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初心,书写理想

2019-09-12翟猛

传记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梁晓声莫里森

本月人物

余元君,一心治水的“时代楷模”

巫宁坤,翻译家

杨宇,导演

付国豪,记者

林如,播音艺术家

李吉林,教育家

天野之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

托尼·莫里森,美国作家

徐怀中,作家

梁晓声,作家

点评人 / 翟 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余元君

8月9日,中宣部在北京向社会宣传发布余元君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出生于1972年的余元君祖籍湖南临澧,199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此后长期在湖南省水利部门工作,2013年任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生前任湖南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治水,是关乎洞庭湖沿岸地区发展与民生的大事。千百年来,无数先贤为治理洞庭湖水患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参加工作以来,余元君长期战斗在洞庭湖治水一线,为湖南水利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获得省部级嘉奖,曾获“湖南省防汛抗旱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今年1月19日,因连日高强度工作,余元君不幸殉职,年仅46岁。余元君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人民日报》曾称赞余元君是“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嘱托的先锋模范”。他踏实工作,一心治水,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福祉付出了一个水利人的全部。《管子》中有言:“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正是因为有了千万个余元君这样的治水者,中华民族才能在华夏大地上繁衍不息,日新月异。

巫宁坤

8月10日,学者、翻译家巫宁坤在美国去世,享年99岁。

1920年,巫宁坤出生于江苏扬州,1938年以流亡学生的身份到达武汉,1939年至1941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8年,巫宁坤赴美留学,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博士学位,后于1951年应燕京大学教授赵萝蕤之邀回国任教。然而,巫宁坤的教学生涯并不一帆风顺。1957年的反右运动让他受到严重冲击,被派往北大荒劳动改造。直到1979年,巫宁坤才重新回到教学岗位。1991年,退休后的巫宁坤赴美定居。巫宁坤的学术与翻译生涯几经挫折,充满艰辛。然而,在极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中,巫宁坤始终没有放弃他挚爱的英美文学。他翻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读者奉为经典之作。赴美定居后,巫宁坤撰写了自传体小说《一滴泪》。据报道,晚年的巫宁坤生活宁静、平淡、怡然自得。搓麻将、吃扬州菜、读英美文学作品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回顾巫宁坤近一个世纪的漫漫人生路,文学始终陪伴其左右。在饱经风霜的日子里,文学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在安静祥和的岁月,文学一次次慰藉他的心灵,让他体会到生命的温暖。

杨宇,别名“饺子”,是一名“80后”动画电影导演。近期,由他导演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风靡海内外,叫好又叫座,成为今年我国电影暑期档的最热门影片。

该影片取材于中国神话故事,以极富中国美学韵味的影像,表述了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逆天成长”经历。自7月26日上映至今,《哪吒》的票房已突破40亿元人民币大关,有望一举杀入中国电影史票房榜前三名。同时,该片的观影人次也已超过1亿,成为有统计数据以来,我国电影史上观影人次第二高的电影,超过年初上映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严格来说,杨宇并非电影学院科班出身。1980年出生于四川泸州的他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在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动画制作。2004年,杨宇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动画事业中,并在2011年创办了“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哪吒》的爆红,绝非一日之功,其背后是杨宇十几年的积累与沉淀。想象力的极度发达,让杨宇的动画电影引人入胜;而对当今电影发展形势的冷静观察与准确判断,又让他的电影精准地捕捉到了大多数观影者的兴奋点。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且越走越快,杨宇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值得我们从多个维度仔细品味。

杨宇

付国豪

8月13日,《环球时报》记者付国豪在香港机场遭到非法示威暴徒的非法拘禁与殴打,引起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

在被暴徒拘禁时,付国豪不畏强暴,大声说出“我支持香港警察,你们可以打我了”。随即,付国豪遭到暴徒的围殴,导致其头部出血,一度昏迷。经过香港警方的全力营救,14日凌晨,付国豪被送入医院。然而,即便在救援担架上,付国豪仍然遭到了暴徒的猛烈攻击。出生于1991年的付国豪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专业,长期关注涉港新闻,并多次赴港采访报道。在香港非法示威人群瘫痪香港机场的危机时刻,付国豪秉持记者的良知与专业精神,坚持在一线报道,以理性、冷静、客观的视角报道香港机场新闻现场,是一名优秀的新闻从业者。付国豪的伤情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第一时间联系上了付国豪,并在社交媒体上向网友介绍了付国豪的伤情。8月15日,香港机场高管探望付国豪,并对其遭遇表达深深歉意。实际上,早在14日凌晨,《人民日报》即发表题为《付国豪,真汉子》的“人民锐评”,高度评价付国豪的英雄气概和专业精神,认为付国豪的“我支持香港警察”一语,“喊出了近14亿人的心声,做出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应有的样子”。

林如

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播音指导林如去世,享年84岁。

1935年,林如出生于天津,1952年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播音员,直到1990年退休。林如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优秀播音员,她的声音大气端庄,非常符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权威气质。听过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的老听众对林如的声音都不会陌生。在一段时间里,林如的声音就是“国音”的代表。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林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的解说配音当中。《长征》《共和国之恋》《中流砥柱》等知名电视系列片都离不开林如的声音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林如还曾为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录制旁白。可以想象,讲述女性奋斗人生的《阿信》与新闻广播节目之间有天差地别,对播音员的要求也迥然不同。林如需要在自己熟悉的广播腔之外,深入把握《阿信》所要传达的女性独立生存、奋斗创业的精神气质。《阿信》所需要的声音,力量与情感缺一不可,林如的把握则恰到好处。林如曾说过:“干广播的,有干广播的规矩,他们绝对没有任何的张扬的心理,摆在你面前的稿子就是最重要的。”正是怀着对广播事业的热爱,对规矩的敬畏,林如在近半个世纪的播音生涯中做到了“声入人心”。

