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务翻译课堂教学生态的构建
2019-09-10陈红光
摘 要:在打造“金课”、淘汰“水课”背景下,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商务英语翻译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失真、教学评价单一,并提出明晰教学目标、重整教学内容、实施翻转课堂、组建翻译工作坊、完善翻译评价机制等措施,构建生态平衡的高职商务翻译课堂教学体系,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商务翻译课堂;教学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123-0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business translation teaching, the idea is outdated, the content is unrealistic, and the evaluation is one-fold,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low teaching effect.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eco-translatology, the paper proposes to reorgan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make clear the teaching goal, implement inverted classroom, establish the translation workshop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addre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nsequently, the ecology in the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 is achieved to improv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Keywords: eco-translatology;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 teaching ecology
一、概述
隨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提高翻译人才的质量成为专家学者关心的话题和研究的焦点。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课程,而课程目标的实现则借助于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本文聚焦高职商务翻译课堂,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以期提高课堂成效,培养懂商务知识、会商务礼仪、能跨文化交际、熟练进行中英文商务文书互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生态翻译学由中国学者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强调从生态化视角研究翻译的过程和本质,其理论元素和研究焦点包括关联序链、适应/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整合适应选择度、适者生存、事后追惩、译者中心、文本生态等。[1]课堂教学生态是教育生态学的一个微观层面,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来探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堂中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打造高职商务翻译“金课”。
二、高职商务翻译课堂教学生态的失衡点
(一)教学理念陈旧,“花盆效应”明显
陈宝生部长提到本科教育时,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理念滞后”。这一问题同样也存在于高职教育中。更新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子之一。传统的翻译课堂遵循教师讲解技巧、学生练习翻译、译文比较优劣、教师评论评分的流程。教学过程的中心为教师,教学方法为讲授,教学评价为分数,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翻译思辩能力的提高,也无益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此外,这样的翻译教学造就了“花盆效应”,使人才的培养犹如无源之水,丧失活力。“花盆效应”亦称“局部环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需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植物一旦离开花盆,就会失去生存能力。[2]传统的翻译课堂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教师所授知识源于书本,学生所做练习源于书本,翻译学习与社会、行业、企业、岗位脱节。学生一旦离开校园,便像盆栽离开花盆,失去生命力,遑论完成翻译任务。
(二)教学内容“无梯度”,“汉语失语症”严重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各种网络平台、学习应用大行其道,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学习资源,对学习的内容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个性化学习要求日显迫切。商务英语翻译课堂亟需整合微课视频、教学视频和网络资源,进行分层分类,为不同需求的学生顺利开展自主学习、自定学习步调提供保障。丰富海量有序的资源,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切分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译文的语言形式作出合理的转换,对源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合理的转换,还应真实客观准确地体现原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意图,传达原文的交际目的。因此,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绝非仅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因此,翻译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英语,更为重要的是熟知汉语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中国文化以及汉语知识的教学。然而,在当前的翻译课堂中,英语教育淹没了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症严重。生态的翻译课堂需要兼顾学生母语和外语的教与学,保持平衡,不可厚此薄彼。
(三)教学评价单一,“事后追惩”机制缺乏
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对构建健康的课堂教学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译品为取向、以译文为中心的翻译教学中,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对译文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权威者、评判者,而学生则成了被动的学习者、接受者。教师对译文的评价通常只是以译文得分的高低来呈现,这样的评价单一主观,缺失对学生的翻译过程和动态的学习过程的考核和监管,无法激发起学生对翻译的热情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语言学习没有捷径,翻译能力的提高亦是如此。学生只有一定数量的翻译练习,才能认真体悟每一种翻译选择,在翻译过程中学习翻译。对学生的翻译行为、翻译过程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建构合理有效的“事后追惩”机制,这是构建翻译课堂生态体系的重要内容。
(四)学习能力不强,“译者中心”地位弱化
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译者中心”把译者看做是具有创造性、感性的、起主导作用的独立主体,是让整个翻译过程继续进行的基石。[3]作为课堂主要生态因子之一的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在翻译材料的挑选、翻译质量的评价等方面应该发挥其话语权。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一言堂”和“教师中心”的课堂中,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被动地接受和识记描述性知识,“译者中心”地位弱化。
三、高职商务翻译课堂教学生态的构建内容
(一)明晰教学目标,梳理教学内容
明确高职商务翻译教学目标,重新整合教学模块和项目是开展教学活动、构建生态课堂的基础。与本科院校翻译教学不同,高职翻译教学的定位是初级或工具翻译。翻译是涉外服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职业能力,突出任務的实用功能、完成时效、流程规范等,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高职商务翻译只是跟单员、外贸业务员、跨境电商客服等与外语相关岗位的一种工作工具,如图1所示。
