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教学经验的传承者

2019-09-10袁锡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26期
关键词:教学经验

袁锡江

【摘要】每年都有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所以有效地指导新教师听课,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充分调动新教师听课的积极性,指导新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做好自我定位,明确听课的目的,做好听课反思,争取每一次听课都有所收获,每一次反思都有所启发。

【关键词】指导新教师;教学经验;学习反思

一、引言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新教师坚持听课,取长补短,可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听评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听评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评中产生,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二、研究本课题的必要性

1.新老更替是自然法则

新教师的加入是学校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教学经验的传承,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教法的探索与普及,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显得尤为必要。有效地指导新教师听课,让老、中、青三代教育工作者济济一堂,展望未来,共话发展,既能够引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学校教育永葆青春,又能够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中求进,使学校的教育事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教学传承是责任义务

新教师刚脱掉稚嫩的学生装走马上任,难免出现教法寒碜、经验缺失的状况:面对台下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神,他们一时语塞,甚至大脑空白、不知所云;讲课信马由缰、东拉西扯,学生听课如坠云里雾里;抓耳挠腮,动辄忸怩作态,也成课堂常态。针对新教师初出茅庐,在教学上呈现出的大面积的“水土不服”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对症下药,正中肯綮方能治病救人,寻找对策,采取措施才是重中之重。指导新教师有计划地听课,有选择地吸收,传之以法,授之以能,破除冷场,杜绝闲谈,使课堂教学回归常态,是我们老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3.指导听课能提升自我

教学相长,互相学习,才能永葆事业的青春。老教师虽然积累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但是受固定教学模式的影响,难免教法呆板,思想守旧,指导新教师听课,可以学習年青人的新思想,新方法,受他们无限活力和激情的感染, 反省自身教学,增加时代的元素。

三、指导新教师的有效方法

1.正确的角色定位

新教师听课,既非主动的传教者,亦非直接被动的受教者,虽不讲课却亲临课堂,实际上是课堂上批判的审美者和积极的参与者。

①批判的审美者。都说老教师经验丰富,课堂灵活多变,那么作为身临其境的听课者,一定受益匪浅。老教师的经验主要是什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又是如何将它付诸实践的,课堂灵活的具体表现,何处该变,何处不变,是漫无边际的变,还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些都是老教师的长处、闪光点,细心体会,一定会获益良多。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教师的课也非十全十美,毫无瑕疵,在审美的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存在的不足,运用批判的眼光,有选择性地吸收,扬其所长,剔其所短,保证听课的质量。

②积极的参与者。新教师在听课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非若无其事的旁观者。如果想成为一个好的参与者,而非走形式混过程耗时间,听课之前必须有所准备。两手空空稀里糊涂,最终只会毫无所获。因此,在听课前,新教师除了跟老教师打声招呼以示虚心求教外,还要静下心来和老教师就相关问题多多探讨,以期互相受益。当然,为了防止听课时对所授内容的突兀和生疏,建议新教师最好提前备课,对老教师的上课内容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在听课时把自己的安排与老教师的授课进行对照,比较哪种教法更好一些,更适合学生一些。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新教师在听课时,虽没有机会与学生互动,但也可以留心观察课堂上的学生风貌,收集学生课堂上的反馈信息,从而为今后课堂教学的尽善尽美打好基础。

2.端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

虽然许多学校已为新教师指定了指导教师,而且规定了他们每周必须听课的次数,但是如何从根本上调动新教师听课的积极性,听课前要准备什么,听课时该听什么,听课后如何小结,都是要具体指导和重点规范的问题。

①听课前备内容。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懵懂懂地听,不了解教者和学生情况,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听课前要先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也要有充分了解。

②听课中学教法。在课堂教学阶段,听课老师应该集中精力,坚持“四到”:“耳到”——仔细聆听师生对话;“眼到”——认真观察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学生反应与表现;“心到”——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我”作比较;“手到”——记录教学流程、重点、难点、板书、师生交流情况、教学“亮点”及自己触景生情碰撞出的“火花”。

