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化与摇滚风:论传统经典文本的现代音乐改编和传播

2019-09-11黄健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华阴老腔将进酒

■ 黄健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近两年中国电视传媒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开办了越来越多传统文化类节目,如《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可以说,这些节目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领了大批中国观众重新关注中国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

2018年2月,央视一套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流行歌手凤凰传奇组合演唱了一首由中科院半导体所博导陈涌海作曲的唐李白乐府古诗《将进酒》,引发收视狂潮以及关于传统歌曲现代改编和传播的热烈讨论。随后,节目组请到作曲者——“摇滚博导”陈涌海教授登台,即兴弹唱这首《将进酒》,只见雄浑豪迈的诗词和狂野恣意的吉他相得益彰,歌声里唱出了缠绵惆怅、沧桑悲哀的故事与情结,给观众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也给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带来深刻启迪。事实上,这次唱红的《将进酒》并不是近年传统歌曲现代改编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在此之前,同样在国内音乐界、尤其是流行乐坛引发现象级关注和讨论的还有2010年李玉刚推出的个人歌曲《新贵妃醉酒》,以及2016年央视春晚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共同表演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这三部作品堪称近年传统经典文本现代改编和传播的现象级作品。

一、李玉刚《新贵妃醉酒》:经典折子戏的当代流行乐“翻译”

戏曲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文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戏曲艺术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人们对于多种新形态的艺术形式有更高的喜好程度,随着西方流行乐的传入,中国传统戏曲被挤压得尤其明显。但近几年,许多戏曲与流行音乐进行碰撞,创作出一系列带有中国古典音乐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尤其以添加戏曲元素为特色,例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就是其中较早打开市场的成功案例。

《新贵妃醉酒》是在梅派经典京剧折子戏《贵妃醉酒》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讲述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但《新贵妃醉酒》的旋律及歌词并不包含《贵妃醉酒》中的唱段,而是将《贵妃醉酒》整出戏的故事、情绪、意境“翻译”为一首带有京剧韵味的流行歌曲,并在部分演唱中借鉴京剧的演唱方式及技巧。《新贵妃醉酒》中李玉刚一人分饰两角,男、女声交替进行演唱:歌曲以男声开始,低缓深情,以通俗唱法缓缓道来,但到了“爱恨就在一瞬间”这一句,流畅切换到女声音域,让听众眼前一亮。女声部分的音色,一定程度上模仿了京剧旦角——尤其是男旦的嗓音,调门较高,声音温柔细腻,一往情深。歌曲行至“问君何时恋”一句时,即进入了本歌的高潮部分,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杨贵妃与唐玄宗凄美的爱情故事,悲哀婉转、余音不绝。可以说,《新贵妃醉酒》是以戏曲唱法作为整首歌的音乐基调的。①

京剧演唱中,咬字和吐字方式是唱腔考究的重点,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所谓“切音”——即用反切法发音,把字头咬得有力而清晰,元音的延音时间稍长一点,音素转换时咬得紧一点慢一点,音尾的归韵偏重一些,使得整个字音素的时间更多一些,听起来更具有音韵的美感。与之相反,通俗歌曲的演唱则接近日常口语,不但字头到字尾的全过程转换时间要快,而且要在一瞬间把字吐完,还有保证歌词的清楚表达和连续完整性,有口语般亲切感人的特点。李玉刚在演唱通俗部分和“戏曲”部分时,就运用了完全不同的演唱吐字方式,在“戏曲”部分咬字采用切音方法。《新贵妃醉酒》中,李玉刚演唱通俗说唱音乐部分时,字头到字尾轻而快地带过完成吐字,韵母没有在口腔停留的过程,尾音只是经过下口腔,而并未共鸣送到鼻腔中,显得非常口语化,自然顺畅,而在戏曲部分,第一句“爱恨就在一瞬间”一句句末的“间”字,就把字头“ji”吐得很长,咬字较紧,把母音“a”在咽腔里挺立集中起来,咬得非常圆,并把声音从头顶上送出去了,最后把字尾“n”送到了鼻腔共鸣中,落音较重。同时,他在咬字吐字的时候,充分利用面部的笑肌,两腮运动积极,嘴角横开向上弯,使戏曲发声咬字更加细腻和明亮。这样就很明显地做到了传统戏曲与通俗歌曲的区别,也同时实现了男声与女声的明显区别。②