7月18日,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去世,享年81岁。

1938年,李吉林出生于江苏南通,1956年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从此与儿童教育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70年代,李吉林深感当时某些小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严重不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便从1978年起尝试探索情境教育方法,力图改变呆板、教条的旧教学法。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李吉林扎根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创立了一整套情境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体系,开创了在我国颇有影响力的情境教学法。同时,李吉林非常注重艺术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不同形式灵活地将音乐、美术引入语文课堂,李吉林充分发掘了儿童的艺术天分,并在重智育的同时兼顾美育,二者之间相得益彰,将儿童语文教学质量推上了新层次。因此,李吉林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的先行者之一。“一切为了儿童”,是李吉林教学理念的核心,也是她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初心。生前,李吉林曾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是我国儿童教育领域的旗帜性人物。千古名篇《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李吉林在此基础上为教育加上了“情感”维度,终成一代名师。

李吉林

天野之弥

7月2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原总干事天野之弥去世,享年72岁。

天野之弥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系,之后进入日本外务省工作,长期在国际裁军和核不扩散等领域从事外交工作。经过多轮投票,天野之弥于2009年当选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作为首位担任该职务的亚洲人,加之日本曾因发动侵略战争而遭受过核武器打击,天野之弥对于核不扩散议题极为重视。在任期间,他曾为伊朗核问题的解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最终促成了“伊朗核协议”的签署。此外,天野之弥还曾长期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然而该问题由来已久,且关涉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关系,绝非国际原子能机构与天野之弥所能掌控。在“控核”的同时,天野之弥主张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进行核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在任期间,天野之弥曾多次到中国考察民用核设施的研发建设情况,并对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核电技术设备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中国能为世界核电开发贡献更大的中国力量。天野之弥曾被称为“全球核管家”,他的去世对于世界核军控和核不扩散事业来说是一个重大损失。

托尼·莫里森

8月5日,美国黑人女作家、诺尔贝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1931年,托尼·莫里森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造船工人家庭。在青少年时期,莫里森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1949年,托尼·莫里森考入专为黑人开办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之后,她又考入康奈尔大学,专攻英美小说,硕士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教师。20世纪60年代,莫里森在美国著名出版机构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借此机会,她编辑出版了多部黑人作家的作品和以黑人历史为主题的历史读物。其中,《黑人之书》在出版后广为流传,被称为美国黑人历史的百科全书。1969年,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出版,引发评论界热议。该小说以黑人姑娘皮科拉的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向读者揭示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的家庭生活,并重点讲述了黑人少女极其艰辛的成长历程,不仅关注美国黑人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更重在揭露他们所遭受的精神奴役创伤。该小说一举奠定了莫里森在美国当代文坛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莫里森积极推动美国女权运动,为女性的独立和解放发声。1988年,莫里森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并因小说《宠儿》荣获普利策文学奖。1993年,莫里森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进入21世纪,莫里森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爱》(2003)、《归乡》(2012)等作品,并始终关注种族议题,呼吁种族平等。

徐怀中

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公布,老作家徐怀中的《牵风记》喜获大奖。

90岁高龄的徐怀中不仅是此届茅盾文学奖六位获奖作家中年龄最长的,也是该奖史上最高龄的获奖作家。徐怀中出生于河北邯郸,1945年参加八路军,后曾在晋冀鲁豫军区、第二野战军、昆明军区、八一电影制片厂、解放军艺术学院等单位任职。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便从事文艺创作。1957年,徐怀中出版首部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受到文学名家叶圣陶先生的关注和鼓励。1980年,徐怀中的《西线轶事》受到读者的高度认可,当选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成为新时期军旅文学的重要收获。2018年,《牵风记》在《人民文学》甫一发表,即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好评如潮。该小说以解放战争背景下的鲁西南战役为背景,讲述了青年汪可逾、团长齐竞、通信员曹水儿等人的命运演变。小说的笔法细腻,情节跌宕起伏,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徐怀中的作品大多取材军旅,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牵风记》的创作早在1962年就已经开始。不料,当他完成近20万字的初稿后,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小说未能如期与读者见面。从2014年开始,徐怀中重拾旧作,不断润色修改,终成佳作。有报道说,《牵风记》很有可能是老作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我们在捧读之余,要向徐怀中献上最高的敬意。

梁晓声

8月16日,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1949年9月,梁晓声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祖籍山东荣成。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梁晓声的命运。1968年至1975年,梁晓声作为知青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参加劳动。北大荒的知青岁月,也成为他从事文学创作的起点。20世纪70年代,凭借小说《向导》,梁晓声进入复旦大学就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此后,梁晓声创作了一批极富时代青春气息的作品,包括《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1982)、《今夜有暴风雪》(1983)、《雪城》(1988)等,成为了新时期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青年,是梁晓声笔下的主角。《人间世》中的主角是北方某地的几位青年,他们的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几经挫折,有成有败。该小说结构宏大,气势磅礴,既是关于大时代中小人物命运的文学书写,也是以小见大的时代史诗。从2002年开始,梁晓声成为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成了教书匠。然而,据报道,梁晓声当教授却不招研究生,这在大学中并不多见。实际上,梁晓声的学生可谓多矣。自新时期以来,有无数中国青年在梁晓声的小说中发现了自我,坚定了人生的方向。

猜你喜欢

梁晓声莫里森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美貌只值两块饼干
梁晓声吻别母亲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澳总理将对美进行“亲密”访问
梁晓声“报恩”
戒烟公司
有种素质叫人文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