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的特殊性研究

2019-09-10刘术人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24期
关键词:特殊性新媒体时代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每一次变化,最先做出反应的广告形式总是广告文案,这决定了广告文案课程改革具有天生的特殊性。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体观,日常性、阵地性、平台化为广告文案课程改革的基本特殊性;“新资源共同体”、“新情况的源头活水”、“广告文案课程改革即是课程本身”是其实施上的特殊性。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特殊性

新媒体时代从来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新媒体时代的进化进程与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的进程紧密相连,它的动态变化越来越频繁,新内涵注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新媒体时代的每一个变化也都牵动着广告文案的变化。由此可见,广告文案课程对改革之需越来越频繁,对新的理论支撑越来越渴求,对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越来越重视。诚然,抓住特质,才能为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赋能。

1. 新媒体时代对广告文案课程改革的影响

“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加拿大学者M·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三大学说,如今,正在成为一种伟大的预言。新媒体的迅速分化与发展,正在使这种预言成为现实。新媒体时代正是对麦克卢汉媒体观的伟大实践,对广告文案课程改革影响深远。这一媒体观恰恰体现了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的新特点。

1.1 广告文案课程改革即是信息

“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引领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媒体观。媒体不再单单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形式,而是本身成为了一种信息,一种影响信息的信息。新媒体时代的“新”,当然不应是技术层面的“新”,形式层面的“新”,更是观念之新、内容之新。

“媒介即信息”的媒体观,引领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广告文案课程改革观。广告文案课程改革本身便是信息,是与授课对象、与授课方法、与新媒体相适应的“信息”,它对“信息”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

1.2 广告文案课程改革即是“人的延伸”

“媒介即人的延伸”,既是麦克卢汉“大媒体观”的表现,也是“地球村”理念的重要前提。“人的延伸”的水平,决定了全球一体化进度之快慢。诚然,“地球村”的深刻内涵绝不是一个地理性表达,更应是超越时空的、对人类共同生存方式的概括表述。“大媒体观”下的“人的延伸”,重心从媒体形式而变为媒体功能,媒体是人的外化,是人的一切。同理可见,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的本质, 也应是“人的延伸”。

新媒体时代,媒体迭代加速,媒体概念内涵升级,这使得广告文案课程改革也远远超出了单纯形式革新的层面,而是使得广告文案课程改革变身为“人的延伸”,是所有广告文案参与者的延伸,是新媒体时代的所有媒体人、消费者、师生的共同延伸,广告文案课程改革不是单纯的教学改革,而是新媒体时代广告行业的共振。

1.3 广告文案课程改革即是新媒体

“热媒介和冷媒介”是对“媒介是人的延伸”的媒体观的细化,是从卷入度方面而进行的媒介划分。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卷入度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的媒介指标。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不再只是人的感官延伸,更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的思想情绪延伸。由此,广告文案课程及课程改革本身即是新媒体。

广告文案课程改革具有新媒体属性。广告文案课程参与者通过课程形式与课程内容,了解世界变化,保持与世界同步,进而完成与世界的互动,适时地反作用于世界。

新媒体时代对于广告文案课程改革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新媒体时代使得广告文案课程改革成为一种可以审美的过程,成为广告文案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广告文案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信息,就是人的延伸,就是新媒体,就是广告文案课程教学的有机构成。

2. 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认知的特殊性

新媒体的“新”是不断变化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一次媒体之“新”。如今之所以称为“新媒体时代”,更在于称互联网、手机互联为“新媒体”的时代已然过去,代之以数量庞大的自媒体、更为细化的社交媒体。井喷式的社会化媒体构成了这个每日每时都可能有新媒体兴起时代,称之为“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诸多广告形式中,最先做出反应的总是广告文案,这决定了广告文案课程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2.1 课程改革的日常性

新媒体时代,“流量”几乎变身为媒体的代名词了,注意力经济已经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娱乐至死”也未必是救世良方。转瞬间,一大批新鲜内容爆炸、消失。热点随时随地被引爆,在信息狂欢之中,广告文案无处不在。

广告新文案、新策略、新思想、新术语,更新迭代加快,甚至呈现出日常化趋势。实际上,真正的广告从业人员更新改革自己文案知识构架的频次空前之多。广告文案课程改革有必要跟上广告文案职业的维度,避免落后,出现知识技能落后于行业需求,从业者对文案教师形成降维威胁。这就要求,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日常化,具有及时跟进行业变化,形成常规的案例更新,理念更新,方法更新,当然,这要求广告文案教育者具有新媒体人的敏感性和信息获得途径。