综合以上,李玉刚《新贵妃醉酒》对京剧折子戏《贵妃醉酒》的“翻译”,基本达到了“信”“达”的要求。只是“草根”出身的李玉刚在创作风格上有其媚俗之处,其《新贵妃醉酒》也恰好起到了将原本与普通观众有一定距离的京剧艺术“俗化”的作用,因而在当年取得了轰动性的传播效果。

二、谭维维《华阴老腔一声喊》:传统戏曲声腔与西方摇滚乐的碰撞

根据《华阴戏曲志》记载,华阴老腔起源于西汉时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最为兴盛,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艺术之一。华阴老腔早期与皮影戏结合,由签手、副签手、前手、后台、板胡五人就可以完成演出。华阴老腔的演员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农民,农闲时演出,与陕西当地的风俗、人情、方言等都密切相关,音调老辣、慷慨激昂。陕西地区除了华阴老腔之外,还有秦腔、碗碗腔、弦板腔等其他腔调的剧种。老腔与其他腔调相比,更富原生态、更具语言性,在同一个唱段中融合说、念、唱等不同的表演形式,有明显的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痕迹。此外,老腔在每句唱腔旋律结构句末处都有一个三拍的乐节形式,这个特点在其他剧种中绝无仅有。

华阴老腔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历来受到文化界的注意。很多知名电影中都有华阴老腔的身影,以陕西为背景的话剧《白鹿原》中也曾经上演过华阴老腔,华阴老腔甚至受邀参加了2007年的央视戏曲春晚。但由于文化的单一性,关注包括华阴老腔在内的传统艺术的青少年只是很少一部分,使得华阴老腔的市场越来越受限,受众越来越少,出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其传承显得岌岌可危。③转机出现在2015年底至2016年初,2015年12月东方卫视音乐节目《中国之星》中,青年歌手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合作一首《给你一点颜色》,即获得“炸裂”般的好评。2016年央视春晚,谭维维再度携手华阴老腔艺人带来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成为该届春晚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之一。自此,“老腔+摇滚”的融合红遍流行乐坛。

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声喊》,主旋律以华阴老腔为基础,与西方的摇滚乐相结合,这种“原生态+摇滚风”混搭的方式,令中西方音乐擦出巨大的火花,在艺术上取得惊人的效果。其演唱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一唱众和的演唱方式。《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演唱分为两个部分,谭维维主唱,老腔艺人们群声相和,很好地借鉴了传统戏曲“帮腔”的演唱方式。其中,主唱谭维维嗓音高亢、豪放,十分独特;帮腔的传统艺人则采用华阴老腔“吼”的演唱方式,营造出了千军万马背水一战的效果。

第二,“接地气”的演出形式。老腔艺人演出时,演员们表演服饰接近生活,演出动作也有很大的随意性,舞台布局错落有致,有人坐在长凳矮凳上,有人蹲在舞台上,或者干脆席地而坐。与之相应,谭维维的舞台走位也显得自然随意,坐在老艺人身边时还模仿了几下针线动作,试图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在舞台上,贴近当地百姓生产生活。

