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道德与法治》
2019-09-10邓文鑫
邓文鑫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国家教育部的统编教材,这是国家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減轻在校学生学业负担的呼声越来越高。“减负增效”势在必行。我觉得除了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向课堂要质量外,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潜能,作业布置应以所学内容为前提。让作业成为既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业布置对老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教学手段。怎样给学生布置作业,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使作业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平台,也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问题。作为教师,我对《道德与法治》作业布置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究。
一、探究《道德与法治》作业布置的理念
《道德与法治》明确提出 “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标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并逐步实现德育行为化。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作业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成为学生自主生成德育、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因此,新课程下的作业目标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以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以生活中学习的新理念为指,与传统作业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道德、生活及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探究《道德与法治》作业布置所遵循的原则
1.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的基础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主题作业,有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作业布置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和完成方法,减少机械性的单纯以积累知识为目的的作业分量,把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单位时间的练习效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调控发展的空间。
2. 可操作性原则:实践性作业不追求高、难题目,要易于操作,易于实践。 把学生作业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作业注入了新的内涵,学生可独立地去完成适合自己水平和与自己生活环境贴近的作业。如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的课,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挫折,让他们谈谈自己平时是怎样处理的?今后又会怎样处理呢?进一步指导学生用书本理论知识去分析新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作业布置,以实现高效课堂
作业布置的依据和来源是灵活的、开放的、广泛的,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它可以是口头作业,也可以是观察性作业;可以是思考性作业,也可以是实践操作性作业;可以是书面的文字作业,也可以是图像的、音像的作业等等。我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实施了一些较具体的作业形式。
1、以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源自于生活与社会,涉及心理学、法律、国情等内容,而且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实际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许多教学所须掌握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鲜活的事例。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完全可以寻找趣味性的材料来吸引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巩固。
2、以形式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传统的家庭作业布置,往往侧重于老试题的演练和基础知识的训练,让学生厌烦。其实初中思品课的作业形式可以多样性,如:小报制作、调查研究、访问、设计知识提纲、时政探悉等;选择内容要结合时代热点,尤其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同学交往、明星热点、消费娱乐等方面。关于初中生交往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我一般是让学生设计一份小报,围绕主题,自我创作。对于涉及的国情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往往让学生分组调查研究或设计知识提纲等。一方面也有效地巩固了基础知识,自我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以致用,真正体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
3、以课后实践活动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性
《道德与法治》课要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让知识成为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涉及面很广,而我们的初中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诸多因素导致学生不理解知识点,往往有些想法和教材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4、以作业选做体现教学的分层性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但学生的认知水平、社会经历、理解能力等都是有差异的,许多后进生或问题学生的产生,除了很少部分是智力因素外,大部分就是无数的学习打击造成的。他们很难有成功的体验和尝试,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教学中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体现了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理,从作业安排上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消除他们心理上对学习的紧张情绪,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巩固题必须做,而后一类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但实践证明,比预想的结果要好得多,学生在这种平等、尊重的氛围感染下,更乐意接受作业,更乐意表现自己。
5、以典型试题来提升学生解题的实效性
现代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总是要面临考试、升学的种种压力,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学习成绩往往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解题技能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老师,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无谓的题海战往往让学生、老师都陷入了繁重的作业中。从教多年来,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当考试结束后,回想考前的作业,“早知道考前的那些作业都不做了。” 其实,作业不在多而在精,关键是提升质量,量减质不减,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自主型作业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布置作业时,除了老师有意识地设计作业,供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外,还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少了让老师逼着做作业的不情愿,多了一份主动和热情,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
总之,“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无论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只要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每一位《道德与法治》的老师对作业设计高度重视,虽然多花了一番心思,但能增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使作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亮点。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是我们《道德与法治》的老师需要不断研究与探索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