2.2 课程改革的阵地性

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是课程教学一部分,是必要条件。没有常规化的广告文案课程改革体系,广告文案课程势必落后,广告文案勢必无法培养适应力强的人才。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本身即是信息、人的延伸、新媒体,要想保障这个先进性,就要求广告文案课程改革具有阵地性。

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的阵地性,即指师生与行业的阵地,是通过课程改革获得前沿信息、掌握行业及竞争动态、掌握亲民之策,并能更新升级课程系统,形成一个动态的信息堡垒、新战术训练营、新思维接受机构,进而成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先锋队。这个先锋队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建,邀约行业加入,让广告文案课程改革成为师生征服行业的阵地,而非通过广告课程本身,减少学生在广告文案行业上的疏离感。

2.3 课程改革的平台化

事实上,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的升级需求非常明显,方法体系要求更全面。课程改革本身不会有一成不变的样式,不会有一个一劳永逸的铁打模式,而是要有一个能够随时更新,随时调整的改革体系,它的动态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强。

要保障升级改革的需求得以实现,保障方法体系不断优化,广告文案课程改革(而不是说广告文案课程教学)需要平台化。这个平台建设以升级行业信息,升级最新内涵为主要目的,以新信息获得与分析系统、课程内容迅速反应更新系统、实战输出系统为主要构架,形成一个保证在新媒体时代,配有新文案课程内容的平台。

所有的广告形式中,每一次最新的广告变化总是通过广告文案来体现的。广告文案课程改革的日常性、阵地性、平台化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

3. 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实施的特殊性

新媒体时代不是一个孤立的词语,“知识付费”便是与之相伴而生的一个。在知识可以变现的今天,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已经远远超越了课堂与书本。新媒体时代必将带来太多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的新可能性。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具有特殊性。

3.1 师生、行业共建“新资源共同体”

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的日常性、阵地性、平台化,说明广告文案教学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灵活的系统,尤其是要打破教材化,课堂化的样式,加快资源更新速度,快速分解信息,提取有效的实战基因,师生、行业共建“新资源共同体”应该可行。

随着自媒体等社交媒体大兴土木,新媒体时代业已赋予自身以新的内涵,自外而内进行着裂变与进化。这无疑给师生接触最新鲜的行业信息,并为与行业建立联系提供了大量机你去,这比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得天独厚。因此,新媒体时代以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直播电商等为主的自媒体,等等,通过及时更新与互相交流方式跟进,打造三方共有的追求信息对等的“新资源共同体”。

3.2 建设“以新情况为源头活水”课程生态

新媒體时代,广告文案课程除了应该有一个可以每日更新的自媒体,还应该有一些时间是用来分析交流、提炼思想、提高认知的时空。广告文案课程改革每日课程内容的设定应该有一个源头活水,而非不变不通的老旧知识。这个源头活水就是具有“情报”价值的内容分享,即“新情况”。

建设“以新情况为源头活水”课程生态,就是要在课程中,不拘泥于课程的时间及地点,以行业新情况为主导,通过最新获悉的新术语、新理念、新角度、新案例的交流,形成一本“流动的教科书”,并努力为这本“流动的教科书”编著“无形的教学参考书。”

3.3 课程改革就是课程本身

新媒体时代,不应有长时间不变的课程。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实施的最突出的特殊性就是:课程改革本身就是课程。

今天的新媒体时代,每天都在变化;明天的新媒体时代,也许每时都在变化。广告文案课程必是每天都是新的,课程的内容不同,形式理应不尽相同。每一次课程都要符合新一天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课程变成课程改革,就是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课程改革的特质。

新媒体时代的广告文案课程改革具有特殊性,它更快、更灵活、更加具有变革性,抓住这些特点,才是使广告文案课程越改越好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林岗.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改革的三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0.Z1

[2]刘俊冉.新媒体时代广告文案写作课程改革[J].数码世界,2017.12

[3](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6-45

作者简介:刘术人(1973—),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副教授,文学硕士,单位: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研究方向:广告专业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特殊性新媒体时代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计量器具政府采购漫谈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抛体类问题解题方略大放送
论新建神佛造像在城市雕塑中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