第三,浓郁的“摇滚风”。谭维维唱功扎实,2002年曾获全国歌手大奖赛优秀奖。在《华阴老腔一声喊》中,她有意识地借鉴了戏曲的发声方法,通过打开鼻腔和牙关,让后咽腔立起来,使声音坚挺、有力度;加上多年民族唱法的功底,谭维维对作品的处理具有灵活的驾驭能力,歌唱气息饱满,咬字清晰,高音的“吼”才如此气壮山河。老腔艺人们帮腔的吆喝、嘶喊更是音量惊人,原生态、不加修饰的演唱,喊出了老腔的倔强性情,历经千年的精神内质,让观众听起来热血沸腾。歌曲伴奏乐器则以打击乐器为主,手锣、撂锣、马锣、勾锣重叠乐器的使用,艺人们拍打枣木、敲板凳加上电声乐器,节奏十分强劲。再加上春晚华丽炫目的舞美灯光,视听结合、音画同步,制造出一种强烈的戏剧效果,因而有了“东方摇滚”的赞誉。《华阴老腔一声喊》整个舞台铁马金戈、气吞山河,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封神榜》《说唐演义》等中的战争场面和英雄故事历历在目,很好地迎合了中国年普天同庆的喜庆欢腾场面。④

此外,为了彰显华阴老腔的韵味,谭维维在演唱中还加入了一些地方音乐成分。首先是咬字,结合陕西方言特点,如“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山”唱的“san”,把卷舌音变成平舌音,一下就带出“关西风味”。⑤这种处理方式,借鉴了我国民族声乐中“润腔”的创造性特点。⑥再如在西北风格的音乐中运用较多的滑音,也在《华阴老腔一声喊》中大量出现,且多为前滑音——如“巨灵”“劈”“拐”“一”“挂”等字前,特别是动词“劈”“拐”“挂”等字前。这些滑音使得歌曲音色也更为浓烈强硬,更生动地表现了西北人民爽朗坚定、热爱生活的性情。《华阴老腔一声喊》夸张、粗狂的特殊情感,与谭维维的独特音色相得益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打破了近年流行歌坛甜蜜、“小妹妹腔”的演唱风格。

《华阴老腔一声喊》的A 段(如图1)是整个歌曲的精彩部分,旋律和歌词都表现出浓郁的陕西风味,把老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戏曲中的“韵味”也在歌曲里通过装饰音、滑音、强弱得到充分体现。

1=D 4/4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强调,戏曲及其他民族传统艺术改革的核心是“移步不换形”——“形”即传统文化的“根”,是民族传统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审美风格。华阴老腔作为传统民谣,是传统音乐文化、民族艺术的“母语”,也是当代音乐创作的主要养分。这些被提炼出来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被艺术家融入到当代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都市文化和大众通俗文化等多层文化类型当中,让传统音乐文化重新获得生机。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即以“老腔+摇滚”的形式,为全国的观众献上一场中西精华的文化碰撞,达到了梅兰芳先生所谓“移步不换形”的效果,让华阴老腔这个几近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当代流行音乐和现代新媒体的力量,重新走入了观众们的视野。

三、陈涌海《将进酒》:古诗的“摇滚”意象化

诗歌与音乐是共生同源的艺术文化,又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音乐属于有声的艺术形式,人们多以听觉来感知,诗歌则是用文字作为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人们以视觉来感知——但二者在表达、传递情感方面是相通的。人们在表达情感的初始,或许多以语言(包括文学)出之,当语言不足以表达内心感受时,便会逐渐升华到更高的阶段,即《毛诗序》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就诗乐相和来说,诗的情感内容决定了歌的音乐基调是轻松或压抑、豪放或悲苦等,使得音乐基调包含了一部分诗歌内容。⑦

陈涌海创作的《将进酒》以李白原诗为依托,歌曲整体风格豪放愤激、起伏跌宕、宽广雄壮,加之演唱者音色浑厚,使人听之产生气鸣山河的感受。歌曲采用4/4拍,整体节奏固定平稳,由于陈涌海是楚人(湖南籍),所以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运用小快板的速度。作品中的吉他扫弦的演奏技巧,用粗狂不加修饰的声音来表达原诗悲愤、豪放的情感。这些特征都是符合当下流行音乐、尤其是摇滚乐的结构特征的,也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及音乐品味相适应。

