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不妨“玩+思”
2019-09-10许飞
许飞
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以探究为核心”“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等教学理念后,科学探究一度成为衡量所有科学课堂优劣的标准,一些人甚至将科学探究看成所有科学活动的代名词。在实际教学中,科学探究甚至经常被模式化。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以“玩+思”的思路开展小学科学教学。
“玩”与“思”的辩证关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乐之者”,“玩”是必要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记得小时候我喜欢上自然课的原因是自然课可以做实验,可以玩。如今,学生的答案依旧是“科学课好玩!”“科学课可以玩!”可见一个“玩”字,让多少学生对科学课魂牵梦绕。在应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的教育现状下,小学科学通过“玩”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个“玩”字还出现在各种科学教育的书籍、电视节目、科研项目的名称里,比如《科学好好玩》《动手玩科学》《玩出来的科学家》《迪士尼玩科学》《游戏中的科学》等,不胜枚举。风靡台湾十多年的台湾元智大学科学教育科研中心的“快乐科学”项目更是把“科学好好玩,好好玩科学”做到了极致,吸引了无数台湾儿童。近几年来,该项目又应大陆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邀请开始在大陆推行,同样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由此可见,“玩”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种方式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爱科学的热情。小学科学教育应该设法让科学变得好玩,让学生真正玩起来,让他们乐此不疲。
玩能让科学变得有趣而生动,但对于学生学科学来说,只有玩是不够的。由于各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误把科学教育中的“玩”理解成平时用以消遣的“随意玩玩”。比如,有些教师以“自主”探究为名,给学生准备一些实验器材,然后整节课都撒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结果学生不知道要干什么,只能把实验器材当玩具,没头没脑地瞎玩一气。有些教师把科学课上的玩当作纯粹的游戏和玩乐,学生没有思考、没有总结,玩过之后除了玩乐没有其他收获。韦钰院士曾多次提醒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玩科学不应该是让孩子瞎玩”,而应是“讲究方法的玩”,是“玩中学”。的确,科学教育中的“玩”绝不是“瞎玩”,应该是一种思考着的 “玩”。
现在提倡的科学探究其实就是思考着的“玩”。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动手”就是学生眼里的“玩”,即一種饶有兴趣的“动手做”;“动脑”则是把“玩”提升为科学活动的关键——“思”。有了思维的引领,“玩”才能变得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有发现。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那些卓有成就的大科学家,不都是在“玩”的过程中获得伟大发现的吗?列文虎克痴迷于玩玻璃镜片;牛顿把自己关在黑屋子里用碎玻璃折射窗孔里透进的光;富兰克林在雷雨天把大风筝放上天空探测雷电;法布尔把昆虫塞满口袋……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正是我们平时在孩子身上看到的玩吗?那么为什么同样是玩,有些人能把自己玩成了科学家,而更多的人却依然平庸呢?我想,这就在于科学家的玩比我们常人的玩多了些思考和思考之后继续玩下去且不玩出名堂不罢休的钻劲儿!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大胆地带领学生玩起来,引导他们在玩前、玩中、玩后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进行一些思考,让他们学会有目的、讲方法、有思考地玩。
“玩+思”是简化的科学探究
按照对“玩+思”的理解,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教学探索,在教学中初步形成了“玩+思”的科学教学思路。
比如,在执教《磁铁的性质》一课时,我课前制作了几个“会跳舞的小人”(其实是暗藏磁铁的不倒翁)。一上课,我就指导学生玩起来。我让学生用另一个磁铁吸引着这个“小人”在塑料托盘上转圈、跳舞、翻跟头、爬“墙壁”、倒挂在“天花板”上……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玩具里藏着怎样的秘密?有一部分玩过磁铁的学生能猜到“小人”里面藏着磁铁。于是,我让这几个学生根据自己玩磁铁的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磁铁的特性。
“磁铁能吸铁。”
“磁铁能隔物吸铁。”
“两个磁铁之间既能相互吸引,也能相互排斥。”
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那就拿些磁铁来试试吧!于是,我引导学生继续玩磁铁。这次的玩不是无目的的玩,而是用“玩”来验证几个学生刚才所说是不是真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玩边思考,不断调整“玩法”,最终他们发现并确认了磁铁具有隔物吸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指南北等特性。然后,我又引导他们用自己发现的磁铁的性质来解释“会跳舞的小人”能够做出各种动作的原因。
以上案例的教学是一个引领学生“玩一玩,想一想;再玩一玩,想一想”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第一次玩磁铁玩具是在“玩”中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发思考。第一次“玩”之后的思考,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想问题的答案并思考验证的方法。有了猜想和验证的思路,就有了第二次的玩,也就是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实验之后的交流、总结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的分析和总结。
其实,无论怎样复杂(完整或不完整,迂回或不迂回)的探究式教学过程其实都是在重复进行着“玩”(动手做)和“思”(动脑想)活动,“玩”和“思”融合贯穿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因此,我们可以把科学探究看作是“思考着的玩”,或者把“玩+思”看作是简化的科学探究。师生只要沿着“玩一玩,想一想;再玩一玩,想一想……”的思路即可完成教学,让科学探究自然生成,更加从容真实。特别是在学生探究出现差错时,要引导他们从容地停下来反复去玩一玩(试一试)、想一想,直至最终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问题。比如,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有两个小组的学生竟然发现磁铁能“同极相吸”。面对这个明显错误的结论,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自己反复去“玩一玩、想一想”,他们最终获得了新的发现——磁铁的消磁现象。
教学片段——“同极相吸”的磁铁
(教学进入汇报实验结果的阶段。当一个小组汇报本小组发现磁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时,有两个小组一致反对。)
师:你们的实验结果和他们不同?
