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
2019-09-10禹淑莲
禹淑莲
【摘 要】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既是教育部提出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又是新时代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落实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4.014
一、实践教学面临一些亟待化解的难题和挑战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摆正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致使实践教学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实践教学徒有虚名。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牽强附会,致使教师和学生把实践教学当做作一种负担,消极应付,缺乏搞好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将实践教学反客为主。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主次关系,实践教学不能错位、越位,不能使二者关系本末倒置。三是过度强调理论教学放松实践教学,致使实践教学名存实亡失去应有的地位。四是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投入、探索、效果考评等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各专业课对思政课形成的隐性冲撞和“合理”挤压,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易被弱化、泛化、散化、虚化和简化。五是高校在具体落实文件精神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认知偏颇,致使在具体推进和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对组织管理、教学落实、活动组织、条件保障、效果测评等方面难以到位。因此,必须正本清源,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才能使实践教学活动常态化、机制化。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
1.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精心教学设计形成生师互动。通过构建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模式,将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与本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积极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辅导、线上与线下考核结合为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和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广和充实富有实效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制定和落实校内实践活动计划,有计划地开展本土教学的现场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构建“三点一主线”实践教学测评体系,破解考评机制不到位的难题,化解实践教学被简化的趋势。
2.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完备实践方案。严格按照课程体系要素制定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方面注重提升师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网络行为自觉能力;课程结构方面强调课堂内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按照2:5:3结构设计;内容方面重视凸显教与学的实践性向度;在课程实施上给予每门必修课0.5学分、相应学时的支持;评价方面突出家校社协同考核评价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方案既是达成实践教学课程各要素要求的教学设计,也是保障实践教学有序有效开展的活动规划,具有规范教学和规范实践两个维度。为此,思政课要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方案,在规范教学方面按照教学基本要求,为实践教学单独制定实践教学大纲、进度表,明确实践教学目的、要求、内容、过程等,形成考核的规范化教学督导流程,确保实践教学有规可行。
3.用网络优化实践教学,促进网络思政与网下融合。构建网络思政学习平台提升网络自主学习思政能力,实现网上与网下思政融合育人。开展网络思政微课开发与运用,实施网上思政学习与互动,突破思政教育“不接地气”、“活不起来”的局限。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从两方面推进:一是开展对网络虚拟空间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围绕网络热词、网络事件、网络直播、网络道德、互联网立法等主题,在网络上搜集相关文章、图片、视频、音频等,精心设计网络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研判,形成网络实践的小组观点,通过网络实践教学的学思践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观、道德观、法制观。二是推动用网络技术的实践教学。借助互联网资源整合和传输功能把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用网络技术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4.勇于改革创新,拓展七种形式。一是讨论类。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等,教师在讨论主题设计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紧围绕教材重点和难点问题、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二是观感类:包括校内外参观考察、听专题报告,撰写观后感、读后感等。三是研读类: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事政策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深入思考和理解课程内容。四是竞赛类:包括知识竞赛、歌咏大赛等,让学生在参与各级各类竞赛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理论的认同。五是实践类:包括专题调研、人物访谈、政策宣讲等,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中自我教育、管理、完善和提高。六是展演类:包括总结汇报、实践成果展示、文艺汇演等,让学生把在一定时期内思考、研读、调研的问题或排练的节目在一定范围汇报展示出来。七是反思类:包括热点分析、历史追忆、现实观照等,让学生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和情与情的碰撞,达到情感的升华和信念的坚定。
5.突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学相结合。优化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树立正确的高校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及校风和校园文化宣传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更感性、更直观地领会理解所学理论的内涵,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认同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样就自觉达到了提高修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德毅.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高教探索2019,05.
[2]杨丽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07.
[3]郑云斌.新时代思政课“课堂+实践+网络教学新模式[J].教学与研究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