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有关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纷争

2019-09-10郭璇

青年生活 2019年24期
关键词:决定论遗传理论

郭璇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如何获得、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学界莫衷一是,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后天环境决定论、先天遗传決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决定论等三派理论,且每一派理论又各有分支。在认真阅读了张老师《多元理论视野下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这本书之后,我受到了启发,对于这些理论应持多元并包、兼收并蓄的态度加以内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最先出现关于儿童语言发展解释的是以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为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论者。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儿童的语言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一系列“刺激——反应”而进行的学习从而获得的语言习惯,他们否定或轻视儿童语言发展中先天或遗传的因素。但由于他们强调儿童语言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内部又分为模仿说、强化说和中介说,越来越向前推进。首先是“模仿说”,新闻中报道的“狼孩”,出生就被丢弃,没有后天语言环境的刺激,刚被发现时他无法与人类沟通。没有环境的刺激、可以模仿的对象,“狼孩”无法习得人类的语言。但是儿童发展中有一些现象是模仿说所解释不了的,比如儿童说出的话形式上与成人相同,但是含义不同。之后是斯金纳的“强化说”,他提出了“强化依随”的概念,认为强化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唯一因素,只强调了语言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语言的单位和规则是有限的,但是由这些单位和规则产生的句子是无限的,儿童的语言具有创造性。虽然后天环境决定论是一种过时的陈旧的理论,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儿童语言发展的思路,看到了强化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在自身的研究和别人的批评中不断发展进步,为之后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思路。我们要看到儿童语言发展中强化的作用,要给与适当的刺激和反馈,为他们提供合适的语言学习环境。

与后天环境相对的是先天遗传决定论,强调人的先天语言能力,强调遗传因素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甚至否定后天环境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先天语言能力说和自然成熟说。先天环境决定论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比如儿童出生时平均脑重量为300克,3岁时为1101克,7岁时可达到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量(1400克)。1岁半以后,脑内细胞的大量增殖基本结束,随后出现的脑生长主要是脑细胞的体积增加以及神经元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发音器官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再比如“裂脑人”的研究,语言功能的大脑定位在语言中枢。乔姆斯基提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被称为“语言学的革命”,其中的核心主张就是儿童大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语言获得装置,而且有一个临界期。其实我觉得这也类似于文学上的“结构主义”,认为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和语法在那里,人类天生就有,只是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自然而然的获得而已。纽约大学脑神经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人类拥有“内部语法”,使人类能够理解意义含混甚至是无意义的短语。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为主义主张的儿童被动模仿的看法,注意到了儿童语言获得的先天因素和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对于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的“过分概括”现象,可以给出较为简便的解释。他不仅丰富了语言习得理论而且推动了语言学习问题的研究,同时将语言研究深入到心理学领域,使心理学和语言学紧密结合起来。自然成熟说和先天语言能力说类似,都否定环境的作用,提出欠债语言结构和现实语言结构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也较为类似。但是其也有弊端,低估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语言的社会性,无法解释为何生活在不同语言社会的儿童会获得不同的语言系统,能听、说不同的语言,也无法解释本身听力正常而父母聋哑的儿童为什么只会手语等问题。尽管受到很多质疑,但是先天环境决定论中的学说说对于语言学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无论是后天环境决定论还是先天遗传决定论在现今看来都是偏激的、片面的,那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综合了先天和后天的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就应运而生了。他们以皮亚杰为代表,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由过分强调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变为淡化认知影响,认为语言发展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规则的获得。这一批学者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承认语言发展受到先天的、后天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先天的能力和社会的、认知的、语言的诸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他们既看到了先天的作用,又看到了后天环境的作用,启示我们语言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关注儿童个体差异。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些争论是对儿童语言发展先天与后天的争论,归根结底也就是关于儿童发展理论的分歧,是有关儿童发展争论的继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这些理论也在不断的完善自身,更加科学合理。出现纷争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第一,在检测人的生长发育方面,科技不够发达,其中以脑科学最为突出,且人的个体差异性极大。现在只能较为粗略的了解人大脑的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各部分的功能,但达不到精准定位的程度,无法准确判断在儿童成长中脑部更为精细的变化。比如儿童第一次叫“妈妈”,他大脑的活动是怎样的,之前做了怎样的准备,是遗传占优还是环境刺激,分别有多少的比率,我们无从得知。然而这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可以改变的。第二,伦理问题。这是对于儿童发展研究最大的桎梏,却也是人们最无力改变的一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发展是不可逆的,而且个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甚至同卵双胞胎都不完全一样。在当下社会,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人们无法要求一个家庭牺牲他们的孩子去做严格控制变量实验研究儿童是怎么发展的,先天与后天孰轻孰重。况且,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有基本的生存权和选择权,任何人都无权因为任何理由打断或改变他们的自然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研究将会更加严谨,任何科学研究都会在伦理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绝对不会被允许侵犯儿童的基本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多元理论视野下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张明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决定论遗传理论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国际政治中的决定论
在屈从中自败的自由意志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为什么他们这么会唱?别闹!音乐细胞需要遗传的!
盛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