陈涌海的作曲,成功地将《将进酒》原诗转化成现代摇滚的音乐语言意象。诗乐相和,但二者相较,音乐比诗更具直观的表现力:将诗谱成音乐旋律,“音心相映”地将歌者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文字难于表达的情感得到揭示和升华,塑造出生动有个性的音乐形象,很容易把听众带入歌词的意境中。如李白原诗以黄河为意象,通过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寄托自身的豪情壮志,抒发“悲”“喜”“愤”“狂”等情绪。陈涌海作曲的《将进酒》则仿佛真让人看到黄河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效果,同时感受到丰富激烈的情绪,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符合中国传统艺术及古典美学“意象说”“意境说”的范畴。

具体谱例,先看开篇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图2)。

1=G

图2 《将进酒》开篇两句谱例

诗歌以三言短句“君不见”开篇,用反问的方式引起听者兴趣,语气比普通的陈述句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深思。这两个构成排比的反问句,气势磅礴、先声夺人:首句以黄河为意象,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张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黄河带来的震撼尚未过去,“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强烈意象又映入眼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两组意象,空间和时间范畴的巨大跨度和夸张带来强烈冲击。但无论是河水一去不返抑或是青丝朝暮成白发,都是在感叹人生短暂的悲苦。这样大起大落式的悲情,需要用激烈的方式一泻而出地唱出来。与之相应,歌曲创作亦采用上下句结构,乐曲开始的第一句高亢、豪放,旋律结束在B角音上,第二句结束在E羽音上,一问一答的形式和原诗的起兴手法一致。旋律的发展以平稳级进为主,直抒胸臆感慨人生短暂,以河水一去不返比喻青春易逝。“不复回”采用八度大跳,旋律线的波动幅度增大,可产生紧张、激动、振奋的艺术效果,同时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再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如图3)。

1=G

图3 《将进酒》第二段谱例

诗歌进入第二段后,转而描写及时行乐的欢乐,并表达对自我才能的极度自信。根据歌词的意境,曲作者在这里采用情绪坚定果断、节奏音型急促有力、旋律线条起伏跌宕的手法,以与原诗“千金”“三百杯”的夸张手法相吻合。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场景是热闹欢快、极具动感的,歌曲也须将这种动感表达出来。对此,陈涌海的创作旋律线条跨度大、音调高亢,加上吉他急促的扫弦、和弦连续交替使用,上下句结构,形成呼应,画面感极强给人一种回忆叙述的感觉,以表达作者在表面的欢愉下,内心深沉、慷概、悲怆的深厚情感。⑧

像这样的“意象化”工作,将原来相对抽象的语言文字诗句,变成具体可感的音乐歌唱,引发更多人的理解与共鸣。因此说陈涌海作曲的《将进酒》,是将现代流行的摇滚乐注入古诗的字里行间,唤醒了原诗的灵魂,使人感受到“千年前诗仙的内心”,令古诗重获现代生命。

四、关于传统歌曲的现代改编与传播的跨学科思考

由此,我们可以从文学、艺术学、美学、传播学等融合视角,简单总结对于传统经典文本的现代改编和传播方面的几点经验。

1.打破过往专业院校的演唱方式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扶持专业院校的传统音乐文化相关专业是非常必要的,它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新型传播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古曲演唱具有“一难、二雅、三涵”的特点,不仅是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古曲歌词多是著名诗篇或者专业创作,这就要求曲作者既要有深厚的音乐创作功底,又要对古典诗词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这样创作的歌谱才能揭示歌词的深刻涵义。

在我国当下,古曲的伴奏在专业院校通常选用钢琴,演唱场地一般是在室内或音乐厅,属于典雅的“贵族音乐”。陈涌海的表演形式无疑打破了专业院校的传统古曲唱法——他用吉他伴奏,歌曲高潮部分采用扫弦演奏技法;他的嗓音豪放粗犷,歌曲旋律包含几个八度大跳,几次重复从他的歌声里逐渐递进推向高潮,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这样的演绎方式,和李白原诗中的“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情绪相吻合,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把那潜在的、如波涛汹涌的愤懑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陈涌海的演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古曲的演唱难度,能够让更多受众传唱,因而能够广为流传。

