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舞台艺术片歌剧《白毛女》的传承与创新

2019-09-10李孟霓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21期
关键词:喜儿白毛女歌剧

【摘要】民族歌剧《白毛女》创作以来从第一代王昆主演版到2015年第四次复排成型的3D舞台艺术片歌剧《白毛女》,每一次复排都有对经典的传承,更有加入现代艺术、技术的应用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创新。本文从剧本内容、音乐风格、演唱表演、舞台设计等方面重点对比第一代和第四代《白毛女》,力求透彻分析不同年代同一主题演出所带来的感动与感悟。

【關键词】歌剧 白毛女 3D 传承 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高校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旋律舞台表演策划工作室》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20191053075

1. 《白毛女》的创作背景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大批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运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形式,热情的讴歌了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极大程度的鼓舞了根据地所有军民的抗日斗争行动。随着大批文艺工作者的到来,具有不同艺术宗派理念的人们聚在了一起,这一集体矛盾影响了文艺界的团结以及正在进行的全面敌对斗争。

为了纠正文艺界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正确处理文艺界的根本问题,毛泽东经过深入探究为之后的文艺座谈会做了充分的准备。1942年5月2日,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一次大会在杨家岭召开,毛泽东在大会上讲话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的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为了这个目的,应该解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最后,毛泽东为这次的会议作出了最后的结论:“文艺要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根本问题就是抗日,因此党的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该在抗日这一点上和党外的一切文学艺术家都团结起来。”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各抗日根据地相继传达并且深刻感悟了会议精神,文艺界各位作家、艺术家对此进行了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此后,文艺创作的题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苏联红军向德国进行了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院长周扬的指示下,剧作家贺敬之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众多学者们对1940年流传在晋察翼边区附近“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进行了无数次资料收集,集中探讨,学者们又对传说内容进行了修饰和适量改动,最后创造出《白毛女》剧本。随后由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张庚担任起组织紧锣密鼓的排练的任务。就在排练进行到火热阶段时,女主角林白却病倒了,张庚在急躁不安中却意外发现了工作团中的金嗓子农村女娃,也就是后来扮演女主角喜儿的王昆。终于,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歌剧《白毛女》在延安杨家岭的中央礼堂正式举行了首场演出。《白毛女》将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完美结合,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不但迅速风靡了各个解放区,而且在国统区进行了演出,广受赞誉。

2. 歌剧《白毛女》的排演史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4月28日晚,中央党校礼堂灯火通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白毛女》在这里迎来了第一次的演出。女主角喜儿的扮演者王昆用她那清凉又凄美的歌声,把人们带入了那个满天飞雪的冬天,回到了穷苦的杨白劳的家中。观众席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与1400多名代表完全陷入了这个“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回人”的故事中。王昆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来的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948年4月11日,日联大文工团在石家庄表演《白毛女》,女主角喜儿由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工作团的郭兰英饰演。她的嗓音、动作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了喜儿的情感。表演过程中,郭兰英将自己的经历与喜儿的经历相结合,越唱越气愤,顿时泪如泉涌,不由的失声痛哭起来,唱词也变成了断断续续的道白。台下一片寂静,所有的观众都被她的真挚情感所感动。郭兰英将传统戏曲中的大量唱法、舞蹈表演与《白毛女》相结合,从而将《白毛女》的演出水平提高到了更民族化更、大众化的阶段。

1985年,为纪念中国新歌剧的奠基之作《白毛女》诞生40周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决定重新编排《白毛女》。女主角的扮演者选择了彭丽媛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经过对角色的刻苦揣摩与练习,最终彭丽媛以真挚的表演,朴素的台风,明亮又清润的嗓音,将喜儿生动的展现给了所有观众。用她那如歌如泣、催人泪下的表演,征服了在场所有的观众。而彭丽媛本人也因“喜儿”这个角色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15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歌剧《白毛女》诞生70周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的精神指导下,中国歌剧舞剧院决定重新编排歌剧《白毛女》,女主角喜儿由雷佳扮演。这一次的编排是一次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将表演舞台的舞美效果与现代3D效果技术相结合,经过所有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以及幕后人员的不懈努力,最终的3D舞台艺术片《白毛女》在北京举行了全国首映。这次历史文化与科学发展的结合,成为了中国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经典的艺术作品也开始相继进行以传承和创新为主的编排,本文将以传承和创新为根据,重点对年代背景和社会状况差异巨大的王昆主演版和雷佳主演版《白毛女》进行分析。王昆版因为所处时代的特点,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有所制约,作品内容有一定的政治倾向,而2015年雷佳版会放入一些现代思想,通过部分适应于现在人的思想观念从而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去,在舞台效果方面也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使用了更好的表现方式。

3. 3D舞台艺术片歌剧《白毛女》的传承与创新

《白毛女》的意义不仅是凄美的故事本身,更多的是那个红色时代所特有的红色精神。所以任何年代编排的《白毛女》,永远不会变的就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的表现,每代演员们通过他们清透的歌声、发自内心的表演,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的编制再加上故事叙事的动力,环环相扣带动着观众的情绪,故事内容设计的成功也是《白毛女》这部经典著作受欢迎的原因的一部分。在原作者贺敬之同志的共同参与过程中,雷佳版的新版《白毛女》将歌剧时长从王昆版的四个半小时减至两个半小时不到。在不改变故事情感基础的情况下,将部分长篇的台词、琐碎的对白、现代人难以产生共鸣的部分删除,王昆版剧情更多是为政治制度而铺垫,而雷佳版则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纽扣,将故事重点放在与现代社会情感相交的部分,即使是年轻的观众也能够将情感代入,以此产生共鸣。

