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手机媒体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2019-09-10刘舒晴
刘舒晴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到大众中去,使大众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掌握与运用,转变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追求与信仰。现如今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通过手机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必要和可行的,是大势所趋。但同时,手机媒体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也会带来挑战,如何利用手机媒体带来的机遇并解决其带来的困难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手机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一、手机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遇
手机媒体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新的着眼点。合理利用手机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具有重要作用。
(一)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道路
和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便于携带,使用人数多,而且传播形式多样化。在手机媒体环境下,传播对象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进行查看,随时得到最新的消息,迅速快捷。而且,手机媒体用户增长迅速,通过手机媒体进行大众化传播的普及率也非常之高。手机媒体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时空维度的限制,而且手机媒体内容丰富,这不仅可以让马克思主义更加立体和生动,而且大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更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
(二)增强了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的互动性
在手机媒体环境下,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没有了传统媒体中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的局限性,传播者和传播对象可以进行及时地沟通,增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在手机媒体环境下,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每一个传播者都是传播对象,每一个传播对象同时又是传播者,大众可以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中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手机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
手机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挑战。
(一)传播环境复杂,不良舆论滋生
手机媒体的开放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带来了益处,但同时,也滋生了不良信息、不良舆论。因为在手机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信息庞杂,而且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界限模糊,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评说,这直接导致在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无法得到保证。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良好的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混杂的环境会影响大众的价值判断。这导致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受到干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有很大阻碍。
(二)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手机媒体和传统媒体不同。首先,网络的虚拟性导致用户身份隐蔽,这变成了不法分子的温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以调动社会的有效资源,集社会合力使理论宣传深入人心。现在的管理体系还不能满足传播的所有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方法、形式有待改进,而且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和管理者,完善、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管理体系。再次,手机媒体消除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主从关系,让新闻传播表现为更多地个体性行为,这在传播中很难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三)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与手机媒体娱乐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是严谨的、学术的、科学的,而手机媒体则是通俗的、娱乐的,这两方面构成一个矛盾,即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与手机媒体娱乐性之间的矛盾。这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阻碍。再次,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和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娱乐性相互结合的时候,也会因为二者有太大差异而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各种数量庞杂的披着五彩斑斓外衣的信息,这使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灌输理论来解决问题
三、手机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绿色网络空间
加强对手机媒体的监管力度,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首先,加强法律监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补充和随时更新相关法律体系,不让某些不法份子“钻空子”。其次,净化传播者队伍。加强传播者素质,保证传播者传播的信息的准确性,这是手机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正确性的根本。第三,提高传播对象的素质,提高其辨别能力。
(二)健全管理体系
修复现有管理体系的漏洞,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管理,将传播的策划、实施、监控、反馈、改进等各个过程都纳入到管理体系之中,改变手机网络传播无法控制的现象,让传播的整个过程都在管理控制之中,形成健全的、开放协调的管理体系。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最终要通过反馈才能清晰详细地知道,因为手机小巧携带方便的特点,通过手机媒体进行反馈调查会比传统媒体更容易。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建立科学、客观的传播效果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传播质量。
(三)把马克思主义日常化,有针对性地传播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传播对象的接受程度不一样,而马克思主义又是具有学术性和科学性的,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根据传播对象的接受程度,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通俗化,以此来吸引传播对象的眼球。同时,在具体化和通俗化的过程中,增加其趣味性,而手机媒体就是增加传播过程中趣味性的绝佳平台。把日常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入手机媒体之中,让大众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在生活中,在具体中抽象之后又回归理论,从而更加通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朱成利.新媒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契机与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05):582-586.
[2]段婉立,王力塵.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4):13-15.
[3]葛学彬,李松林.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现实困境与机制建设探究[J].理论月刊,2017(04):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