2.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传统歌曲的现代改编与传播,既要具备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美感意蕴,又要与现代人的生活及趣味取得共鸣,才能打通时空,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如古老的华阴老腔,随着与西方时尚元素的结合,被热情的观众和音乐人奉为“黄土地上的摇滚”,看似“野蛮”的砸板凳也被看作是一种“重金属”的艺术行为。裹着时尚的外衣,华阴老腔返璞归真,这种高亢、豪迈的表现形式被更多人认可,而现代元素也成为了华阴老腔的装饰,符合了现代人对多元文化、多元审美的标准。与此同时,淳朴、原生态、无雕饰的华阴老腔与青年一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更多人喜欢上了华阴老腔的精神品格,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固步守旧的文化只能尘封在博物馆,适当地改良、扩充艺术价值,把握好多元文化的平衡,才能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作为文化发源地,华阴市为华阴老腔的传承者们颁发了30万元的奖金和“突出贡献奖”的荣誉,为农民带来了实际的、不菲的经济收入,从官方的角度肯定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老腔艺人们开展了两期华阴老腔免费培训班,培训了百余学员,切实的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样的热潮下,华阴老腔甚至作为阅读和写作的素材出现在了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中,得到进一步推广传播,令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和接近我们的传统文化,爱上“砸板凳、挂烟袋”的野性、淳朴、原汁原味的华阴老腔。⑨

3.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介

传统音乐的欣赏本身具备一定门槛,现代媒介则将这个门槛降到最低。我们知道电子媒介传播之所以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是因为其降低了受众的标准,只要拥有播放设备,就能够感受到与作者还原度极高的艺术作品,不像乐谱传播,要求受众必须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才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艺术效果。当下网络传播日新月异,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大家展示自我的新舞台。如“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等各类支持音乐人上传原创音乐的网络平台越来越丰富,音乐爱好者只要能够连入互联网,就可以和自己喜欢的音乐人直接对话,互相分享、寻找共鸣,也使得很多有共同兴趣的音乐爱好者聚集在一起,组成网络音乐社团。

电子媒介传播赋予音乐文化“大众性”,这一特性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推广和教育传承产生积极影响,带来新的机遇。传统音乐文化要真正被广泛传承、喜爱和发展,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扩大普通民众对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认识,让大家接受更加广泛意义上的传统音乐文化,为传统音乐文化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随着重视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过去的一年中,包括央视在内的许多有影响力的官方媒体相继推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古曲新唱”节目,本就受人追捧的“经典”与影响力强大的央视强强联合,导致了必然流行的现象,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如《经典咏流传》,即2018年初央视一套周末黄金时间推出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由于新颖的创意和超高的制作水平,《经典咏流传》一开局就在众多音乐类综艺节目中突出重围,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该节目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不仅带领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深层价值,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也让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和主流价值观在当下产生共鸣,用中华文化的“重光”经典来反映文化盛世。

至于陈涌海的《将进酒》(创作于2009年左右),在登上《经典咏流传》舞台之前,其弹唱视频就已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由于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和“摇滚博导”的有趣“人设”,令原本无心插柳发布到网上的视频获得了很大的反响,视频很快就获得了超过千万次播放量的佳绩,甚至登上了2012年网络春晚的舞台,陈海涌因此被邀请参加许多真人秀节目。到2018年央视策划《经典咏流传》节目,受邀的凤凰传奇组合从网上流传的陈涌海弹唱《将进酒》视频获得灵感,翻唱了这首歌,并大获成功。《将进酒》这首歌由此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进一步传播,“陈涌海”“将进酒”等关键词更是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传遍大江南北,插上双翼直飞云霄,成为近年传统歌曲现代改编和传播的典范。

