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民日报》学习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
2019-09-10王亚丽
王亚丽
并列式结构是考场议论文比较实用的一种论述结构,并列式结构的文章看起来布局紧凑,框架清晰,一目了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掌握作者写作的思想脉络,而且读起来有气势。许多学生表示,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并不难,但中心论点确定之后,如何展开论述,却非常头痛,经常是搜肠刮肚,无从写起;即使勉强成篇,或者东拉西扯,思路不清;或者原地打转,空洞无物等,很难写出文体规范、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论点深刻的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文章。
而《人民日报》的许多文章把并列式结构的运用得炉火纯青,精彩纷呈,非常具有参考性和学习价值。下面就以《人民日报》的几篇经典文章为例,认识并学习议论文主体部分并列式结构的写法。
一、典例剖析
例1:《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16年9月26日)。分论点1: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分论点2: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分论点3: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
例2:《以身许国岂邀名》(《人民日报》2018年9月16日)。分论点1:以身许国是一种献身民族的舍我大义。分论点2:以身许国是一种燃烧生命的忘我奋斗。分论点3:以身许国是一种奉献无悔的大我情怀。
例3:《“赫赫有功”与“默默无闻”》 (《人民日报》2018年4月3日)。分论点1:赫赫有功是因“隐姓埋名”的奋斗。分论点2:赫赫有功是因“计天下利”的忘我。分论点3:赫赫有功是因“春蚕到死”的奉献。
例4:《苦是人生的补药》(《人民日报》2018年6月26日)。分论点1:志从苦中砺。分论点2:才从苦中长。分论点3:功从苦中建。
例5:《奋斗的青春更精彩》(《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6日)。分论点1:奋斗的青春要有鸿鹄志立的远大志向。分论点2:奋斗的青春要有以梦为马的奋斗激情。分论点3:奋斗的青春要有为天地立心的家国情怀。
例6:《激扬我们的雄心壮志》(《人民日报 》2019年01月11日)。分论点1:激扬雄心壮志,就要勇于“归零翻篇”。分论点2:激扬雄心壮志,就要追求“头部效应”。分论点3:激扬雄心壮志,就要“守之以谦,行之以实”。
例7:《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5日)。分论点1:信念能磨出追求的执着。分论点2: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分论点3:信念能磨出“跨越”的神奇。
例8:《让信仰成就“思想常青树”》(《人民日报》2018年6月27日)。分论点1:有了坚定的信仰,才能激发内心巨大的力量。分论点2:有了坚定的信仰,才能朝着目标执着远行。分论点3:有了坚定的信仰,才有用之不尽的创新激情。
二、方法归纳
(1)分论点的特点。以上《人民日报》文章的主体部分都是典型的并列式结构,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在并列式结构中,并列的分论点具有以下特点:①分论点表述,要尽量扣紧话题的关键字眼。②分论点的位置应该置于段首,句式结构要整齐。③分论点的数量以三个为宜,字数一般控制在15字以内。
(2)学会追问,准确提取分论点:①概念分析法→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就是针对论题本身,运用横向思维,根据它不同的内涵函或外延进行多角度分析。常用的表述方式是“某某是一种……”。如《人民日报》的《以身许国岂邀名》《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这两篇文章。如学习这种设置方法,《读书的艺术》一文,我们就可以设置以下几个分论点: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又如《说“容”》 ,我们也可以设置以下几个分论点:,容是虚怀若谷的宽广心胸;容是高瞻远瞩的开阔视野;容是和而不同的人生境界。②原因分析法→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分论点的表达方式可以用“因为……所以……”,也可以不用,只要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能构成因果關系就行。如《人民日报》的《“赫赫有功”与“默默无闻”》。《苦是人生的补药》这两篇文章。如果学习这种设置方法,《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一文,可以设置以下几个分论点: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有利于亲情的沟通;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有利于友情的沟通;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有利于爱情的沟通。又比如《学会欣赏别人》,可以设置以下几个分论点:学会欣赏别人,是提升修养的前提;学会欣赏别人,是建立友谊的关键;学会欣赏别人,是走向成功的途径。③条件分析法 → 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主要是追寻解决或达到的方法和途径,分论点表达方式可以用“要……就应该……”等。如《人民日报》的这两篇文章《奋斗的青春更精彩》《激扬我们的雄心壮志》。如果学习这种设置方法,《行行出状元》一文,就可以设置以下几个分论点:要成为行业状元,就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要成为行业状元,就要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要成为行业状元,就要开拓创新,积极进取。④结果分析法 → 从“会怎样”的角度展开,主要是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意义、怍用、价值、影响),如《人民日报》的《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让信仰成就“思想常青树”》.这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