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基于学生的岗位工作流程和任务,梳理出职场新人、熟悉公司、客户接待、业务拓展和业界精英五个模块。职场新人模块包括商务名片翻译、公司名称翻译、公司简介翻译;熟悉公司模块有商标商号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商业广告翻译;客户接待模块有景点名称翻译、景点介绍翻译、公示语翻译、中餐菜谱翻译;业务拓展模块有商务信函翻译、外贸单证翻译、商务合同翻译、国际展会翻译;业界精英模块包括企业网站翻译和商务报告翻译。基于工作岗位,源于工作任务,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翻译任务由简到繁,为开展生态的翻译课程教学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此外,开展多模态、立体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如拍摄教学微课视频、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PPT、整理翻译习题、提供翻译自测卷、知识点气泡标注(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知识点的解释)等。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课程却通常缺乏对母语文化的介绍和中西方的对比和融合。[4]因此,在笔者所教授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植入了“翻译讲堂”模块,讲授英汉语言、思维和文化差异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母语文化,提高文化敏锐度,增强文化自信。此外,在课程中和学生分享翻译大家的故事,如耄耋之年的许渊冲仍然笔耕不辍,工作至深夜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笔者在“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国内翻译理论家介绍”章节中,分组让学生挑选一位翻译大家,收集资料,并在班里汇报和分享。林语堂、鲁迅、林纾、钱钟书、傅雷、朱生豪等翻译家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此类故事荡涤学生的思想,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实现了翻译课堂全人教育说的人文性目标。
(二)实施翻转课堂,组建“翻译工作坊”
近几年,翻转课堂大行其道。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了翻转,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翻转课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齐步走”的弊端,唤醒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为构建生态的翻译课堂提供了实现路径。以公司简介翻译模块为例,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5]课前学生观看公司介绍翻译的微课视频、熟记常用词语,在学习应用平台交流反馈,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整理出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重点;课中教师讲解重难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并撰写翻译反思,包括译前准备、译中难点、困难、解决方法以及译后收获,教师提供反馈评价;课后学生完成拓展任务,预习下节内容。翻转课堂的实施,为学生创设了协作学习环境,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以“翻译工作坊”的形式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充分体现了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的核心理念。“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6]作为一种课堂活动形式,翻译工作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小组互评等方式,开展翻译思辩,提高翻译能力。笔者所在的专业组建了专业性公司“金湖翻译社”,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翻译成果接受市场和企业的检验。学生经过语言能力测试,通过双向选择,录取为企业的译员与学员,前者可直接翻译企业分配的任务,后者可参与任务的翻译,但翻译成果需通过译员的审核。实施动态管理,学员表现优秀者,可晋级为企业译员。“翻译工作坊”将翻译课堂和翻译实操结合起来,形成了“课堂分小组,作业分层次,项目分模块,实施分阶段”为特征的教学组织体系。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使得课堂任务和真实任务无缝对接,企业精神植入课程教学,业师联手让学习与工作产生了关联,学生逐步形成商务“5C”职业素养,即CREDIT(诚信)、COURTESY(礼貌)、COLLABORATION(合作)、CORRECTNESS(准确)、CREATIVENESS(创新)。
(三)建立“事后追惩”机制, 实施动态评价
翻译是一个在不断探索过程中生成的、非线性的过程。注重过程和翻译主体取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生态翻译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7]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课程中与翻译教学相关的智力成果及表现计入课程总成绩,作为评估学生翻译能力的一手材料。注重过程性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能使学生重视自己的学习过程。课程过程性考核的具体内容和分值见表1。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将翻译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过于狭隘。交际维的转换强调在语言维和文化维的基础上,翻译应该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为目标语市场和读者接受。课程与企业开展合作,引入校企合作项目,将合作公司产品的文案内容作为课程的实践素材,学生按照公司的业务需求进行翻译,并定时上交译员周记录表、学员周记录表、项目经理月汇报表。校内指导教师和公司翻译人员共同对学生的翻译成果和翻译过程进行评价,每月对译员的翻译质量进行优、良、中、及四个等级的定级,实施级别的动态管理,定级结果作为课程成绩、翻译费用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是“适者生存”这一翻译生态环境的自然法则对译者行为和表现做出的“事后追惩”,有利于学生反思翻译过程,查漏补缺,从而更好地做到“译有所为”。
此外,课程还设置额外加分项目,学生学期翻译字数达到两千或五千,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加分值,计入课程考核,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使学生从翻译“量”的突破走向翻译“质”的飞跃。
(四)构建生态翻译主体关系
胡庚申指出,翻译生态指翻译主体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这里的主体是广义的,即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等,即“翻译群落”。[8]在商务英語翻译课堂中,翻译群落包括企业、学校、教师、学生、项目经理、译员。译员与译员、学生与学生、校企、师生、项目经理与译员之间的生态关系,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建构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学生,项目经理和译员的和谐关系,是课堂生态的重要部分。
师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大主体因子。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到课堂生态。在生态课堂中,教师的身份有了重大的转变,成了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一言堂”的讲授者;成了翻译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协助者”,而不是任务的“布置者”;成了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和“答疑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课堂。对学生的翻译学习过程,教师有了更大的包容。这样的课堂,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从而营造出“乐翻”、“好翻”和“翻好”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结束语
在高校打造金课,消灭水课的大背景下,以生态翻译学指导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生态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传统的翻译课堂知识陈旧;教师一言堂,学生齐步走,缺乏个性化学习;翻译任务脱离社会。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笔者重新梳理教学内容、整理教学资源、确定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构建了高效的商务英语翻译生态课堂,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翻译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7(5):1-5.
[2]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7-105.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6):96-99.
[4]孙娟.母语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50-52.
[5]陈红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以《应用文体翻译》课程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27-32.
[6]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7]宋志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反思[J].民族翻译,2012(3):84-90.
[8]胡庚申.对生态翻译学几个问题“商榷”的回应与建议[J].中国翻译,2014(6):86-89.