由此可见,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播,关键在于理念和意识的开拓。相关从业者需跳出传统的传播方式,利用现代更快捷更高效的方式传播优秀文化,从传播技术的层面上,将制作程序产业化,利用便于推广的现代大众媒介进行“多层综合传播”⑩。一方面,互联网的大力推广使得网络传播的媒介更具有实时性,因为网络语言并非拗口晦涩,让大众更加愿意接受。听众随时登录网站便可以收听、下载独立音乐人制作的作品。如此一来,音乐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纽带取消了,使得双方可以更加直接、及时地进行交流和反馈;另一方面,现代大众电子媒介促进了例如音响音像媒介、广播电视等过去互不相关的电子媒介的相互融合,一个更完整、更统一的音乐信息传播网络就此产生。随着电视、互联网、广播等电子媒介的逐渐发展,为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更新、更快的传播方式,进而促进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从《新贵妃醉酒》《华阴老腔一声喊》到《将进酒》,即可看出传播方式发展对古曲改编作品的影响。可以说,当今传统音乐文化的多种方式的同时传播,已经将包括传统音乐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的传播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如何利用便于推广的现代大众媒介进行“多层综合传播”,是民间音乐和传统歌曲现代传播的时代命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投入和创造。

注释:

① 万冰瑶:《MV画面的多重构建创作对戏曲元素的运用——以李玉刚〈新贵妃醉酒〉为例》,《戏剧之家》,2015年第20期。

② 梁晨:《戏曲流行乐的唱腔与播音发生的结合——以李玉刚〈新贵妃醉酒〉为例》,《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③ 袁靖茹:《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摇滚乐中的华阴老腔》,《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④ 刘瑜:《试论华阴老腔的艺术特点》,《大舞台》,2014年第4期。

⑤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还有1999年央视春晚播出的武汉民族歌手李琼演唱的《山路十八弯》。《山路十八弯》唱出了鄂西方言与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李琼在不仅音色上追求个性化,在咬字吐字方面也引入鄂西方言,比如“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排对排”——“这”字唱成“ze”,“水”字唱成“sui”,“是”唱成“si”等。这也意味着我们民族声乐中的“字正腔圆”“润腔”问题也是有色彩区域性的,不能机械遵照标准普通话一刀切。

⑥ 歌唱中的“润腔”,就是所谓“筐格在曲,色泽在唱”,即以旋律的骨干音为基本,骨干音周围、时值和音高做一些随意性较强的“小音符”变化,在歌唱时能构成同中有异的变化。各种“润腔”手法的创造性运用,能够深入刻划地方语言特色,结合地域风格,让声乐作品更加有感染力。

⑦ 周亮:《花儿文学性与音乐性的关系研究》,《社科纵横》,2012年第4期。

⑧ 20世纪40年代,俄罗斯音乐家齐尔品为在巴黎深造的周小燕专门打造了7首中国歌曲,《将进酒》即是其中之一。齐尔品《将进酒》尽管按照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为基础作曲,但是依据西方惯例采用钢琴伴奏的色彩性和声来制造气势,在音高、节奏、音色等各个方面融入了西方现代音乐的元素,造成与原诗情感存在较大的偏差——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人气节的齐尔品,实难真正进入李白《将进酒》的精神世界。类似乐与诗的疏离,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任何创作者都不可避免的。参见秦旋:《乐与诗的疏离——论齐尔品为中国诗词〈将进酒〉配曲的文化误读》,《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⑨ 胡丹:《当华阴老腔“一声喊”之后》,《中国艺术报》,2016年2月24日。

⑩ 赵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下),《黄钟》,2004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华阴老腔将进酒
唱首老腔给党听
老腔新韵绕梁来
浅析华阴老腔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承
老腔唱新歌
将进酒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将进酒》解读
华阴老腔的音乐形态及传承与发展研究
华阴党建引领助脱贫
基于网络语言文本分析的全域旅游发展提升策略研究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华阴老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