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构建
2019-09-10陈玉铁吴佐建
陈玉铁 吴佐建
摘要: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晋江市紫峰中学校园植物课程为例,从构建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构建课程内容智慧化课堂、构建课程评价数字化作业等三个方面进行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深度融合,有效提高校本课程质量,为其他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供样本及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园植物课程 校本课程 深度融合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迅速发展,尤其是智慧教室、网络信息平台、交互式白板等应用成果丰硕,对提高课程质量、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有明显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校本课程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特色校本课程,晋江市紫峰中学校园植物课程早在2008年就开始开设,多年以来,通过校园植物资源调查和挂牌进行资源建设,课程内容逐步充实,课程教学形式也更加丰富,有良好的课程基础。近年来,学校结合信息技术,进一步对校园植物课程进行优化,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的深度融合。本文旨在以校园植物课程为例探讨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构建,促进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一、构建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
1.校园植物资源调查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校园植物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厘清校园植物的种类,分析植物之间的关系,有效进行资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对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课程内容;同时,对校园植物资源进行课程化整合,一方面要对校园中的植物进行挂牌,另一方面要从中选取典型植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信息技术为这些分析带来了便利。在调查阶段,利用“花伴侣”等专业识别植物的APP可以为植物鉴定提供参考信息。在分析阶段,通过“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植物志”网站等网络资源,能找到较为准确、权威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以数码照片的采集为主要手段,植物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更加容易进行,让部分学生参与到调查阶段更加可行、高效。
2.课程资源站点建设
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建设校园植物课程学习网站。线上学习网站的主要内容包括校园植物的分类、分布及每一种植物的详细资料介绍。网页中的图片应尽量展示各个季节的植物形态,方便学生理解植物的变化过程。同时,在网页中还可以增加诗词、绘画、典故等人文方面的内容,提高课程的综合性。
在没有專业人员或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建设专题网站难度较大。因此,可采用免费博客站点、免费个人主页等形式进行建设。这样做的优点是经济节约、网络安全由平台负责管理、可及时更新页面内容。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建设的站点不能满足所有预设功能。因此,在建设课程资源站点后,还要通过超链接、二维码等加强站点的功能,才能更好地为课程实施服务。
通过二维码生成器,将每种植物的介绍页面网址生成二维码。再通过挂牌的形式将线上介绍和线下植物联系起来。目前而言,这种联系相对是静态的,仅能满足校园植物分类的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长远规划,是建立植物实时观测二维码。通过传感器每日采集信息,结合施肥、浇水的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这样,就能开展关于植物生理方面的教学,还能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构建课程内容智慧化课堂
1.课堂教学互动
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基础知识的学习环节,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知识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得到很好的加强,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此外,信息技术在教学互动上的优势明显,不仅可以增加课堂中的技术含量与活力,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智慧课堂中,建立以学生团队探究学习为主要机制的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小组合作进行实时的数字化评价和及时的反馈,有效指导、帮助学习小组的讨论和合作探究,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助于发挥课程目标的导向性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线上线下互动
在传统校园植物课程中,一般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理论环节,一般是通过典型植物的学习,归纳总结类群特征,再介绍该类群的其他植物;实践环节,一般是观察校园植物的挂牌和认识植物。二维码的介入使得学生的实践环节更加丰富多彩,链接网络使得学生接触知识面也更加宽广。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明显,教师也可根据二维码扫码记录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同步进行数码照片采集。学生采集的照片可作为课程发展的资源。从中选择典型照片,更新网上信息,同时注明拍摄者信息,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三、构建课程评价数字化作业
1.布置个性化作业
由于校本课程课时较少,在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个性化作业进行评价是对校本课程学习内容的重要补充。以校园植物课程为例,传统的课后作业主要以制作植物腊叶标本、制作叶脉书签、制作植物分类检索表等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很有益处,应继续保留。
在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机普及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完成课后作业已有较高的可行性。作业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学生采集植物数码图像并制作介绍植物特征的幻灯片文件或小视频;更有挑战性的作业可以要求学生录制植物影像,剪辑成科学纪录片或科学微电影。教师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应主要关注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同时还要适度考虑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评价。
2.有效进行课程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及时进行课堂评价。对小组合作效果的评价,学生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开展自评、互评活动,教师也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进行形成性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收集每堂课学生的评价反馈意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意见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可以说,信息技术让校本课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笔者认为,这些针对校园植物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探索经验对其他校本课程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对校本课程进行优化,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佐建,黄东姐.校本课程“校园植物分类与识别”的优化[J].中学生物学,2019,35(6):64-65.
[2]吴佐建,赖闻玲.基于校园植物的多领域校本课程开发[J].中学生物学,2016,32(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