第一代“白毛女”王昆,我国最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从一个农村家庭长大,对民间音乐有很深的了解,如:西河大鼓、评剧和河北梆子。对音乐的兴趣使她参加了很多村里的演出活动,每次表演都使她对音乐的素养以及感悟有所提高,为她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传統民族唱法具有显著的特征,她主要以真声演唱,伴有少量的假声,音色清脆、甜美;在共鸣的运用方面,她以口腔共鸣为主,伴有少许的鼻腔共鸣,声音明亮靠前;在咬字方面较为清晰、民间艺术韵味丰富。歌剧《白毛女》中的大多唱段也是通过借鉴民间歌曲曲调制作而成,而王昆对这些地方民歌的曲调相当熟悉,所以她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唱中将“喜儿”的角色演绎的唯妙唯俏。

新版“喜儿”扮演者雷佳老师是湖南人,从小学习的是花鼓戏,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后演唱技艺更是有了明显的提高。雷佳老师用自己甜美的歌声演绎“喜儿”的天真浪漫,符合角色年龄又易被观众接受。但是在情感爆发强烈的部分如“恨似高山愁似海”这一经典唱段时,雷佳老师借鉴了美声的发音方式,运用胸腹联合呼吸法,气息连贯又充足,随着情绪的爆发、音域的提高,带动观众的情绪也达到高潮。

每一个歌剧演员除了要具有声乐艺术的功底外,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戏剧表演能力,要能够理解角色,成为角色。雷佳版所有演员以及工作人员为了靠近角色、深入角色生活,整个剧组30余人奔赴“白毛女”原型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生活。新编剧本由原作者贺敬之同志亲自把关,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王昆、郭兰英以及彭丽媛,也就 前三代的“喜儿”分别担任这次编排的艺术顾问以及艺术指导。可以说雷佳版的“喜儿”不仅是新技术与民族艺术的结合,更是几代人表演艺术的传承,“薪火相传”的体现。

《白毛女》之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对歌剧的具体结构是模糊的,所以在《白毛女》的创作初期就曾提出借鉴西方歌剧艺术的形式,与中国民族艺术为基础,保留地方民歌的韵味以此建立中国的歌剧体系。王昆版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为“喜儿”的主题,以民间乐器伴奏为主,旋律注重民族性,为为了使唱腔真实并贴近人民的生活,大部分曲调中还加有很多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等戏曲形式。而雷佳版《白毛女》为了突出现代音乐风格性与多样性,用伴奏音乐渲染剧情氛围,带动观众情绪,在伴奏乐器上加入了部分西洋乐器与传统民族乐器相配合。唱段运用熟悉的旋律加上更加辉煌有气势有情感的伴奏音乐,使戏剧冲突性更强。

雷佳版《白毛女》最大的创新就是历史经典舞台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不仅是歌剧《白毛女》,而是3D舞台艺术片歌剧《白毛女》,这次的歌剧不仅是“舞台艺术片”的新起点,也是中国艺术文化发展的新阶段。3D技术与舞台剧的融合是漫长的,特技效果费时费力还费钱,工作人员对场景以及设备进行了无数次的调试,只为能让所有观众感受到耳目一新的效果,最终经过事实证明在特效的“帮忙”下,每个片段将可以展示出更全面、更精细的内容,比如第四幕其中一个场景,做尽坏事的黄世仁出现了幻觉,他看到了九个“喜儿”围在他的身边哭喊着自己的悲惨,特效再加上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虽然表现手法夸张,但却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一幕也成为了片段的亮点,震撼到了所有的观众。

4. 结语

四代《白毛女》的时代背景、演员的艺术经历和人生观念以及不同时代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都存在着差异,然而一代代的艺术家们以及歌剧幕后工作者默默付出,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和排练演出,最终将一部部优秀的作品展现给所有观众,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为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事内容发生的时代早已远去,可是故事精神却流传至今。《白毛女》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真正做到“经典永流传”,不仅因为它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更因为它能够因时而变的艺术魅力。从1945年到2015年,每次的新编复演都受到了民众热烈的欢迎,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自人民、回报人民的艺术理念才是《白毛女》这种多次新编的艺术经典,能够历久弥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高国涛.四代“喜儿”在歌剧《白毛女》中的艺术特征研究[D]哈尔滨大学.2014.

[2]满新颖.新版《白毛女》的艺术特色及“第四代白毛女”雷佳的表演特色[C] 2013

[3]李媛.歌剧《白毛女》六代“喜儿”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J].2015

[4]司斯.2015年版歌剧《白毛女》研究[J].2017

[5]蒋宁.论民族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艺术形象塑造初探[D] 2018

[6]高国涛.四代喜儿在格局白毛女中的艺术特征研究[J].2014

作者简介:李孟霓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2016级学生;指导教师:韩莎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喜儿白毛女歌剧
憨福
吕大郎还金逢骨肉
“白毛女”姐姐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歌剧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