生:对,我们发现磁铁同极也能相吸。
师:真的?有没有搞错?
生:没有,我们的确发现磁铁同极也能相吸。
师:你们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做给大家看看。
生:我们拿一块条形磁铁去吸环形磁铁,发现同极也能吸。
(这名学生一边说,一边重复着自己刚才的实验,并举起来给大家看,果然,条形磁铁和另一块环形磁铁同极牢牢地吸在了一起。)
师:同极真的吸在一起了?
(我还是有些惊讶和怀疑,从这名学生手上接过磁铁,自己也试了一试,果然,两块磁铁吸到了一起!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我有些不知所措,听课的教师也情不自禁地议论起来。)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的小组的结果是同极相斥,而他们组的却不同?
(我心里非常着急,但还是决定停下来引导学生研究一下这个出乎意料的新问题。)
生:是不是磁极标错了?
生:不是,这两块磁铁换一个磁极也能相吸。(看来他已经想到了这种可能,并且已经试过了。)
生:会不会是因为环形磁铁的磁力比条形磁铁的磁力大?(一个学生有些迟疑,在下面嘟囔着。)
师:把你的话再重复一下。(我有所感悟,为了让更多的人都能听到,我让他大声地复述了自己的猜测。)你发现这两种磁铁的磁力大小不一样吗?是真的吗?其他小组有没有发现?
生:发现了,条形磁铁磁力很弱,几乎没有磁力。
(原来,有些非永久性的条形磁铁由于购置时间太长,磁性减弱甚至消失了。而环形磁铁是永久性磁石,磁性很强。)
师:我们有些小组发现的“同极相吸”是不是因为两块磁铁磁性大小不同而引起的呢?我们再试试看。
生:老师,我发现它们一开始是相斥的,最后靠得太近,又变成相吸了。
师:是这样吗?其他小组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發现?
生:我也发现先排斥后相吸。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能解释一下?
生:我想它们就像两个人在打架,一开始力量小的人还在反抗,但后来招架不住,就投降了。(孩子的比喻很巧妙,引来师生的掌声。)
师:你的比喻很巧妙,其实,我们今天发现的这种现象是磁铁的消磁现象。
在探究式课堂上遇到类似的意料之外的“差错”是很常见的事。许多教师因担心影响到整节课的探究结构,往往“机智”地加以回避:“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但是,引导学生“玩+思”的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探究程序,更多的是“玩一玩,想一想”的简约循环。玩得顺溜固然要思考,玩不下去了更要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是这个原因导致的吗?调整一下方案再去试一试吧……由此可见,“玩+思”教学的“玩一玩,想一想;再玩一玩,想一想”的简约重复,恰好符合了科学探索需要反复尝试的特点,使科学探究教学拥有了反思、改进、反复尝试的机会。
“玩+思”能融合多种教育形式
在孩子的世界里,科学教育可以做得更加丰富多彩,各种科学游戏、角色扮演、情境模拟、两难判断、辩论等活动妙趣横生,都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美国著名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编著的《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中设计了五十多个有趣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如“倾听树的心跳”“盲径”“弱肉强食”“猜动物”……现行各套科学教材也设计了许多有趣的科学活动,如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逃离冒险岛”,第四单元的“磁铁游戏”,这些活动都可以按照“玩+思”的思路开展有效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对一些生动有趣、富含科学内涵的活动,有人怀疑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人认为,这些活动根本就不是科学探究,是抓不住重点的“敲边鼓”“徒有热闹”“干扰探究”……笔者以为,这些片面观点源于一些人思想深处的“唯探究主义”和对非探究活动的排斥心理,这些人总是用探究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科学教学活动。
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开展科学探究吗?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我们既不能把所有的科学教学活动都以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开展,以探究的标准来衡量,也不要见到非探究活动就“一棒子打死”。我们应该从“唯探究”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重建小学科学教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解读科学探究,高效实施小学科学教学。
“玩+思”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种思路,遵循了小学科学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一个“玩”字既道出了小学科学教育应有的趣味性,也反映了科学重视实践的学科本质。小学科学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亲历各种科学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玩”中积累更多的科学经验,接触更多神奇的科学现象,点燃他们学科学的热情。“思”则反映了科学学习的需要和科学活动的理性特征。我们要引领学生在“玩”的同时不忘理性思考,以理性的思考给“玩”引导方向,解释科学现象,发现科学原理,认识科学本质。
江苏省南通高新区小学(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