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汉城:“我这一生愿意为戏曲事业献身”

2019-09-12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人民性中国艺术研究院

本刊编辑部

有人说,郭汉城先生一辈子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中国戏曲是最好的”;另一句是“中国戏曲不会消亡”。而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两句话力行实践。

青年时期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郭汉城先生,在革命圣地延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文艺理论的熏陶下,在初生的新中国首都北京“闻过千种曲,识得万般音”的戏剧观摩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戏曲之美,意识到了“中国戏曲贯穿着辩证精神和主动精神的民族特色,是对世界戏剧的一个贡献”。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戏曲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人民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足以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力。从此,他决定把弘扬民族戏曲文化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职责——“我这一生愿意为戏曲事业献身。”

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先生曾讲:“话剧因为有了一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以能在全世界推广、流行。中国的戏曲是很好的民族艺术,但是苦于没有理论,讲不出道理,假使我们搞出一个戏曲理论体系,那么全世界都会接受我们的戏曲。”于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出现了一个以中国艺术研究院最初办公地点“前海西街17号”命名的戏曲学术派别——前海学派。其学术理想是把握和总结中国戏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创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戏曲艺术理论体系。两位奠基人张庚先生与郭汉城先生都出身于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戏曲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二人共同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一史一论”,是新时期戏曲研究领域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为“文献—史—论—志—批评”五位一体的戏曲学术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如今,这一学术群体依然活跃在戏曲研究的前沿阵地,努力坚守,推陈出新,为继承、繁荣和发展中国戏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郭汉城先生是中国戏曲“消亡论”的最强有力的驳斥者,他指出:“戏曲的命运如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与人民的关系。而我国戏曲在这千来年中,从来没有割断与人民的精神关系。”中国戏曲产生于人民,发展于人民,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民性,而中国戏曲的人民性是与时俱进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并举”政策,都是新时代我国戏曲改革与建设的指路明灯。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我刊在第九期“中国思想肖像”栏目特别推出“我这一生愿意为戏曲事业献身·郭汉城专题”,特别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前海学派”继承者安葵、谭志湘、刘文峰、陈曦4位资深学者和《郭汉城评传》作者张林雨老师的倾情支持,让我们有幸与他们一起分享百岁学者郭老“偶入红尘里,诗戏结为盟”的精彩人生。

文艺为人民,是长期以来党的文艺工作的根本方向。而“服务人民、塑造人民”,需要的正是“扎根大地、深耕大地”的实践精神。几十年来,郭汉城先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走遍中国各剧种、各剧团,深入各地戏曲基层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孜孜不倦于看戏改戏、修史著论,惟叹“一千年太久,只争朝夕”,为实现中国戏曲理论研究事业的梯队发展和有序传承而殚精竭虑。

“升沉日月,早消磨了,倥偬几多星岁。就里堪怀,凭栏拍剑,火热心头味。也知狂直,书生意气,老去情犹难已。对沧溟、欲乘寥阔,因风飞起。”今年已103高龄的郭汉城先生说:“我老了,已经超越生命的‘时间笼子’,我现在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人热情忙碌地奔波在江山风浪里,夜以继日地建设祖国、创造文明,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那一幅图画一定是最美好的,因为有如郭老一代代文艺工作者为这幅图画描绘了最美好的底色。

2010年11月,郭汉城先生获聘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人民性中国艺术研究院
刘少宁《坚守·八步沙》
戚鑫宇《待》《纪念》
叶紫《家书》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