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四点实践应用
2019-09-10蔡文怡
蔡文怡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课程理念逐渐走入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着眼于新课改,主动、积极地改变教学方式,用新的理念更好地指导教育学生。本文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课改新理念进行简单的阐述与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课程理念逐渐走入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着眼于新课改,主动、积极地改变教学方式,用新的理念更好地教育学生。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改新理念,笔者作了一点尝试。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自己的收获和发展。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陶行知先生说过的“因材施教”,就是把孩子当植物养,根据不同的种子特点,掌握不同的种植技巧,给每种植物进行有区别的浇水、施肥和培养。学生由于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不一样,父母的教育不一样,自身身心基础不一样,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不一样,形成了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注重培养学习上能较好掌握的学生,也要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课上多关注,课后多帮助相结合,不同学生不同方法结合,每节课都保证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程度上获得数学教育。
例如,有些学生计算比较慢,那么当我们看到他的计算速度有所提升时,我们就要及时表扬;有些学生比较粗心,我们就要细心观察,教会他如何克服粗心大意的问题。新教材的设计增加了探索、试一试、说一说、练一练等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和不同程度的讲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而不是用同一个要求规定所有学生,也不是用同一个标准评价所有学生。应摈弃完美的教学效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改中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传统的新理念,尤其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打破传统课堂中严肃、沉闷的氛围,将学生轻松引入课堂,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例如,在一年级第三单元《加与减(一)》里“7以内数的加法”的教学中,笔者注重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数学问题可以用“6+1=7”等算式来解释,或是说一说自己的“6+1=7”的故事,学生都会踊跃发言。如,“我妈妈给我买了6块蛋糕,爸爸又给我买了1块,我就有7块蛋糕了。”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由自己通过平常的生活经验和资料积累获得一些知识,真正体会学习主体的乐趣。
其次,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整理房间》时,先组织学生学习笑笑是怎么整理房间的,然后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利用学具,引导学生整理淘气的房间。各组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将房间里的物品分类,如,把小熊,皮球放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玩具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整理房间的材料,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当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去解决。通过这种活动教给学生分类的知识,同时教育学生做一个爱干净、勤快的孩子。赞科夫曾经说过:“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学生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是他们的个性及精神生活得到了自然的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这样,教师还给学生一块自主活动的余地,处处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使数学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
三、进行恰当的课堂评价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新课改强调过程中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不只是简单的根据分数把学生进行级别的区分,而是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减少对学生一刀式的否认,给予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也重视起来课堂的体验和参与,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不再一味注重分数这个最终的结果,那么呈现在老师面前的就是一群独立的,鲜活的个体,也就意味着评价不再有一个固定的模板。不同的学生由于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存在差异,评价自然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要因人而异,不能用“一把尺”。
一方面,评价要看对象。对后进生,应不吝惜微笑,不吝惜爱的灌输,不吝惜热情的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是盈盈之春水,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重要外因。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以此激发他们更潜在的能力。当然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有明显的进步及特别独到的简洁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时刻关注学生的差异,根据差异调整评价内容,让学生学习有目标,有动力,不迷茫,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评价要看场合。或开门见山,或含沙射影,或严肃庄重,或热情洋溢。最后,在表扬奖励的同时,还应注意公平公正公开,不能让学生骄傲自满,要让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方向。如,笔者在进行“8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图画中告诉了兔子的总数为8只,在草地上玩的有6只,提问在草丛中的有多少只。本题笔者有意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因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提问,生1提问:“本来有8只兔子在玩,但走了一些,只剩下6只,走了多少只?”师评价:“你观察图片真细心!希望你以后能一直保持!”生2又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有8只兔子在草丛里玩,跑出来了六只,还剩下多少只在草丛中?”师评价:“这位同学的想法真特别!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像他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本例中显然这两位学生存在着差异,教师能根据他们的思维个性,做出不同的评价,而不是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泛空洞的语言,例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等句子来评价学生,或是那种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奖励,这样才不会让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表扬產生淡漠感。
四、充分、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看、听、做、写等各方面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将外部信息内化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进行,而媒体基本依靠静态的书本和黑板。在新课改、新教材的推动下,迫切需要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
某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单纯的记熟公式法则和题海战术,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抽象难懂。针对这些问题数学新教材的内容多结合生活实际,这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丝灵感,一泉春水。在这样的前提下,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如多媒体课件可以用动态的画面替代静态的课本内容,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让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有趣,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又能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在学习“分类”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体现分类知识在生活中的充分运用,有助于学生产生共鸣,加深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的应用不应是多多益善。过多的应用这些动态的影像反而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反而适得其反。所以,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应该适当和适量,仅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除上述以外,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对学生提问的艺术,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的有心人,就会发现数学课堂教学中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运用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