对于老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新教师肯定烂熟于心。只是讲授的形式,授课的效果,师生的互动,会因讲授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特别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熟悉学生的认知心理,授起课来往往通俗易懂,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所以,新教师由于知识水平已处于较高的领域,在听课时,肯定不可以像学生那样全神贯注于老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将思维和视线高度集中于授课的方法和形式。

四、指导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如何设置突破重难点

每一节课的讲解,无外乎是教师带着学生在攻克重难点。重难点的突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应该是一节课成功的标志。重点内容通常是指在教材篇章结构中因讲述详细而长篇累牍;或是已归纳好的结论、规律所占地位耀眼突出。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都难以理解、掌握、运用的内容,有来自教材本身的难点,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难点。新教师听课时就应该听老教师是怎样纵横捭阖,多向并举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领悟这些知识的。

2.如何灵活运用辅助教学手段

一般来说,板书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既提纲挈领有所启发,又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效果直观,一目了然,有利于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也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重要内容作下记录。恰当及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但是多媒体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先进的教学设备并非提高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多媒体教学也不应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所以听课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看老教师是怎样具体选择运用多媒体教学的。

3.如何营造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培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益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老教师上课,一般会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认知水平,巧设比喻,巧找突破口,既打破沉闷的课堂教学,时而逗得学生哄堂大笑,又驱散了一些学生潜意识里内向自闭的不良习性,使之融入到互动有序的大环境中。在轻松自如中化解重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学有所获。新教师听课,对于这些活跃课堂气氛的技巧与方式,不可不多些学习,多些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好的方法是可以拿来为己所用的。

4.如何展示課堂教学艺术

无可置疑,教学不仅需要科学更需要艺术,艺术地教学会使师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中通过对话完成高层次的精神交流,既利于学生学,又利于引导他们乐学、好学。新教师要特别关注老教师在授课时是如何展示教学过程的,怎么巧妙地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的;怎么运用清晰、精练的语言,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的语调来感染学生的;怎么进行富有艺术的提问、暗示、点拨来启发学生的;怎么流畅地过渡,怎么巧妙地结尾;怎么鼓励学生,使之快乐地领悟;怎么评价学生,使之自信地阐述。这些真正充满个人魅力的课堂教学才是新教师要花大力气来感受、领悟并认真揣摩的关键,只有坚持学习,虚心请教,多听多问,才能有所启发和收获。

五、听课后写反思

现如今的大多数新教师,听完课后,有一个不良习惯,就是下课铃声一响即夺路而逃,回到办公室将听课本丢弃一边不闻不问。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习尚且有善后的温习工作,更何况同样属于学习性质的听课活动?听课结束,如果把所听内容和听课本束之高阁,此举与不听都是一样的,对个人教学事业的终身发展毫无益处。

听课后,要认真地思考、深入地分析。除上文要在事后批判地吸收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外,还要善于换位思考,设想笔者的教学效果和老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何差距,为什么会有这个差距,是本人知识储备上的不足,还是教学手段的单一。如果是知识储备不足,则要勤学好问,奋起直追。如果是教学手段的单一,则要开阔思路大胆创新,以求花样百出。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创意和个性的设想,吸人所长,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实完善,使之既灵活创新,又不失稳重大气;既朝气蓬勃,又展示深厚底蕴。

总之,既要吸取他人的长处,又要发挥自己的优点。眼观耳闻,有所记录;不当之处,有所警醒;闪耀之处,有所激励。最后,不要忘记,将一日所感,听课所想,形诸文字,写成总结,有利于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展,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形成,有利于将个别的教学经验上升为一般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将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完美结合,更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可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怎样听课评课[M].辽宁民族出版社.

[2]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J].中国教育报,2002.

猜你喜欢

教学经验
善用习题,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双钢琴演奏与教学初步探索经验谈
构建桥梁,走进高
“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和经验
浅议在物理教学中的经验总结
浅议如何教好初中历史课
如何教好高中数学
病理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初中数学教学经验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