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2019-09-10莫忠伟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2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

莫忠伟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与内容分析,深入探究了学科特点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并结合相关实例作以充分的说明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启蒙教育阶段

引言: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知识点、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考纲要求的知识点部分等方面的教学,而当下时代人们更看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学科的学习特点进行教育剖析,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常来说,这一方面的内容较为抽象,但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思想性,这也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满足启蒙教育阶段的学习要求。

一、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的相关内容概述

(一)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形象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推动,当下时代的小学数学教材已经过多次改版与加工,其内容是多年教学编改后沉淀下来的结晶,具有浓厚的教育价值。即使大部分内容已经过改版、将一些数学思维转化成更适合小学阶段学习的、较为生动的知识部分,但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浓厚的思想性,故其知识内容的逻辑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限制因素的,对某些数学公式及概念仍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这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显著的特点。而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结合,其矛盾之处可通过日常教学反映出来,其不仅体现了数学知识体系的严谨程度,也体现出求学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适应过程。

(二)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系统性与渐进性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由于小学数学的课程体系所涉及的内容并不多,教学大纲主要要求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能够对学生起到启蒙作用与数学思想的培养,那么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是在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做准备,其系统性与渐进性可体现于以下两点:

1.小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点需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去逐步进行,小学生在初识数学学科学习时,会产生盲目性或不理解的状态,那么指导教师就需要反思教学的顺序是否有误。

2.小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量十分有限,且多数来自于生活,而学校的可是时间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故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本方式。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能够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知识板块的拼接,在日常教学中也常常存在学生不能有效记忆的情况,这都可以归结于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使数学知识没有体现出系统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特点概述

1.教学模式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通常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即“课前预习、课时讲授、课后练习”三个重点步骤。指导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成长阶段,了解其心理特点与学习需求,才能做好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培养更适合自身的学习习惯。教学模式需要灵活、系统,这是最基本的两个特点。

2.教学内容的特点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要想学好数学,就要具备数学的核心素养,也就是需要培养数学思想。所谓数学思想,就是能够以“数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通过缜密的逻辑与推理,将例题解答出来。拥有数学思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感到轻松,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不具备数学思想的学生.故指导教师在教育启蒙阶段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在代数、几何图形、概率与统计等知识板块中,许多知识点都是具有较强的联系性的,指导教师只有做好整体的教学内容规划,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为学生构造更为系统的知识思维导图。

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分析

(一)生活情境式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的特点,故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生活化”的方式,将案例与生活事件联系在一起,减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陌生感。如鸡兔同笼问题,“将若干兔子和鸡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已知兔子的数量是鸡的二倍,且笼子里的动物共有20支脚,问鸡有几只?”根据生活常识可知,兔子有4只脚,鸡有两只脚,那么运用小学解方程的思想就可以轻松的得出这道题的答案。其解题方式如下:“设鸡的数量有X只,则兔子的数量为2X,可列出方程式2X+4×2X=20,解得X=2,故鸡有2只。”在这道例题的解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从鸡与兔子在数量上的关系,再引申为动物的脚的数量关系上,能够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等式,这既是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核,也是一种培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应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逻辑的严谨性进行考察,才能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二)教育過程更加循序渐进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系统性,由于其涉及的范围并不广,主要面向小学生的启蒙过程,故课时进行的顺序十分重要。在学校的课时安排中,多数以40分钟或45分钟为主,在这一段时间中,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容量是极其有限的,通常情况下,需要多个课时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一个系统的知识学习。如“圆”的学习过程中,关于“圆的概念”、“圆周率”、“圆的周长公式”、“圆的面积公式”等各方面内容,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过程的相对分散也会使学生的学习记忆不断浅化,如“圆周长公式C=2πr与圆面积公式S=πr2”就可能存在记忆上的混淆,为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客观教育要求,指导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克服学习活动的分散性与间断性给学生造成的学习障碍。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处于长期的系统性知识框架中,能够增强各版块知识的协调性,为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提供了进度与质量的双重保障。

(三)数学思想方面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性,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仅封闭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使学生在教育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而丧失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在传统模式的教育关系中,指导教师的教育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通常课程中也是以教师面授为主、习题训练为辅,课时的限制也使得指导教师并不能够提供多余的课堂时间供学生们探讨知识,相反,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方面的培养,却能够起到有效的教学作用。如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对“方程”的概念应用中,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找出等量关系,也成为考验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例题“已知甲乙两地相距900米,甲步行速度0.5米/秒,乙步行速度0.4米/秒,问甲乙相遇时,甲已出发多少米?”在这一问题中就可以看出,例题所问与题目的已知条件难以构成直接的等量关系,那么就必然需要一定的等量关系去转化条件,如“设甲已出发X米,则X/0.5·(0.5+0.4)=900,解得X=500”,其中“X/0.5”表示的是甲乙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利用“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公式,就可以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结束语

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是教育的启蒙阶段,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训,而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的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目标,是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动力,对此,指导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中的有效策略,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劲,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8):58-63.

[2]刘丽.初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5(27):30.

[3]张霞.分析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及对教学模式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8(23):169.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