和评价。杨妮等(2011)、刘胜勇(2017)、陈丽蓉(2016)探索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黄翠鸾(2013)探讨了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的对策;黄圣霞(2016)运用SWOT-AHP法进行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贾桂康等(2011)运用现场勘查、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标准、景观质量评价细则、山岳型观赏旅游地评价因子模型树等多种方法研究大王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此外,部分学者关注了生态旅游利益补偿、景区设计等。黄圣霞(2011)从博弈的视角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相关利益群体开发商、居民、政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中生态利益补偿的对策9。陈佐忠等(2002)结合多伦县生态旅游资源特色,提出10条景区设计建议。

(3)旅游业/旅游产业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越来越多学者关注旅游业/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发展的策略及产业融合。唐书转(2016)对河南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提出河南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10。李林(2016)、李丽华(2012)、周玉翠(2009)在省域层面上分析资源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李丽华(2012)提出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旅游产品开发理念、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等对策建议11。

(4)评价/旅游资源评价

学者对于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众多,有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评价法、GF算法综合评价法等。部分学者对于专项旅游资源做出评价,如韩新盛等(2015)研究了草原景观旅游资源评价;张侨等(2017)研究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李霞(2012)将重点关注在森林旅游资源的分析评价;刘顺伶等(2010)以养生旅游资源评价为研究方向。

(5)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对策、指标体系构建、立法三个方面。熊金银(2016)探讨了将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实现经济增长、生态保护、社会效益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开发策略。学者对指标体系构建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如莫莉秋(2017)构建了由海南乡村旅游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管理服务系统等4个维度、39个具体变量组成的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12。梁文婷(2010)深入解读旅游基本法模式、旅游法典模式、保护地法模式、国家公园法模式、特别区域法单独修改模式、将旅游资源立法纳入资源与环境保护立法体系模式,提出我国在立法模式选择上及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和理念。

(6)体育旅游

学者们主要从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吴黎等(2017)、罗亮等(2018)运用计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法对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曹刚(2009)、刘英(2012)、王志意(2009)从省域层面进行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7)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是美国匹兹堡大学运筹学家萨迪(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是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13。尤瑞玲等(2012)构建出包括资源条件、环境价值和设施管理等3个准则层因子和14个约束层因子的旅游资源可开发性评价模型;唐黎等(2014)从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环境氛围、开发条件3个方面构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袁宁等(2012)构建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区域规模、交通便利程度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世界遗产地的评价模型。

图5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5 高频且高中心度关键词表

3.5.2 研究热点演化路径

为揭示我国旅游资源研究主题的变化趋势,通过CiteSpace的“Time-Zone”功能,以1年作为一个时区,对1992-2018年我国旅游资源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图6)。部分年份文字较小说明高频关键词结果不明显。从图6中可以看出,1992年,旅游资源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集中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的探讨;1993年,旅游资源的研究热点是开发和评价;1994年,学者更加关注旅游景点;1995年,学者的研究重点转向于生态旅游;1996年,研究重点回归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1998年,可持续发展和评价被研究者所热衷;1999年,研究以对策为主;2000年,更多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科学研究;2001年,生态旅游资源再次成为研究关注点;2002年,开发模式被学者关注;2004年旅游资源研究出现新的突破,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显现;2010年,茶文化成为热点主题。

图6 旅游资源研究关键词词时区图谱(1992-2018年)

4 结语

国内旅游资源研究起于20世纪90年代,进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的技术支持,综合分析2700篇旅游资源核心文献,从研究发展历程、发文期刊、基金资助、研究力量、热点领域等五个方面入手,整理了旅游资源研究的发展脉络。

(1)旅游资源研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稳步上升期(1992-2002年)、高速发展期(2003-2011年)和平稳发展期(2012-2018年)。

(2)《福建茶叶》、《安徽农业科学》、《旅游学刊》、《经济地理》和《资源开发与市场》是刊发旅游资源研究文献数量前5名的期刊,经济管理科学类期刊刊载了较多旅游资源研究文献。

(3)在与旅游资源相关的文献中,基金论文比高(43%),其中有1个基金资助的文章数量占比最高,省部级基金资助数量最多。

(4)旅游资源研究在不同时期涌现了许多学者,钟林生、成升魁、马耀峰、黄震方、卢丽刚、薛亮等作者为旅游资源研究贡献了巨大力量,这些学者大多数都有地理学科背景,对旅游资源研究较为深入。旅游资源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文献数量远远超出其他研究机构,成为旅游资源研究的中坚力量。

(5)旅游资源研究的热点始终围绕着旅游资源的开发。跟随着时代发展的节拍,旅游资源研究主题不断转换,从旅游资源开发到生态旅游、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评价、层次分析法、体育旅游、茶文化等,研究逐步拓展和深化。

注释:

1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2003

2赵慧莎,李向韬,王金莲.1998-2014年国内区域旅游研究发展知识图谱.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4):203-208

3贾斌,林岚,林泓,朱志强.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演化.旅游研究,2018,10(3):42-45

4司家慧,陈广强,王欣.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旅游消费研究.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6(4):74-81

5刘佳,贾楠.中国滨海旅游研究热点领域与演化路径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视角.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6)844-849

6齐诚,赵秀娟,李金峰.国内全域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演化——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4):81-86

7宗淑萍.基于普莱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的核心著者测评——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310-1314

8邱均平,张晓培.基于CSSCI的国内知识管理领域作者共被引分析.情报科学,2011,(10):1441-1445

9黄圣霞,巫国富.基于博弈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益补偿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830-13831,13834

10唐书转.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河南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221-224

11李丽华.海南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的态势分析及策略.企业经济,2012,3:145-148

12莫莉秋.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6):170-177

13尤瑞玲,杨贵玲.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旅游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以焦作市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6(3):379-384.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期刊文献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期刊审稿进度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