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常见的偏误词分析研究
2019-09-11刘叙彤
摘要:在汉语国际教学中有些词语的运用很容易发生偏误,比如时间词、量化词以及离合词。[1]在汉语文学中,表示时间的词语非常丰富,是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组成部分,在汉语写作或交流中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有些时间词是非常相近的,所以在表达时易产生偏误,如:“刚”“刚刚”“刚才”。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些比较容易发生偏误的时间词进行研究分析,希望通过简单的阐述,可以为汉语国际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汉语 国际教育 偏误词
时间词是对事物发生的时间段进行区分的,一般在漢语中的应用不像数字时钟表达的那样确切,它只是对时间段起到划分的作用。当时间词作为状语出现在表达的语句中,可以起到修饰或统领范围的作用。[2]表示时间词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一会”“日出”“黄昏”“刚才”“中午”等。通过对北语HSK(汉语水平考试)的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检索研究发现,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很多的留学生在时间词“刚”“刚刚”“刚才”的应用上出现了很多的错误。本文希望通过对“刚”“刚刚”“刚才”出现的偏误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和系统的描写,可以帮助留学生来了解“刚”“刚刚”“刚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减少使用中出现错误的概率,并对汉语国际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时间偏误的类型
对时间词,“刚”“刚刚”“刚才”发生误代的原因是因为对时间段的划分不明确,也缺乏对这几个时间词含义的理解,下面笔者就针对“刚”“刚刚”“刚才”容易出现偏误的原因进行举例分析。
“刚”代表了才发生事物的一种状态,是才发生过的。想要表达事物才发生的状态,正确的时间词是应该是“刚”,但是留学生在时间词运用的时候很容易误用成“刚才”。例如:错误用法——小A刚才放学回家,爸爸就告诉他写完作业就可以带你去游乐场玩;正确用法——小A刚放学回家,爸爸就告诉他写完作业就可以带你去游乐场玩。
“刚刚”一般是作为副词出现在词句中的,它代表了事物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但是距离事物发生的时间间隔比较小。想要表达事物很短时间以前发生的状态,正确的时间词是应该是“刚刚”,但是在日常的时间词运用的时候很容易误用成“刚才”。例如:错误用法——她刚才上学去,你现在去追她还来得及;正确用法——她刚刚上学去,你现在去追她还来得及。
“刚才”是名词时间词,代表了事物已经发生了有一段的时间间隔,而且间隔的时间段相对较长,这种情况下也很容易在使用的时候和“刚”“刚刚”发生偏误。例如:错误用法——你刚(刚刚)不举手就是表示弃权了,现在发言已经不能作为参考意见了;正确用法——你刚才不举手就是表示弃权了,现在发言已经不能作为参考意见了。
“刚”“刚刚”“刚才”作为时间词,它们在大体的意思上还是很相似的,但是它们不仅词类不相同,而且对时间间隔的划分意义也是不相同的。在上文的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刚”代表了事物才发生的状态,在时间划分上属于及时发生后的一种状态;而“刚刚”代表了事物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但是距离事物发生的时间间隔比较小,是属于刚才、方才、恰恰好的一种状态;“刚才”代表了事物已经发生了有一段的时间间隔。因此,外国留学生在使用这些时间词的时候对它们之间意思没有深入的了解,[3]才导致了使用这些时间词的时候发生了偏误。
二、汉语国际教学建议
通过上文对时间偏误词“刚”“刚刚”“刚才”的研究分析,大体地了解了在使用时间词时出现偏误的原因,通过对原因的简单分析,对汉语国际教学和教材编写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在教材编写的时候,需要对“刚”“刚刚”“刚才”进行详细的分析,让留学生可以深刻地了解它们之间不同的表达意思。
第二,还可以对“刚”“刚刚”“刚才”在语法上进行详细的解释,让留学生了解语法的使用规律。
第三,可以对留学生进行情景模式的教学,[4]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深刻领悟这些偏误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法的使用规律,从而减少偏误情况,更好地进行汉语基础的学习。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刚”“刚刚”“刚才”出现的偏误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和系统的描写,举例说明“刚”代表了事物才发生的状态,在时间划分上是属于及时发生后的一种状态;而“刚刚”代表了事物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但是距离事物发生的时间间隔比较小,是属于刚才、方才、恰好的一种状态;“刚才”代表了事物已经发生了有一段的时间间隔。可以帮助留学生来了解“刚”“刚刚”“刚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参考文献:
[1]王晓雁.针对韩国和朝鲜留学生的汉语写作教学策略[J].大众文艺,2018(23).
[2]杨辉,王敏.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拿X说事”结构研究[N].嘉应学院学报,2018(36).
[3]周宇婷.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离合词教学探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8.
[4]李凌.东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常见的语序偏误分析——以红河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7(26).
(作者简介:刘叙彤,女,延边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