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百遍,得慢慢来

2019-09-10徐衍铮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9年21期
关键词:盲童背书毅力

徐衍铮

几年来,我们学校以“读书节”为线,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真正形成了师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其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在诵背古诗文比赛中也不乏死记硬背,进而引发了关于“死记硬背”现象的对错争论。

记得以前曾于一刊物中读到“中国古代皇帝读四书五经,须正背一百遍,倒背一百遍。”当时,对于皇帝如此反复读经不禁惊叹,怪不得每位皇帝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滿腹经纶,原来他们也不是什么天才,不是过目不忘,乃是苦读所及。但对于读背这么多遍总有些不太相信,总觉只是传说而已。后来,在《读者》中,读到蒋介石《致蒋经国》一信时,才真的信服“三百遍”的说法不是虚构。蒋介石在信中说:“闻你所读过的《孟子》,多已忘记了,为什么这样子不当心呢?须熟理重读,每篇总要读三百遍,那就不会忘记了”。据说,人称千古过目成诵者莫如孔子,但他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数千百遍。我国著名作家矛盾《红楼梦》能倒背如流,读了多少遍可想而知。毛泽东一部《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一部《红楼梦》他读了6遍,一部《二十四史》他读了一生。

如今,我们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的诵读经典活动,孩子们刚对一部或一篇经典混个脸熟,便车轮滚滚地又去读其他的经典了。从《三字经》到《论语》,从《增广贤文》到《笠翁对韵》到唐诗宋词……强行记忆,为了提高诵经效果,还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甚至测试。但背过测过便束之高阁,再也拾不起来了。如果过后问问我们的学生,你还记得哪些经文?我想应该很少等再对答如流地一口气背出十几篇,甚至上百篇。今天背过,明天忘记,今年学过,明年已无影无踪。整个小学下来,到最后融入学生生命、流淌进血液的也只有那么可怜的一部分。这里不是反对低年级孩子的死记硬背,我认为低年级也只能这样。但是,教师、高年级的学生再为了背书而背书就不可取了。

再者学生平时阅读的数量也不少,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远不如反复朗读记得牢。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这是学语文的基础,其余的语文活动,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成了空中楼阁。有人疑惑:我们的学生读了那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诵读了那么多的诗文,到头来写作文却是搜肠刮肚也想不起几个好句子,用不上几个好词呢?我想,原因很简单——未能烂熟于心。所以,对于经典的东西我们应追求精深,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量。

又想起全国十佳少年盲童孙岩,在练琴时,其外祖母用火柴棒为他记遍数。每学一首新曲子须弹完三百根火柴才肯罢休,直至手磨出了血泡,殷殷鲜血滴滴答答渗透于键盘,外祖母心如刀绞。而正是有了这样的苦练,孙岩这位普通的盲童才脱颖而出,使自己的生命充满了阳光。

三百遍,光是数数,也许有人因倦怠而坚持不下来,而三百遍诵读得需多么惊人的毅力。“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三百遍,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毅力,获得的是融入生命的才智。许多人都有这样体会,学生时代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如能用到它,就有召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感觉。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对经典美文都能诵读三百遍的话,还愁学不好语文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百遍,得慢慢来。

猜你喜欢

盲童背书毅力
Physically Challenged Teen Is Virtual Superman
毅力号来了
How to Get Slim?
Blind boy touches netizens with song of hope盲童用希望之歌感动网民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浅谈背书涂销制度
背书连续性若干问题探析
论期后背书的效力
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