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2019-09-10王燕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9年21期
关键词:教育观课业负担课外活动

王燕

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备受全社会关注。现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校内课业负担

(1)作业负担:有的老师经常布置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重复作业题,如抄写某某课文20遍,以此来惩罚那些不遵守学校纪律或调皮捣蛋的孩子;还有将做错的题目重做10遍、20遍或者更多来惩罚那些粗心大意的学生。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课后作业成了机械性动作,失去了学习的意义,还给学生生理、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使得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没有一点实际效果。

(2)考试负担:频繁考试的现象依然存在。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每个单元有单元测试;每学期中途都会有期中考试;每学期结束有期末考试;而毕业班的考试就更多,县里的调研考试,复习测试等等。有的学校还存在着按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来安排座位的现象,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二、课外课业负担

学生们除了正常的校内学习活动外,放学后还要按时完成老师留的家庭作业和家长布置的课外作业。除此之外,有的孩子还要参加额外的各种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当他们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学习任务时,家长又会马上安排新的学习任务。

“减负”的口号既然已经喊出,我们就要落到实处,让孩子们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健康的发展。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来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减轻孩子们的学业负担:

(1)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主要途径。

教师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强大后盾。“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是真理,作为一名教师,高质量的备课教案,高艺术的教法,上好每一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知识都掌握了,不用加班补课,这不是就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吗?课堂上师生互动,且动而不乱。“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真正地变“学会”为“会学”,变“死学”为“活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地应用知识,这是“减负增效”所需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2)布置开放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有效途径。尊重差异,分层设计。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有快有慢。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一改过去的命令式、强调式,针对学生的差异,从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要提倡家庭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梯级性,因材施教,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严格控制学生学习时间,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发展是减负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生動活泼、适应儿童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为了让学生有时间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我们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上课不拖堂、不随意调课或占用其他学科课、不加班加点补课、上课不占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学习时间。

(4)家长观念的改变,积极理解和配合教师减负工作进行也是减负的重要保证。家庭也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今家长的普遍心理。然而过高的期望和过分的关心导致了子女心理压力过重。这种压力有直接来自父母外显性的,有的父母硬性规定孩子考试的分数,如达不到要求则棍棒相加、责骂、讽刺等;也有的是隐性的负担,一旦学生成绩下降,父母虽嘴上不说,但对孩子的热情明显减弱,家庭气氛沉闷。由此加重了学生失败、无助等消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负担。

针对家长存在的这种教育观和教育方式,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家长学校及《家长报》等阵地,通过家访、联系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减负的教育观”的讨论。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利用典型案例向家长灌输新时期人才观、教育观。给家长提出合理的教育建议:尽力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他们的志向、兴趣、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适当的期望;尊重理解孩子,建立一个和谐而民主的家庭。

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本质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减负”这项系统工程还需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各学科的协调平衡,统一思想,才能更见成效。

猜你喜欢

教育观课业负担课外活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障碍的现状调查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减轻高二数学课业负担
淘气包马小跳
教育观形成的一般过程
“轻负提效”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