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2019-09-10霍丽洋王善冲赵婧一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2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思政课实践

霍丽洋 王善冲 赵婧一

摘 要:高校思政课必须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平台等方面着手,以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为着力点,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实践,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切实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生 思政课 实践

一、培育高校思政课“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意义研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关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论断,既有目标指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就目标指向性而言,就是要切实“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堂“入耳、入脑、入心”的思政课应富含着思想与温度。有着思想魅力与情感温度的思政课自然就具有了亲和力,容易被学生所吸纳与接受,也更容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现实针对性而言,强调不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直击当下高校思政课现实困境。

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培养工具化的“人”,而应在任何时候都关注“人”的主体价值。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青年大学生培养价值理性“人”的灵魂课“以学生为中心”之“中心”,在于人才培养理念新、要求新、途新,在守正与创新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以学生为中心”视域下思政课亲和力培育的挑战

富有亲和力的课堂应是通过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对象等基本教学元素协调有序地体现出来的。在“学生为中心”的视域下,思政课亲和力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于思政课教学与“人才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相脱节,进而弱化了思政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这具体体现在:教学理念滞后,教学设计缺乏亲和力;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缺乏亲和力;教学手段简单,教学过程缺乏亲和力;协同创新能力弱,学科交叉不强。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一)适应“以学生为中心”协同育人新需要,加强师资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首先是从完善教师综合素质做起,推进思政课教师的多元知识融合,以适应“以学生为中心”协同育人的新要求。一是聘请相关专业优秀专家担任思政课特聘教师;二是加强专职教师对核心知识的学习。

(二)适应大思政格局下,学科专业新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在新的标准与新的要求下“以学生为中心”更为强调协调与创新,强调基于未来卓越工人才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构建交叉知识结构。因此,思政课教学要想适应学生的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针对性对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显得极为重要。

一是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培养专业人才价值理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既要具有扎实技术能力,又要注重塑造工程伦理意识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二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增强思政课教学中的针对性。要求思政课教学应有意识地找寻不同专业在卓越工程人才核心素养上的侧重点,使不同专业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思想诉求的结合点,在“守正”与“创新”中增强对思政课的亲和感。

(三)适应人才培养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强化“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为中心”培养,必须实现教学方法上的转变,立足学生中心主体地位,在多样化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推动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创新。抓住对学生教学地位和能力培养的新要求,大胆采用依托信息技术的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學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握教学过程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给予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角色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协调能力、知识整合能力,让有意义的思政课也“有意思”,实现教学过程的亲和力。二是构建“线上+线下”思政教学模式“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推动思政课“以人为本”建设,离不开对于“互联网+”的充分利用。作为网络“原住民”,当代青年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日常生活、思想交流的重要场域,因此,我们应占领互联网场域,突破传统教学空间,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交融,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根据青年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特点,大力推动MOOC、微课等网络教学模式,形成网络学习社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更便捷的交流互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字素养的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蕴含时代气息,凸显思政课的亲和力。

四、结语

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应从“大思政”格局出发,既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形成联动机制,保证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知识传递中传递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长:高校思政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到..hops: renews. china. com/do-mesticgd/10000159/20170312/30320343.htm1

[2]项聪.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各的工程师:兼论新工科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 (6) :51 -56.

[3]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M].李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02.

作者简介:

霍丽洋(1981.08—),女,哈尔滨北方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作者: 王善冲(1986.05—),女,哈尔滨北方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第三作者:赵婧一( 1987.02—), 女 ,哈尔滨北方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思政课实践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