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廊坊市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研究

2019-09-10王玉李伟杜元斌

消防界 2019年21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队伍建设

王玉 李伟 杜元斌

摘要:民间应急救援队是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调研廊坊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现状,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廊坊市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对的机会和威胁,提出了队伍建设、经费保障、队伍管理、制度建设和协调机制的建议,以期推进民间应急救援队伍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民间应急救援队;队伍建设

目前,国内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约有450余支民间应急救援队,在地震、洪涝、山地、水域救援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快速发展,三地政治、经济、文化密切交流合作,应急救援队伍间密切联系、相互学习,跨区域社会应急救援任务与日俱增,使地处京津之间的廊坊市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得到了锻炼和长足发展。

一、廊坊市民间应急救援队伍总体概况

廊坊民间应急救援队伍主要有蓝天救援队、9558救援队、绿野救援队、赤狐救援队等,核心救援队员约250余人,预备队员1000余人,除负责本地应急救援外,还参与邯郸水灾、四川九寨沟地震等多次国内大型自然灾害救援。

(一)人员基本情况

1.队员职业构成。通过走访救援队发现,队员的职业构成较为复杂,主要有在校大学生、企业员工、个体工商户等,队员平时从事各自工作,在队内活动日组织集体活动。救援队员中的43%自由职业者,工作时间较为宽松,体现了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的灵活性。

2.年龄结构分布。31岁~50岁的队员占比72.3%,18岁~30岁的队员和超过50岁的队员分别占比19.4%和8.3%。50岁以上的队员通常在救援队伍中担任队长、副队长以及教官,经验较为丰富,救援能力、组织指挥能力较为突出。

(二)救援装备情况

1.救援装备配置。救援队伍均配置了基本救援装备,如绳索装备、通信装备和破拆装备,有的救援队还配有特种器材,如皮划艇、生命探测仪等。为了适应多种救援任务的需要,个别救援队制定了购置新装备的计划,救援器材能够保证完成基本的救援任务。

2.救援装备质量。救援队采用按需购置的方法配置救援器材装备,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自费购置,此类居多;二是通过企业捐赠。购置装备时,76%的队员选择购置全新装备,成本较高,部分队员无法配齐全套救援装备。

(三)救援技术能力

1.救援技术资质。救援队将院前紧急医疗救护纳入了必训科目,70.4%的队员参加过红十字协会或美国心脏协会的医疗急救培训,并取得了急救资质。47.2%的队员参加过绳索救援技术、户外搜索技术等专业培训,其中24.6%的队员取得了绳索救援联盟、IRATA等专业机构的技术认证,队员具备一定的基础救援能力。

2.救援技术培训。救援队技术培训主要在队内活动日自行开展,由队内教官或外请教官负责组训。专业性更强的救援培训(如地震救援培训),则由队内筹措经费选派骨干力量或队员自费赴国家救援基地进行培训,具备相应技能后再向其他队员培训,形成良性循环。

二、廊坊市民间应急救援队伍SWOR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通过对内外部条件各方面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采用此方法分析廊坊市民间应急救援队的内外环境,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廊坊市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在京津冀一体化救援中的现状,挖掘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优势

1.区位优势。廊坊地处京津走廊,南靠雄安,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未来北京、天津、雄安三地的人流、物流、企业流会在廊坊外溢沉淀,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可协调利用的资源也随之增多,有利于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的发展壮大。

2.政府重视。政府高度重视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的发展,在应急演练、救援培训中开启了“联训联演”模式,逐步将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纳入到了救援体系之中,为廊坊市民间应急救援队伍提供了学习、发展平台。

(二)劣势

1.队伍结构不稳定。救援队伍应具有稳定的队员结构,廊坊市民间应急救援队伍中青年队员的比例偏低,骨干力量、中坚力量不足;管制制度、经费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队员流动性较大,不能很好地保留业务骨干。

2.高素质人才短缺。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关键是依靠高水平的救援人才,廊坊市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在人员数量和人员技能水平上与北京、天津存在较大差距,与河北其他城市也存在明显不同。

(三)机会

1.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推动三地在跨区域应急救援领域深化合作,有利于整合应急力量和社会公共资源,提高协同处置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能力。北京和天津的民间应急救援力量、政府专职救援力量具有数量较多、能力较强的特点,培训基地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这给地处两地中间的廊坊民间应急救员队伍带来了学习、发展的机会。

2.大应急背景下救援任务的需求。“大应急”模式下的应急救援势必要推进社会各救援力量的协同,支持和鼓励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发展,建设重点社会救援队伍。2019年我国部分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纳入了国家救援队伍体系,这为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下转第66页)(上接第64页)

(四)威胁

1.经费保障。救援工作危险性高,救援中极易发生意外,因此各地救援队为队员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廊坊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经费多数来源于自筹,救援队没有额外的经营性收入,无法为全部救援队员购置意外伤害保险,少部分救援队员的落差感较大,甚至离队。

2.虹吸效应。廊坊区位特点极为独特,且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等同北京和天津存在较大差距,京津两城市对廊坊存在虹吸效应,人员外流显著。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可缓解“虹吸”,但近一段时间内,应急救援人才外流,赴京津求职的现象仍将普遍存在。

三、廊坊市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发展策略

(一)加强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建设是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发展建设的核心。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队内氛围,尽全力做好队员的个人保障,将人才留住。二是要严格选拔标准,申请进入救援队需符合一定的标准,把好队员入口关。三是要定期培训考核,制定科学的培训课程,定期开展培训、复训和考核,提升整体水平。四是要搭建发展平台,对业务骨干在外出培训、技能培养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提高其救援技能水平,带动救援队伍整体发展。

(二)創新经费保障新模式

改善经费保障是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基石。一是应积极同政府沟通协作,争取部分经费支持,为救援队员购置基本意外保险,提高队员的安全保障性。二是开展单位团体合作,发挥廊坊区域优势,寻求京津企业协作,以技能服务输出或培训服务输出的模式获取外部企业的资金支持,缓解经费紧张的问题。

(三)规范队伍管理及制度建设

队伍管理和制度建设是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发展的保证。借鉴京津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的先进管理经验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建设,首先要加强队伍内部建设,制定监督决策机制,确保队伍活力。其次要制定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在人员考核、救援任务管理等方面制定规范标准,并通过一些激励机制、奖惩措施,提升救援队员的积极性。

(四)协调共建应急联勤联训机制

共建应急联勤联训机制是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发展的动力。救援性是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的基本属性,共建联勤联训机制可促进民间应急救援队与专业救援队的优势互补。应急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开放应急救援平台,将社会救援力量纳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实现“联勤调动”,保证社会救援力量有序地、顺畅地参与救援活动。民间应急救援队作为辅助力量应积极协作,第一时间响应,听从指挥,发挥专长,保证救援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李利利.大应急救援理念下民间应急救援组织进路探析[J].管理科学,2018(1):171-173.

赵阿兴.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与能力评定标准[J].安全,2018(12):35-38.

丁丁.我国民间应急力量的政府组织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发展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油田治安保卫工作难点及对策浅析
探究如何加强项目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维度研究
申办冬奥会与京津冀三地旅游一体化关系的研究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浅谈如何加强医院队伍思想政治工作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河北传媒类高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思考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