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精神的三个层面
2019-09-11巴合提压力·买买提
摘要:浮士德的一生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自我超越。这个特点学者们给它命名叫“浮士德精神”。本文将主要讲述浮士德精神的三个层面。
关键词:浮士德 精神 歌德
一、歌德精神
歌德25岁的时候开始写《浮士德》,82岁的时候基本上写完了。《浮士德》浓缩了歌德一生的关键词,比如浮士德对中世纪四大学问的否定,大家认为主要对应的是“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青年歌德。“狂飙突进运动”的几个关键词自然、自由、天才、创造、行动都是针对中世纪的文化直接提出来的。像歌德年轻时期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主人公维特就是一位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精神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浮士德辅助皇帝的政治生活,让人很自然地想起了歌德的从政生涯。1775年,26岁的歌德去了魏玛公国担任枢密顾问。歌德是一个特别有责任感的人,也是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人,精力旺盛,所以他实际上成了魏玛共和国的大总管,什么事都干。与海伦的结合也就是浮士德寻找古典美的那段经历,在歌德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直接的对应。在魏玛公国的最后一年,歌德觉得有点失望,感觉到自己这么辛劳,看不到希望。所以在最后一年,他一个人悄悄地跑了,跑到他童年时代就向往的意大利。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文艺復兴复兴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而歌德主要朝拜的是意大利的罗马,罗马是西方古典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浮士德最后一种生活——社会生活也体现出歌德的一种终极理想,就是希望能够把当时的德国建设成一个和英国、法国一样的富裕而自由的资产阶级王国。由此可以看出,浮士德的一生,其实浓缩了歌德不断地寻找自我出路和民族出路的一生。
二、德国精神
在歌德所处的时代,德国是一个让人失望的国家。对此学者都有比较准确的分析,比如说政治上让人失望。德国不像英国、法国那样,在当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它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一个国家被分裂成360多个小邦,一个德国人是找不到归属感的。这种政治上的落后也就带来了经济上的落后,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商人要做生意,从一个小邦运货物到另外一个小邦,他就会面对一个困难,那就是不停地交税。因为每个小邦都是要收税的。所以100多里的路,可能要交三十几次的税。所以这个国家的经济不容易发展。更可怕的是德国的资产阶级让德国人民看不到希望,他们特别软弱无能。好在当时的德国有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他们开始批判现实,反思现实,改变现实,比如说歌德、席勒、康德、黑格尔等等。他们拯救德国的方式可能不完全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希望德国出现一个人,或者一种精神来拯救德国,把德国带出迷途,这种精神其实就是浮士德精神。
三、欧洲精神
欧洲精神是一种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从反映资本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由、快乐、自信、自我反思及怀疑、理性与克制、冒险与实干,而浮士德的资本主义精神是这些精神的一个大集成、大融合。它反映出欧洲文化,体现在从文艺复兴到启蒙主义300年的过程中,欧洲人不断地摆脱蒙昧主义,探寻理想生活和幸福生活的那种历程。浮士德精神的象征含义中有一种理解是大家都比较认同的,即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浮士德首先是人类的一个象征,这就意味着人类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是不断清明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歌德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在他看来,人类的历史包括经济、文化、伦理、道德、艺术跟法律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人类是不断倒退的。比如说在希腊神话中,希腊人把人类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一代不如一代。还有一些浪漫主义作家认为人类是不断退化的,人类最美好的时代是原始社会,资本主义时代是非常邪恶的时代。但歌德是人类进步论的力挺者。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很崇拜辩证法。我们很容易发现歌德在《浮士德》当中设置了很多矛盾,比如说至善和至恶的矛盾,相对善与相对恶的矛盾以及浮士德自身的灵魂与肉体的矛盾,因为矛盾是普遍的,所以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四、结语
《浮士德》的创作贯穿了歌德从青年到老年的时间,融合了歌德一生的经历与当时德国和欧洲的大背景,从而衍生出了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特点的浮士德精神。此精神可分为歌德精神、德国精神、欧洲精神三个层面。
(作者简介:巴合提压力·买买提,男,硕士研究生,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人文分院,助教,研究方向:世界文学、比较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