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路径

2019-09-10韩一衍麦淑娟

高教学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韩一衍 麦淑娟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对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和营造生态文明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分离现象。文章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问题,提出融合路径,旨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责任感,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2-0164-03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whole society, which helps to establish the valu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 the appropriate ability and create an ecological atmosphere. At pres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till separate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of and explore the path to a better integration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helps to cultivate peopl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path

一、问题的提出

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等问题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国严峻的生态现实和基本国情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增强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引导人们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践行能力。

然而,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仍存在欠缺。本文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三方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实现两者融合的路径,旨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责任感,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基础

在协调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即生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指基于“生态的价值”之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动,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1]。与法律法规对人们的行为提供外在的强制性约束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层面对人们内在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促使人们形成生态文明观念,进而表现出持续主动的生态文明行为,实现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状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破原有的价值局限,充分发挥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功能[2]。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引导。研究和解决人们思想形成、发展以及落实到行动中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题,其出发点是人们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一定社会和阶级对于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与人们实际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其自身所具有的凝聚人心和思想导向作用,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引导。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着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文明形态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动力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未来发展,故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使人们明确人类通过自身劳动改造自然,生产满足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物质资料的实践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定社会未来发展的精神世界的外化。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都与其产生的时代有着密切关联,都要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3]。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时代的重要任务,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在追求物质丰富,经济进步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意识缺乏的弊端逐步显现。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存在,人们集体性的生态保护意识淡薄,追求高效率和物质享受而滥用一次性用品,忽视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想、政治和品德的有限空间,而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拓展到生态文明领域,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第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的必然要求,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因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態的“宣传者”,也应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者”[4]。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双主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者,他们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的重任。一方面,从目前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来看,绝大部分高等院校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生态文明课程,导致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讲述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分离现象。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所具有的知识资料匮乏以及研究领域拓展的深度和广度有限,使得教育者难以对生态文明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个别教育者表示自己有擅长并且正在研究的领域,精力不足而无暇进行生态文明领域的研究,选择在课堂上详细讲授自己擅长或正在研究的知识,而对生态文明知识作简单介绍。有少数受教育者表示马哲或者思政课没有涉及生态文明知识。

(二)高校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受教育者本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喜爱程度不高,兴趣不大也是导致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比较困难的原因。由于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感兴趣,课堂上难以全身心投入于吸收教育者传授的知识。即便是教师在课堂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融合起来教授,学生也极有可能忽略。另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感兴趣还会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学习态度不端正,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情况。受教育者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兴趣寥寥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困难重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生态文明教育需求

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环境和千变万化的教学内容。当前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书面教授。书面教授本质上是一种演绎教育方式,是教师按照课本呈现的“一般规律”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出特殊情况的过程。但由于课时限制,教育者往往省略逻辑推理过程而演变为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这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深入浅出地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生态文明知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高效融合。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体系当中,必须开展全面系统的综合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使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材、走入课堂,深入大学生的脑袋,升华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境界。但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坐而论道的单一灌输教学模式,使蕴含生态文明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于知识结构层面,难以内化为学生的生态文明心理。因此,需要丰富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体验,开展隐性渗透式的生态实践体验活动,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中把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受教育者通过课堂学习间接经验属于理性认识范畴,而需要把理性认识从知识层面深化到精神层面,则需要感性认识,这里的感性认识便来自于受教育者的躬亲实践。而当今课堂教学和生态实践体验的脱节阻碍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融合,也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结合。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路径

尽管存在着诸多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找到双方的融合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当前和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前提和基础。对高等院校而言,大学生是二十一世纪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具有理性的生态文明观念,决定着民族的未来[6]。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信仰中蕴含着“生态文明信仰”。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包含生態文明知识,要致力于把受教育者头脑中“知识”转化为内心的“信仰”。教育者通过与受教育者的交流互动,让受教育者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与这个环境一起发展”[7],才可以把人们从以“人”为核心的单一价值观中解放出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性价值思考,建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生态文明道德责任感。只有从意识层面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才能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这些都需要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局限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而忽视生态文明教育。课堂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结合起来讲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责任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

(二)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生态文明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原理和传播学规则,借助互联网数字信息平台,在“思想在场”与“主体缺场”的时空境遇下进行的生态文明教育虚拟实践活动[8]。与传统课堂教育运行于现实物理空间相比,网络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于由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中,因而运行方式、对象、内容、效果等方面具有传统课堂教育无法比拟的突破时空界限的优越性。网络通过声音和图像的传播方式增强教育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以充分调动人们视觉和听觉系统,令个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把严峻的生态现状直观地呈现在个体面前,潜移默化地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道德责任感渗透到个体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实践环节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的关键环节。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仍停留于书面教授,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和教育基地建设,为生态文明实践提供物质基础,搭建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上,把生态文明知识纳入其中;在课堂之外,引导受教育者深入到实践中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促使受教育者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在满足人类基本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不违背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交换。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良好氛围

荀子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9]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必须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联动下,进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并创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学校教育环境的生态化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同时给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提供有效保障。学校环境的生态化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学校的教育理念。主要指教师应具有现代化教育意识,注重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综合素质,而非固执“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观念。其二,学校的自然环境。学校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学校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学校内部的绿化面积所占比重,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绿色清新的生态教育环境。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唤起师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珍惜意识,建立生态文明理念。最后,学校的基础设施。学校领导决策层在关注学校教育硬件设备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以保护校园生态环境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切忌开展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校园建设活动。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可想而知,未来的生态社会是要靠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来塑造的,而非仅仅依赖于“单个人”或“个别人”。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题的生态文明教育,形成共同的生态文明理想,营造全社会的生态文明保护氛围,在人与人的互动感染中,自觉检验和规范自身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促使其向着“绿色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绪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J].中国高教研究,2008,8:84-85.

[2]张耀灿,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牛先锋.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时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5:130-134.

[4]叶未萌.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机制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6(2):132-133.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144.

[6]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2008,6:55-5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陈坤,曹良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探析与界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9-121.

[9]荀子.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5.

[10]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