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状态是研学,最好的课堂是实践
2019-09-10管月英
管月英
读万卷书要行万里路。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研学旅行,研学是途径,实践是手段,知行合一是研学实践教育的目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研学实践教育的宗旨,立德树人是研学实践教育的根本。
最美的状态是研学,最好的课堂是实践。但要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确切地说,这其实是一件稍有不周就会引发争议的事。怎样才能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
首先,研学旅行是课堂的有机组成和有效延伸。“行走的课堂”是为了将孩子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使其成为孩子们早期“学以致用”的手段和重要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学”对学校和教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要求,至少应该不比正常课程的标准低。否则,学生和家长可能就会觉得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其次,研学旅行应该是基于完整的研学教育理论、完善的研究教育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教育理论和研学教育课程应该以《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教育理论上从理论框架、教育目标到研学规划,课程研发上从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设计到行前行中行后实践课程研究等方面,形成层层推进强化实践体验、追求学生参与及成长的逻辑闭环。
最后,研学旅行从实施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有研学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方案;有严格实施既定方案,或根据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既有方案;还应该有安全返程和评估总结等。
从研学教育理论、研学教育课程开发、研学教育实施三个维度立体构建研学教育的闭环逻辑,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会,从与自然、历史和社会方方面面接触中获得更真实的自我体验,研学旅行成为学生“身临其境”学习、拓展思维和眼界、丰富知识和阅历的“行走的课堂”。
什么是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是学校充分利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研学旅行是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方式,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方式。研学旅行是根据新课改精神,贯彻新课程实施要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创新举措,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研学旅行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就是行走课堂,它转变了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丰富了学生生活阅历,扩大了知识视野。让孩子们充分地体验和感受自然及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触摸自然、感知社会中,放飞心灵、激活思维、磨练意志、陶冶性情。行走的课堂有生命的体悟、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和思维的沟通,有理念的传承、精神的孕育和人格的升华。一次策划有力、组织得当的研学旅行,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担当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交流沟通水平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逐步上升为家国情怀的蕴涵、人文素养的提升。
正如美国学者斯普瑞特奈克在《真實之复兴》中所说,教育“应该增强而不是割裂那种儿童感觉到了但又没有说出来的与世界的联系感”。研学旅行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等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研学旅行寓学校教育于生活教育之中,寓学科知识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研学旅行是常规课堂的拓展,既是学科知识的延伸,更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内化方式。研学旅行寓教于乐,这些有趣的课外活动更像是一个个剧场,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游,在行走中学习知识,在行走中修炼自己,而这样的活动必将成为孩子成长岁月中非常美好的记忆。
研学旅行也是一个能够激发兴趣,挖掘潜力的过程,让每一名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和未来的职业选择、人生发展联系起来。研学旅行就是行走的课堂,它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自主汲取成长养分,用鉴赏的眼光去认识大千世界,让教育更多一些自由,让孩子更富有些灵气,在自由呼吸中渗透一种成长感悟、思想升华……
目前,研学旅行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充分发挥研学旅行教育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师生安全出行的保障机制、资源协调统筹、效果评价考核机制等等。
总之,研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旅游,而是一种体验,一节“行走的课堂”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与自然接触中学到更多知识,拓宽视野,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让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